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散文方法大全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獲得它,必須依靠我們對生活的深入觀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憑著鮮明的感受,鋒銳的觀察能力,同人民同時代共同跳動的脈博,深厚的感情,豐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會感到我們生活中洋溢著的詩意。這詩意,就是使我們心靈受到觸動的東西,使我們眼睛豁然開朗的東西,思想突然升華的東西,感情更為純潔的東西,它就詩的靈感。我們要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趕緊捕捉住它。因為這里面有心靈的顫動,思想的閃光。劉白羽說:哪怕是微弱的閃耀也比沒有閃耀要好,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這才是文學。
譬如,一個作家去看茶花,品種繁多,美不勝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白天黑夜、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著花,象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著花秧,終于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人。這就是思想的閃耀,作家十分寶貴它,就及時把這個意思記下來。后來,他聽一位花匠介紹一種茶花說: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開骨朵,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并沒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記住這種茶花的名稱的`。過了一會,恰巧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這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見孩子們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不休,心靈猛然一顫,不禁脫口說出:童子面茶花開了。而花匠聽了這話省悟后說:真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這話使得一個念頭突然跳出他的腦海,他說: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面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征著祖國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寫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茶花賦。這個作家就楊朔。而讀者、評論者通過閱讀就可以悟出作家寫此文的立意:歌頌如花的祖國,歌頌美化祖國的勞動人民。
(二)善于構思
構思是寫作者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煉的過程。寫作者要在構思中為散文的思想內容尋找盡量完美的藝術形式,使思想性與藝術性達到和諧的統一。因此,構思要解決立意、選材、創造意境、確定體裁、基本手法、布局謀篇等問題。這里著重講講確定體裁、尋找線索、創造意境三個問題。
第一、確定體裁。散文的體裁靈活多樣。我們有了一個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選取了表現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慮:是寫成書信體,還是寫成日記體?是寫成隨筆,還是寫成偶感?是寫成游記,還是寫成回憶錄?是寫成序或跋,還是寫成讀后感?確定具體體裁的原則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譬如到蘇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報告一下自己的游蹤和觀感,你就可以寫成書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動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寫隨筆、漫錄;你在游玩虎丘、獅子林、寒山寺、西園、留園等地之后,覺得寒山寺的鐘特別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寫成如社稷壇抒情那樣詩意濃郁的抒情文;你如果是舊地重游,吃到蘇州某種土特產而憶起往事,則可以偏重于回憶,寫成小米的回憶那樣的回憶式的散文......總之,要根據立意內容來確定表現形式--具體的體裁。
第二、尋找線索。散文的材料應該是很散的,每一個材料都是一顆珍珠,但這些珍珠互相之間有內在的聯系,我們寫作者要尋找一根線,用筆作針,將這些散亂的珍珠穿起來,成為一串光彩奪目的珠圈、項鏈。那末,有哪些東西可以作為線索呢?
一是感情線索。我們的感情在生活中發生變化,如由厭惡到喜愛,或從喜歡到厭惡,就可以用這條感情的線索把一些似乎沒有關聯的材料聯結起來。如楊朔寫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線索,才把兒時記憶、從化療養、荔枝樹林、蘇軾詩詞、喜嘗蜂蜜、參觀蜂場、贊揚蜜蜂、農民勞動和夜晚夢蜂等事串連起來的。
二是事物線索。如曹靖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發揚延安時期小米加步槍的艱苦奮斗精神,就搜羅記憶中有關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的事件組合在一起。許多托物詠志的散文也是以物為線索的,如茅盾的白楊禮贊。
三是人物線索。如寫某一個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活動,可以用這個人物作為線索串連起來,也可以用另一個人物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內容的事物串連起來。這個人物還可以是寫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緒線索。如面對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鶩趨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就能通過聯想與想象,把有關的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原定的主題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楊朔的海市、賈平凹的丑石等。
五是景物線索。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通過景物描寫,在寫景中融進寫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記、西湖即景。
六是行動線索。如游記以游程行蹤為線索。劉白羽寫長江三日就以游程為主線來寫,當然,全文還有一條哲理性的思緒線索:戰斗航進穿過黑夜走向黎明。
文無定法,散文的線索很多,以上六種線索是較為人們常用的。
第三、創設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統一,是作者浸透了時代精神的主觀感情、意志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統一。意是靈魂,境是血肉。意高則境深,意低則境淺。散文的這種意境應是詩的意境,即所謂詩情畫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質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動人心弦的,震顫魂魄的,是精神的,性靈的。如朱自清寫荷塘月色,全篇著力于淡淡的情趣,順著沿路走來、佇立凝想的線索,通過描繪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樹影、霧氣、燈光......色彩斑爛,可見可感,而葉香、蛙鳴、蟬聲,又可味可聞。更加上心情的抒寫,巧妙的譬喻,創造出一種淡雅、閑靜、情景交融的意境。這種優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寫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