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孝”散文
對于“孝”提起筆我足足十余分鐘不知從何寫起,確切的講是不敢下筆。六年前父親于寒夜之中撒手人寰,自此后我與小妹和媽媽相依為命。
六年來媽媽的母親、父親也相繼離開,我清楚的看著這一切的發生卻無能為力;留不住一絲的暖情,能留下的也是一些僅有的片段,也只能用一生去思念。
丈夫突然的去世,高齡的父母又相繼病逝,一個女人是如何去承受這這一切?她能承受的起嗎?
能,完全能!因為她還有自己的孩子。
由姥姥、姥爺的離開,我從父輩的身上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家”的概念:老人走了,屬于他們的那個家也就散了,再也找不回來了;從父親的離開也深沉的'感受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
文章寫到這里,覺得自己確實有必要談一些“孝”的概念性的東西,寫給勤苦養育兒女的祖輩、父輩,寫給當下任勞任怨的賢孝兒女,更寫給自己、寫給五年、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
這里我們先談談“首孝悌”,為什么是“孝悌”為“首”?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仁之本與,而“仁”又是做人的根本,“孝”也就是做人的根本的根本。
《三字經》中也有這樣的語句:“首孝悌,次見聞。”
《弟子規》也有此類語句:“首孝悌,次謹信。”
千百年來,對“孝”的倡導從未間歇,以前沒有,現在、未來也不會停止;而且“孝”永遠是首位的。
作為孩子,若沒有父母的精心養護,何以成“人”?又怎么能夠立足于社會?沒有父母,自然也就不會有我們,所以“孝”必然是首位的。
“孝”為首說清楚了,我們再來談談“如何‘孝’?”
感性的講,就是對父母的愛;理性的分析:既有對父母的贍養,也有對父母的敬與順。
至于“贍養”《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大致意思就是:“至于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地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因而,“孝”不僅僅是贍養老人,還有“敬與順”!
如何“敬與順”?夫子同樣給了我們指導:“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直白的講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也就是“色難”!
孝者,敬而養,養不失敬,頤養天年。
若只養不敬,久而久之也許連養都不養了;能做到“敬與順”,自然不會不贍養父母。
因而,孝——先從和父母好好說話開始。
【淺談“孝”散文】相關文章:
為孝者孝之道的散文05-10
忠與孝散文11-26
孝與母親散文05-05
淺談散文05-11
散文欣賞:忠與孝03-21
孝散文隨筆04-18
不敢言孝散文01-03
淺談高考的散文05-26
淺談婚姻散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