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襪楦子散文
看到我拍的這三個木制的“腳模”,許多人一定會說它是“楦頭”,并把它和做鞋聯系起來。雖然您說的相差不遠,但還是不夠準確,因為做鞋的楦頭是前后分體的,以便中間加塞打緊把鞋“楦”得飽滿周正,合腳受穿。剛做好的新鞋干癟緊憋,這樣的整體楦頭是怎么也打不進去的。告您吧,這樣的“腳模”不是用來楦鞋的,而是用來楦襪子的',村里人叫做襪楦子,也叫做襪撐子。看到這里,一定有人會問,襪子買回來穿就行了,還用得著楦?還用得著撐嗎?這您可就不知道了。
在機織的襪子出現以前,我們的祖先所穿的襪子都是用手工縫制的布襪子。手工做布襪子的工藝很繁復,得先分別做好襪底子和襪腰子,然后再绱在一起。做最后這一道工序時,就用得著襪楦子了。農婦把襪底子鋪好,放上襪楦子,再把襪腰子套上去,比畫合適,先用大針繚住,然后再用小針密密地縫起來。一直到上世紀初,我們村里的人還穿布襪子。布襪子雖然難做,穿著笨重,但有一個好處,就是耐穿。
后來,便有了機織的線襪子,那時,村里人稱之為“洋襪子”,“洋襪子”雖然舒適、美觀,但不耐穿,尤其是襪底子經不住農村漢子們“倒砸”,那時農民手頭緊,也沒能力老買“洋襪子”穿,又想讓自己的漢子舒服體面,又想叫“洋襪子”耐穿,聰明賢慧的農婦便想了個“中西結合”“土洋并用”的妙招———補襪子。我這里說的補襪子,不是現在人們所理解的襪子有了小洞縫上三五針的補襪子,而是一種對洋襪子動“大手術”的補襪子。
那時,人們買回來“洋襪子”后,不是馬上就上腳穿的,而是先進行一番“加固工程”,用剪子把嶄新的“洋襪子”的底子從中剖開,套在襪楦子上,下面給它加上一個鞋墊一樣的底子,前面加上一個布包頭,后面再加上一個布后跟兒。底子、包頭和后跟兒都是用雙層布細針密線納起來的,還要拼成各種精致的圖案。這樣一來,“洋襪子”就“銅幫鐵底”了,跟老式的布襪子一樣皮實耐穿了,從鞋外面看,還是跟線襪子一樣美觀“洋氣”。我小的時候,就多次在煤油燈下看母親補襪子,當我看到母親用剪子往開豁新襪子時,就要心疼地阻止母親,母親看著我慈祥地笑著,但還是毫不手軟地將襪子豁開。
當然,穿舊襪子爛了口子也是需要補的,補舊襪子時也離不開這樣的襪楦子。那時,不管一家幾口人,腳大腳小是不會一樣的,因此,這樣的襪楦子一家不止一個。孩子腳長了,舊的襪楦子不能用了,就得做新的。那時,三鄉五里之內,就有專門做楦頭的木匠,農民的口語就叫做砍楦頭的。
現在,不光沒有人穿布襪子,也沒有人穿那種“中西結合”的線襪子了。至于這種襪楦子呢,就成了純粹的廢物,大都被人當柴燒掉了,剩下的可就“鳳毛麟角”了。
【山西襪楦子散文】相關文章:
游山西散文01-06
圣誕襪05-26
襪的組詞04-27
圣誕襪的故事05-28
洗襪記06-25
山西榆次古城之旅散文05-18
山西刀削面散文02-18
山西的刀削面散文02-19
結襪王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