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散文
這是一個幸福的時代,沒有戰爭,還想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在這個應該人人幸福的時代,為什么孩子感覺不到幸福呢?那么,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 是成人、教育者、老師、父母,還是孩子自己?
孩子不幸福
也許有人會說,那樣的孩子只是生活中個別的例子吧。我們通常會認為,現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長大的一樣,幾乎要什么有什么,還能不幸福嗎?兒童心理咨詢專家翟靜說:“可是孩子們的答案恰恰相反,感覺自己不幸福的孩子不在少數。”讓我們來聽聽孩子的聲音吧。
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有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問班上的孩子:“你們可以吃到任何想吃到的東西,不僅穿得暖和,而且花樣翻新。每一個孩子都享受著六個長輩甚至更多人的愛。每逢假日,你們可以乘火車甚至飛機去旅游;每到節日,你們收到大大小小的紅包和禮物……那么,你們一定感到很幸福吧!”
然而,孩子們卻異口同聲地回答:“真沒勁!”“我們不幸福!”
老師接著問:“那你們最向往的幸福是什么呢?”
孩子七嘴八舌,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的幸福是周末可以躺在床上睡懶覺。”一個女孩說:“我的幸福是放長假,爸爸媽媽陪我到海邊去曬太陽。”
孩子們的.幸福各式各樣:買一大堆零食坐在地板上吃;爸爸媽媽不要太嘮叨;不要有做不完的作業……
從孩子們純真的眼睛里,你可以真切地看出他們對幸福的渴望。爸爸媽媽們不得不反躬自問:我們鞠躬盡瘁地為孩子們創造幸福,可是孩子們為什么還會覺得不幸福?
孩子在精神上不幸福
新華社曾做過一項調查,當問孩子是否感到幸福時,十個孩子中就有七八個孩子的回答是“不幸福”。據統計,每十名兒童中就有一名兒童有心理問題,我國至少有三千萬名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家庭教育專家金琰說:“今天的孩子們在物質上是幸福的,他們吃的、穿的、用的,我們小時候甚至沒有見過。而在精神上,他們并不幸福,幸福的孩子不會有這么多憂慮,不會有這么多心理問題。”
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孔屏從大量真實的案例中發現,不少孩子在學習上存在著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寫作業磨蹭、好動等不良行為,這些孩子普遍存在學習障礙。不少孩子還存在自卑心理,有的因為成績差而自卑,有的因為容貌比不上周圍的伙伴而自卑,有的因為沒有朋友而自卑,還有大量孩子因為學習不好而恐慌。
一位教育專家戲稱:“傻孩子”、“笨家長”、“苦老師”越來越多,似乎誰也不幸福。學習負擔的加重讓孩子過早失去了本該屬于他們的嬉戲時光,除了學習,孩子和父母的生活不再有別的主題。最終,我們培養出的孩子可能會成了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貧民,幸福指數上的乞丐。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濟南一位名叫李艷的母親無奈地承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女兒從3歲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有故事班、美術班、舞蹈班、琵琶班、奧數班、英語培訓班、鋼琴班,有的特長培訓一直堅持到現在。“大人和孩子這么辛苦,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多一點勝算。”這位媽媽說得很無奈。
也許,媽媽會覺得自己是在籌劃孩子未來的幸福,可是孩子臉上的笑容卻在漸漸消失。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幸福很簡單。培育孩子健康成長猶如精心呵護幼苗,首先要給幼苗足夠的生長空間,讓它去自由地生長。其次,當幼苗需要呵護的時候,一定要給予它足夠的關注,這個時候,媽媽的愛已經在流動了。而在關注和放手之間把握分寸,就是種花的秘密,也是讓孩子獲得幸福的秘密。
一旦掌握了這個秘密,媽媽會發現,幸福不是送給孩子的芭比娃娃,也不是給孩子的一柜子衣服。真正的幸福有著深刻的內容,它能培養孩子的精神以及與世界融合的感受,這將是孩子一生都受用不盡的財富。
現在很多媽媽不知道自身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多大。分不清孩子與自己的界限,甚至代替孩子去動手和思考。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也不會有能力去追尋自己的幸福。
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聽了孩子們的心聲,我想父母們都明白了。只有達到同孩子美妙的溝通,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進行教育,給孩子需要的愛,才能夠還給孩子們笑容。
【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散文】相關文章:
幸福,被誰偷走了-散文05-19
誰偷走了女孩的幸福散文05-06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04-20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04-20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范文11-06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范文05-15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06-10
休閑網絡騙走了誰的幸福快樂散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