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

時間:2022-09-19 10:51:56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精選6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經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廣義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韻和句式工整的文章體裁,與韻文、駢文相對。你知道寫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精選6篇)

  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 篇1

  在南國的時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塊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來臨,它便會生長許多的小草,甚至開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著金翅嗡嗡地飛。許多小孩子們,很喜歡在那塊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們認為好玩的游戲。這樣的日子總是很溫馨的,因為陽光、花草和小孩子們,足以把春天裝點得美麗而又親切,讓人忍不住掩卷,心馳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時節,就會有一場場的雨水降臨,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樹洗得很綠,那種很清涼的綠,并且注滿整個的草地。于是孩子們用紙折起小小的潔白的紙船,來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啟航他們的小小的夢想。

  唯有月夜,那塊草地是完全屬于我的。這時候夜安睡了,一輪皎潔的月兒來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來于何處的小蛙,歡快地跌跌地跳躍,仿佛是要把那一輪月兒從水中端詳個究竟,或者坐在月兒之上,讓月兒浮托它走。小蛙們如同孩子,待它們游戲得盡情的時候,就一齊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離不去的蛙聲了。慣于在夜里讀書和寫作的我,就極愛著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聲,能讓我的思緒飄浮,進入這樣一個季節深處。

  但我卻沒有了南國的那一扇窗子,羈旅北京的日子長長,我的窗前,縱是也有這樣一塊草地,一簇綠柳,在春天的陽光里,還會有一樹杏花裝點。但是北國沒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們折紙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會有雨,那是槐花開放的時節了。北京的雨會與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個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這樣的雨,仍不會積上一洼水,引來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這芬芳里找不到棲落和梳洗的地方。

  我固執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夠積成一個洼子,這樣一個清淺的彌漫著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輪皎月把水映得銀銀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們圍著月兒唱歌,那該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為我是能夠找到這樣一個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個癡情展卷的學子,甚至水邊,還留著孩童戲水的赤足的腳印。可是,我的出走,卻并沒有找到這樣一個地方,我想終歸是有這樣一個地方的,是我沒有找見它罷了。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時光,我在鍵盤上演繹著一個個的夢,情至深處,會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聲,是南國的春宵里那天真爛漫的蛙鳴,初是淺淺低低的幾聲,孤獨而悠遠,漸漸地匯合起蛙的合唱,且愈來愈臨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時人便恍惚地進入以往的時光,一顆羈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熱,為之深深的感動。但待我有心凝神細細地聆聽,卻發現窗外是一片寂靜,靜得月的清輝飄落到柳葉兒上發生的細小的沙沙聲都能夠聽到,只是沒有了蛙聲。哦,此時的我,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來那一片蛙聲,它源于我的夢里,或者說,是那永遠也拂不去的幻聽了。

  春天的今夜,便又是這樣,我打開了電腦,輕輕地敲出一段懷想的文字,不覺間窗外就有了一片蛙聲,是如許的親切,如許的溫馨,它拂動著春夜的暖風,沿了情感的脈絡縷縷入心。然我猛然地覺醒,卻分明是,寂夜無邊!人不由地發現,那暖暖的一縷情思,竟也就化成兩滴浸冷的淚珠,冰凌般的掛在兩腮。

  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 篇2

  接連一個禮拜的雨,今天總算是守得云開見太陽了。

  人就是這樣,陰郁的天氣或惡劣的環境,多多少少總是會影響到自身的心情的。雖然常說什么要適應環境,環境不可能適應你等等的所謂生存法則,可事到臨頭,又有幾人能夠心無旁騖的置身事外呢?

  近段時間,應該說是近幾年的時間里,基本上都處于失眠的狀態,難得昨夜還算睡了一個不賴的覺。夢里不知為何,卻被一片蛙聲叫醒了。呵呵!哪又來得什么蛙聲,原來是睡的倉促,忘記點蚊香之故。

  但這蛙聲倒真還是聽過的,且是就在前不久。那是在一好友的家鄉,道兩旁皆是一片片綠意盎然的稻田地,清風徐來,蠻有些愜意之感,然后,耳鼓里便會一聲聲的傳來那蛙鳴聲,忽而時斷時續,忽而連成一片。而在這之前,我只記得在一首詞里見到過如是的場景,其他的只有任憑想象了。而現在則不然,擁有現實的陪伴,總歸比想象來的真切。結果,晚飯后我閑聊的當兒,我還傻乎乎的和好友說起這事,可想而知的會得到怎樣的哂笑了。但無論如何,還是依舊會喜歡如是的詞句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自我感覺還是頗有意境的事情。

