“丟”再也不會了散文
經典案例
貓貓,女,年齡30歲,媒體人士:平均每天至少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在找東西中度過:找鑰匙、找手機、找眼鏡、找采訪本;下雨帶著傘出門,回家時雨停了,傘沒了;搬新家三個月,六把大門鑰匙,三把主臥鑰匙,全丟了;一家人出去吃小肥羊,回家時媽媽說撿了一個錢包,才想起自己買單時錢包落在收銀臺上,被媽媽撿了;難得去一次菜市場,回家時發現買的青菜和雞肉,都落在豆腐攤兒上了。
最離奇的一次丟三落四,要追溯到上大學時,下午2點上課發現書包找不到,只差把宿舍掀個底朝天都沒找到,兩手空空去到教室才發現,原來是上午上完課之后書包壓根沒帶走。還有一次要去上課,找不到眼鏡,趴在床底尋了半天,擦一額頭的汗水,才發現眼鏡早就架在自己鼻梁上,難道有時候感官和記憶之間的通訊會中斷?
為什么有些人會丟三落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丟三落四的原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注意缺乏特質,注意缺乏特質不是天生的,而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是由現代忙碌生活引起的,是壓力的一種表現,這是丟三落四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丟三落四的原因也與個人的性格有關及家庭教養方式有關。比較常見于獨立性差和依賴性強的個體,在其幼年成長階段,父母過度包辦了一切,剝奪了小孩的成長機會,導致其在成年的時候沒有養成提前準備的習慣。在工作之后,常常表現為沒有計劃、沒有效率。
丟三落四是不是不可救藥?
你可能丟了1000件東西,并為此懊悔了10000次,可是丟三落四的習慣從未改變。丟三落四是不是真的不可救藥?忙茫的現代信息社會給個體帶來的大量信息而產生的無所適從,導致丟三落四的'個體越來越多。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學會放棄和選擇,同時掌握有效的壓力與情緒管理的技能,丟三落四行為是一種信號,提醒我們必須引起注意,我們已經處于超負荷狀態需要減壓,放慢生活的速度,讓自己有時間整理安排生活,這樣才能從容應對而不出現或者少出現丟三落四。
告別丟三落四你需要21天的堅持
第一個階段首先要了解這種習慣給自己的生活和發展帶來威脅,需要下定決心改變。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種不良習慣,也常常需要一段時間。根據專家的研究發現,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第二個階段是7-21天左右,這一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復到從前。此時,你還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要改變,并堅持之前的習慣矯正方法。
第三階段是21-90天左右,這個階段的特征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入這個階段,你就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個習慣已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從此將告別“丟三落四”的歲月。
【“丟”再也不會了散文】相關文章:
丟丟的初戀散文05-12
那只叫丟丟的狗散文05-05
再見,再也不見散文06-19
丟不掉的珍寶散文02-15
丟孩子的風箏散文05-14
我再也不用高考了散文10-27
再也不見的散文隨筆05-09
舊時光,再也不見經典散文03-09
丟什么我都不丟祖母教誨散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