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過年糍粑分外香散文
糍粑是湖南人很喜歡的食物,尤其是過年,許多地方家家戶戶都會吃糍粑,只是現(xiàn)在純手工制作糍粑的場景不多見了。與臭豆腐主要產自長沙、血腸是邵陽特產不同,全省各地都有做糍粑的習慣,現(xiàn)在要吃手工做的糍粑一般要到比較偏僻的鄉(xiāng)下才會有,當然,長沙部分酒家春節(jié)前后也會推出一些“過年糍粑”讓顧客嘗鮮,有的為吸引顧客,甚至把糍粑制作間搬到了餐廳,引發(fā)眾多“粉絲”圍觀。
其實糍粑的制作并不復雜。做糍粑首先要選用好糯米,糯米的選擇是做好糍粑的關鍵,當然也有講究,要注意選用顏色潔白且粘稠的新糯米,避免使用變色霉爛的陳糯米。選好糯米后,先要將糯米泡發(fā),濾干水,放入木甑蒸熟。筆者居住的岳陽樓汴河街一些店面采用傳統(tǒng)手藝制作糍粑,多是燒柴火,因灶膛大,火力旺,蒸出來的.糯米飯晶瑩剔透、粒粒分明。
糯米飯蒸好之后,重頭戲就該上演了——打糍粑。傳統(tǒng)的手工糍粑制作多半男女分工,婦女們負責洗和蒸,漢子們負責打糍粑。婦女們趁熱從甑里把糯米飯舀出,放入石臼。漢子們系著圍裙,早已做好了準備。他們有四個人,兩人一對,輪流上前用杯口粗的木棍搗攪。也許是新年快到了,漢子們都格外賣力,用盡全身力氣,快速搗攪,木棍一搗下去,就“嘿”一聲,顯得很有節(jié)奏感。他們一上一下,交錯用力,連搗帶翻。在搗的過程中,雙方還會相互搓刮棍子粘上的米漿,并把木棍放入旁邊的涼水桶蘸蘸,以防粘連。搗過之后,“糍粑”半成品就制作出來了,就差塑形了。
給糍粑塑形除了講究一般的竅門之外,可以自由發(fā)揮。在塑形之前,要先將手放水里浸濕,以防糍粑粘手,再在案板上涂抹一層食物油。取小一塊糍粑放案板上揉搓片刻,再將糍粑團搓成自己喜歡的形狀,不過大多數(shù)人都搓成球狀,寓意著團圓。最后把搓好的糍粑放入面粉或黃豆粉中沾粉入盤。有人為了省事,直接買模具塑形也是可以的,也有人為了圖吉利、增喜慶,會在制好的糍粑上印上紅色的徽章。
糍粑不是湖南特有的,在有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但卻存在一些差異。比如,閩清一帶的糍粑會做得比較大;湖南有些地方會用當?shù)靥禺a的大型香葉將糍粑包起來,存放15至30天,吃的時候再撕掉香葉;客家人在十月份就會做糍粑;重慶人除過年做糍粑外,端午節(jié)也會做。
糍粑食用方法
煎:在鍋里放入底油,九成熱后下糍粑,這時要轉為文火,糍粑會在油煎的作用下慢慢變軟、變黏,注意不要使糍粑相互粘在一起。一面發(fā)黃時就可以翻面,兩面都煎好就可以開吃了。
炸:鍋里放入小半鍋油,油燒熱后放入糍粑,帶糍粑炸成金黃即可撈起。
煮:把切塊的糍粑放入開水中,放鹽等調料煮,再放一些青菜,灑點芝麻粉。
蒸:在鍋里放水,架上蒸具,把糍粑里面,蓋上蓋蒸,熟后可蘸糖吃。
烤:將糍粑放在鐵架上,用炭火烤,糍粑受熱后會變軟變膨,香味撲鼻,烤好的糍粑可蘸糖或糖水吃。凌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