  可意境歸意境,當時的一顆心卻如失魂落魄似的,對于那么一種頗具詩意的存在也只是須臾的留戀罷了。

  終于,在沉寂了兩天以后,在不顧朋友勸阻的情況下,還是決絕的背起了行囊,踏上了遠去的路程。

  讓晚風輕輕吹送了落霞,我已習慣每個傍晚去想她,在遠方的她此刻可知道,這段情在我心始終記掛……縱使分隔,相愛不會害怕,遙遙萬里,心聲有否偏差……

  如同歌里唱的一般,讓晚風輕輕吹送了落霞,我已習慣每個傍晚去想她。正是懷著如是執著的愿望,亦帶著對未來甜蜜的憧憬,一個人坐上了遠行的列車,去找尋那個遙遠的她。

  忽然天漸漸的暗了下來,列車還依舊的在依舊的軌跡上疾馳著,而一顆不安的心魂仿佛早已隨著歌聲飄向了更遠的地方。那是依舊向著她的方向,遙遙萬里,心聲是否應無偏差?

  直到現在,直到今天,我也一樣的不清楚那是否就是偏差,且還偏差的那么的難以想象,難以接受。其實,人生的際遇總是走走停停的,每個人都不可能永遠滯留在同一個軌跡上,一直就那樣的停止不前;每個人也都預想過一種自己的幸福生活,路當然不會只是一條,在你不愿前行或不愿轉彎的時候,那個他(她)或許早就已遠遠的走開了。

  但,無論如何,有些傷痛,即使是不切實際的,也一樣的需要時間來給予慰藉,在沉默中慢慢的,慢慢的愈合。誰也不可能就如嘴上的倔強一般無所謂,我想遙遠的她也是不會的。

  但,依舊的要感謝她,感謝她在我的生命旅程中所帶給我的溫暖,帶給我的快樂,還有那么一種隨性的坦蕩,無論悲喜都愿與我分享的信任。

  而今天正值立秋,曾經不該的夏天已悄悄的過去,我還是但愿自己今晚會一如昨夜的睡個好覺吧!在秋夜的夢里,聽取蛙聲一片,也是一種愜意的人生。

  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 篇3

  在農村長大的我,對蛙聲并不陌生。但離開農村住到城里,已好多年沒聽過蛙聲。今年喬遷至緊挨城郊的新居,夏天的夜晚,一陣陣蛙聲傳來,頓入耳鼓,沁人心脾。久違的蛙聲在此刻聽來,像藝術家在演奏一首悠揚的小夜曲。又一陣蛙鳴傳來,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鄉……

  記得小時候,我來到小河邊,脫去腳上的鞋,涉水來到淘米碼頭的淺水處,只見一只只小蝌蚪擺動著尾巴游來游去,活像一個個逗號,在水中,隨便用雙手一捧,就會掬上十幾只小蝌蚪來,冰涼涼、滑溜溜的感覺,像撫摸嬰兒嬌嫩的肌膚,給人一種柔軟絲滑的感覺。

  隨著日子的流逝,那些周身如墨的小蝌蚪,逐漸脫去了小小的尾巴,變成了一只只憨態可掬的小青蛙。它的膚色也由墨黑色變成了翠綠色,有人說青蛙的膚色是會變的,但是我看到的青蛙都是翠綠色的,也許是它們整日與綠草禾苗為伍的結果吧!由蝌蚪到成蛙,經歷了一個生命裂變的過程,真的難以想象如小魚一般的蝌蚪是怎么長成有四肢的青蛙的,這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

  兒時與父母一道去稻田管秧,但見水田間一只只青蛙瞪著綠豆般的眼睛望著我們。綠油油的秧苗、綠瑩瑩的青蛙,還有一群光著脊背的小伙伴在盡情的玩耍,這是一幅美麗的鄉村油彩畫,永遠成為我記憶深處的一抹亮色。小雨過后,隨處可見青蛙跳動的身影。尤其是到了傍晚,水田間、池塘里蛙聲此起彼伏。蛙聲是豐收的樂章,呱呱的叫聲,不會惹人惱,反而會給整日操勞的鄉親帶來喜悅。這是因為青蛙是莊稼的守護神,是捕蟲能手,當一只肥美的昆蟲飛到它的身邊,它會突然間伸出長長的舌頭,將害蟲卷入腹中。“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正因為有了青蛙這些有益的動物,才保持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才有了大地的豐收和農人的喜悅。

  可惜,前些年青蛙竟成為菜市場上的賣點,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所幸,這股歪風時間不長就得到了扼制。《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利劍出鞘,使無數只青蛙免受劫難。如今,我們又能聽到青蛙的歌聲了。但愿這歌聲天長地久,但愿青蛙擁有一個生存的樂園,但愿保護青蛙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意識根植每個人的`心田……

  今晚,蛙聲又起,夜深人靜,新居周圍的蛙聲竟變得更加清亮悠揚了。我想,今夜我一定會枕著蛙聲甜美的入夢,夢見多彩的童年,夢見故鄉,夢見英俊的青蛙王子,還有那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 篇4

  川端康成曾說:“一聽到雨蛙的鳴聲,我心田里,忽地裝滿了月夜的景色。”初讀到此語,我心田里,雖未像川端一樣,裝滿月夜的美景。但記憶深處,那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聲,終究是再一次穿透心靈,在這煩亂的城市的夜幕中,清晰地浮顯了出來,嘹亮而宏闊。

  真正的鄉間的夜晚,其實是寂寥而冷清的。特別是早些年,物質生活尚不豐裕時。從末秋到初夏,在這段漫長而乏味的時光里,每入夜人定后,往往,就只有零落的雞鳴犬吠,可聊作靜夜里的些許兒點襯——猶如“蟬噪林愈靜”一樣,這“點襯”的結果,非但沒能增添出一絲兒熱鬧歡快的氣氛,反倒讓鄉村的夜晚,顯得越發的漫長,冷清。

  但到春末夏初,天氣漸漸地暖熱起來時,情形就大不同了。首先是各種鳥兒,麻雀、布谷、斑鳩、喜鵲之類,從早到晚,都在房前場院里,或屋后竹林中,切切烈烈地歌吟著,翩舞著。那樣地喧嚷,富于生氣和活力,逗惹得那各色的花兒,也要不甘寂寞地裂嘴含笑,紛紛綻放了。桃紅,李白,菜花黃,你先我后地攆著趟兒。便是到夜晚,也還有此伏彼起的悠悠蟲鳴,不知疲倦地響吟著,還有盈盈滿耳的陣陣蛙鼓,激昂亢奮地噪鬧著,將落寞的靜夜和曠野,喧囂得如同那季候一般,熱情洋溢,生機勃勃。

  其實,早在春風初拂,春水甫暖時,蛙們就已從蟄伏了整整一個冬天的洞穴里鉆出來,抬腳動手地四處活動了。只不過,那時,它們多半沉滯著,靜默著,像破曉時的一段殘夢,混含著酣眠和驟醒的恍惚,卻終究還是悄無聲息。但在池塘邊,或溝渠畔,那一莖莖水草,或被水浸濡著的樹枝上,已能見到一團團密密麻麻的黃褐色的籽粒了:被一網似有若無的膜狀物,粘連著,浮擁著,仿佛正藏孕著一個個夢幻般的未來——那便是“蛙卵”了。再過些日子,就會有一群群墨黑墨黑的小蝌蚪,破卵而出,在乍暖微寒的水中,嬌憨可愛地搖擺著尾巴,游來游去。陽光很好,水也靜凈得不著一塵。蝌蚪們倏停倏游的動作,看起來,便格外的真切,像一枚枚逗號。我們就叫它們“擺尾子”,或“擺逗子”,現在想來,還是很“象形”,也很寫真的。

  記得那時,在野地里玩耍之后,總喜歡捧捉一些回家,養在盆或瓶里,想看它們如何在那狹小的天地里,嘬水,嬉戲,一點點地長大。但往往,剛見著它們要褪盡尾巴,長出雙腳,一眨眼,或一轉身,再看,就不見了那熟悉的影蹤。小蝌蚪到哪里去了呢?我們那時,是頗覺疑惑的。后來,讀了書,才知道,是“找媽媽”去了。

  這時節,走在曠闊的野地里,便隨處可見鼓突著晶亮眼睛的蛙們,蹲伏在路邊的草叢中,或樹蔭里,老僧入定一般,冥思玄想著。偶爾,也會怯怯地唱幾句,零零散散地,不成氣勢。一旦聽得人的動靜,便倏地蹦躍而起,在空中,劃一道美麗的弧線,然后咕咚一聲,潛入水中。只在平靜的水面上,留下一圈圈微漾著散開的漣漪。

  驚蟄后的第一聲蛙鳴,極像時令的“揭幕鼓”。猝響在煦暖的陽光中,或微溫的夜色里,是頗能讓人恍悟出季節的更迭和變遷的。印度人在其上古詩集《梨俱吠陀》中,曾以“默默地沉睡了一年/似婆羅門守著誓言/青蛙現在說話了,說出/這雨季最潮濕的語言”這樣動情的抒敘,來表達他們初聞蛙鳴時的愉悅和欣喜。字里行間,飽含著物的啟悟,心的悸動,和物心混忘,天人感應的“東方式的智慧”,令人每每讀之,都不免迷離惝恍,沉吟沉醉。

  但是,真要聽取那成片成片的蛙聲,卻得在更為暄暖的夏天。那正是割麥插秧,搶收搶種的大忙時節。“鄉村四月閑人少”,連蛙們,也會自昏至晨,熱情昂奮地吶咕著,喧噪著,似欲為這大地上的節氣和農事,鳴鼓添威,助陣加油。

  凡親近過鄉間的人都知道,蛙們并非只是被“擬聲”了的那般單調的呱呱,或咕嘎。細細辨聽,蛙鳴其實也頗豐繁,繽紛。有唧唧呱,也有咕咕咚;有閣閣閣閣,也有咣咣咣咣;還有唧咕唧咕,閣呱閣呱,咣咚咣咚——或獨奏,或合唱,或粗亢,或清越,或遠或近,或高或低,都沉雄嘹亮,澄澈明朗,疏密有致,意趣天成。再與田園之清翠、溝渠之潺潺、星月之輝光,融溶匯集著,其境界之恬靜、純粹,意蘊之深邃、迥闊,是再高妙的樂師,也難以合成的天籟。而如此豐繁、繽紛的聲音,充斥于原本寂寥的鄉夜里,又隨著暖暖蕩蕩的水溫、水汽,在滿滿盈盈的曠野里,鋪排開去,再彌散開來,也是很容易讓人沉醉動心的。

  有時,夜夢中恍惚醒來,諦聽著窗外,如鼓樂般響響歇歇的陣陣蛙鳴,想象著溝邊渠畔,或一株株正拔節、含苞、孕穗的稻棵間,那一只只正搖其長舌,鼓其白腹,盡情盡興地吟唱著的鄉間歌手——總覺得,它們,似乎只有它們,才是那寂寥田野的真正主宰。而那廣袤的鄉村大地,其實更像一個襁褓中的幼嬰,正浴浸在那恬恬生動的翠綠色的蛙聲里,做著自己甜暖的酣夢。

  早年在鄉間,還聽說過“蛙聲如潮帶雨來”的諺語。那往往是久熱苦旱,萬物望雨之時,悶熱已極,驟雨將至的夜晚。蛙鳴聲比起平常,就更其激切,喧騰。那四野遍響的氣勢,也真是聞之驚心:如鼓,陣緊一陣,似不可止;又如潮,浪高一浪,搖魂蕩魄。

  父親就說:“是青蛙,在向天求雨呢。”起初,我是頗不相信的。但很快,大雨果真就在蛙聲喧響中,雷鳴電閃間,挾風而來了。瓢澆桶倒一般,如潑如瀉,淋漓酣暢。蛙們便悄然沉寂了,仿佛正和那一株株渴雨的禾苗一起,靜心享受著甘露的淋洗,滋濡。直到雨歇風住,涼意漸生,才蛙聲再起。先是東幾句,西幾句,清晰可數,似在試探動靜。緊接著,便匯聚成片,又是密不可分的如潮蛙鼓了。

  我因此自小就知道,在農業中國,蛙是益蟲,又是祥物。古人曾筑廟祭之,作詩頌之。宋人趙師秀《有約》一詩中,有“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之句,對仗工穩,寓意涵詠,向來為人稱道。但最令我動情喜愛,感慨系之的,卻是辛棄疾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兩句。寥寥數語,不僅描摹出了一幅800年前的田園風景,更藉此述說了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渴望豐收和成熟的話題。它也不僅是在詠誦蛙聲,更是在表達一種真誠的祈愿,一份對土地和農事的深廣而善良的關懷——這種關懷,我以為,正是詩人道義和良知的體現,也是那兩句素樸簡潔的詩句,能讓我怦然動心、愀然動容的根本原由。

  我固然明白,在不少文士詩人眼里,那翠綠的蛙聲,是有著濃郁的詩意和音樂的稟賦的。而傾情于蛙聲,也便是傾情于那份恬淡、善美的詩意,傾情于那種祥和、雍容的感懷。但我,卻始終不能超然于自己的經驗和經歷(它們與那片寂寞曠闊的田野,總是貼得很緊、很近),超然于節氣、墑情、莊稼和農事之外,帶著禪意和虛靜,去聆聽或欣賞那成片的蛙聲——事實上,每當蛙鼓如潮的季節,我總是以一顆虔誠的農人的心,甚或,以一株水稻、一桿苞谷的純樸的心,去觀望天地,虔敬地祈愿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或許只有我知道,這一點,對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和珍貴。

  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 篇5

  因為一場連綿的雨,小區池塘里的水漲滿了,居然還有蛙鳴,雖然只是寥落的幾聲,像是青蛙在午夜的夢囈,但我卻聽得真真切切,并心生恍惚,以為自己是在老家的那個池塘邊上了。

  那個池塘在我家房后,不大,但因為附近有河水注入的緣故,常年有水,從沒有干涸過。有水,草就茂盛,夏日里,青蛙就多,蛙聲就稠。我家堂屋有后窗,從那里望出去,正好把一方池塘收入眼底,蛙聲也常常穿窗而來。我常常認為,那方池塘其實是掛在我家墻上的一幅壁畫,是有聲有色、動感的壁畫。

  池塘邊上有一棵垂柳,兩棵楊樹,它們整日整夜站在那里,忠實地守護著池塘。五月的時節,一場又一場雨水的降臨,會把青草和樹葉洗得很綠,是那種清清爽爽的綠,看起來讓人很清涼。

  夏夜,我常在蛙聲中來到池塘邊上,坐在草地上,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只是靜靜地坐著,聞著青草幽幽的清香,聽著蛙鳴,看池塘里的水懷抱一彎明月。這時的月光,把水洗成了銀白。池塘里有荷葉,零零散散,是池塘擎起來的,一張張用來收納月光的傘。

  青蛙有的在池塘邊,有的端坐在荷葉上,呱呱地,面向月亮,用它們自以為美好的聲音,重復著它們千百年來一直重復的吟唱。你方唱罷我登場,此起彼伏,它們是在開一場盛大的月光下的音樂會。

  這種時候,我的心里也是落滿月光的。

  這蛙聲是讓人愛的。

  但有時候,蛙聲也是討人煩的。那年高考前,學校放了一天假,讓學生回家休整一下。那天晚上,我依舊復習到深夜,睡覺時很晚了,奇怪的是,蛙聲并沒有像往常那樣聒噪,我倒在床上就睡著了。高考后母親告訴我,那一夜,她拿了一根竹竿守在池塘邊上,嚇唬青蛙,誰叫就戳誰。

  我想像得出那個畫面:母親披了一身月光,持一根長長的竹竿,像衛士一樣,在池塘邊的草地上來回走動。池里的青蛙,乖乖地收聲不語。

  如今我遠離故鄉,居在這個城市里,再也沒聽到過蛙鳴。

  但這個夜晚,我居然聽到了蛙聲,我懷疑這樓下池塘里的青蛙,是在這個雨天千里迢迢從鄉下趕來的,只為來告訴我,老家的池塘想我了。

  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 篇6

  蝸居縣城十余載,城市生活紛繁蕪雜,喧囂浮躁,蒸蒸夏日,熱浪不已,使我情不自禁地念起恬靜淡雅、清新自然、閑情適意的故園。那里有父母含辛勞作的身影,有伙伴成群結隊的嬉戲,有鄉親真摯友善的問好,有生我養我的水土,更有夏日蛙聲不絕于耳。

  炎炎夏日,子夜時分真想側耳聆聽蛙聲一片,可惜蝸居小城這不過是一種奢望,是一種懷想,是一種神往。

  故園村口古槐旁有一灣水塘,是一段早已淤泥的池水,我的童年與之息息相關、糾纏牽絆,那里有同伴笑語甜甜,有伙伴戲水嬉鬧,更有蛙聲連綿成片。

  故居的夏夜,皓月千里,晚風習習,鄉親們慣于閑情愜意的納涼,讓清風消除周身的疲倦不堪和仆仆風塵。月夜的我慣于側臥涼席,在習習清風中小睡酣眠,院外蛙聲此起彼伏,聲聲不息,給幽靜的子夜帶來一線生機,一種靈性,一段樂聲。也不知何時才能歸寧消停。而池塘邊的蛙聲嘹亮雄渾,如鼓聲陣陣,蛙聲雷動,美其名曰“蛙鼓”。

  蛙聲混勻交錯,或尖利,或高昂,或流連,或清鳴,或亢亮如天籟之音,清婉動人;如交響聲樂,此起彼應,這余音波動著朦朧月色,動靜呼應,相映成趣,天然一幅夏夜閑逸美妙的水墨丹青,激蕩著寥廓蒼茫的帷幕,在寂寥無邊的天地間滾滾轟鳴、不絕于耳,猶如集齊萬架鑼鼓,響徹蒼穹。時而流連婉轉,時而轟鳴雷動,時而清脆雄渾。形成夏夜中最具生機的主旋律,最具共鳴的交響樂,凄切悱惻,纏綿不絕。這是天然的樂聲,動人心神,讓人不由的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大自然真是包羅萬象,天生神韻。就連蛙聲都是那么風情萬種,妙不可言。

  伙伴們在蛙聲中漸消稚氣,由于生性好奇,對捕蛙興趣盎然,我在蛙聲悅耳中成長,卻對河蛙肆意捕殺,正是為了一己之利,忘卻善念,殺雞取卵,或許是年幼無知,童心未泯。但我仍舊觸目傷懷,慚愧至極。

  青蛙是極具詩意的靈物,古今往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揮斥書豪,賦詩頌吟,國畫宗師齊白石就有“蛙聲十里出山泉”之真跡墨寶,南宋愛國詞宗辛棄疾名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連紅樓夢中都有“隔巷蛙聲聽未真”之絕唱。

  由此觀之,蛙不僅具有詩情畫意,而且是極具天賦的靈蟲,或是天生百益無害,或是音如天籟,或是生機靈動,或是人類摯友。

  蝸居鬧市,耳邊終日汽笛轟隆,鞭炮振振,嘈雜喧囂,浮躁紛擾,不免惦念蛙聲鳥語,天籟之美。

  或是由于人類貪婪肆意捕殺,或是由于農田大肆施肥噴藥,或是由于水草漸少河塘干涸,使青蛙劇減,蛙聲也漸鳴漸消,如果人類就此與蛙絕別那是一件多么悲憫之事,凡事自有因果,人類一意孤行的同時給自己種下懺悔的苦果。

  人類,但愿我們不再一味地盲目自大,人為破壞自然之和諧法則。但愿蛙聲鳥語組成的天籟,不至于成為子孫后代無從聆聽而成為奢望。人總要在貪心攝取的同時不能忘卻生后的日子。

  蛙聲是一種自然和諧的天籟,蛙聲是伴我童年的一簾幽夢,蛙聲是天地間精靈所賦,蛙聲是天然賦予它的宿命和塵緣,或許蛙聲自有它的心聲和夙愿。

  愿鄉村的夏日,蛙聲鼓鼓而不絕,鳥語長鳴而不息。一派祥和恬靜,清新閑雅之景長存于世,長存于心,長存于天地間。

【總有那么一片蛙聲散文】相關文章:

一片蛙聲散文03-29

有關聽取蛙聲一片的散文05-15

蛙聲散文欣賞04-06

蛙聲悠揚散文12-07

珍稀的蛙聲散文05-24

廣場蛙聲散文05-13

蛙聲抒情散文03-12

聽蛙聲散文隨筆04-30

窗外蛙聲入夢來散文05-12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 | 欧美专区在线中文网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跟新 | 亚汌国产精品久久久秋霞 |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髙清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