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無處不風流散文
龍華,因山而名,因樹而茂,因寺而興,因園而盛,因洈而雄。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寫盡了龍華山、龍華樹、龍華寺、龍華園,寫盡了洈水湖。當我們遠離城市,來到龍華園小住,站在龍華山頂,我卻不知該如何直抒胸臆!慢慢品味,從洈水風景區門樓到彌勒佛腳下,整個龍華園景區儼然是一幅次第展開的國畫長卷。
一
我曾在嶺南見識過多口古井,每一眼古井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每一眼古井都有被繩索勒出的一道道痕跡,但和龍華園內的珍珠仙女井相比,它們略現呆板。當我第一次見到珍珠仙女井,只見井底的涌泉如珍珠般閃亮,聚而不繁,散而不亂。我不知道,當游人沿井觀賞時,是否希望自己的后人如涌泉一般興盛,還是財源如珍珠般奔涌?
在我的心底,珍珠仙女井一定是和女人有關。龍華山畔,村民耕讀傳家,“雞鴨成群豬滿圈,棉麻疊嶺谷盈倉”,這些離不開家庭主婦的操勞。年輕的婦女,從家里往返于珍珠仙女井之間挑水做飯,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著生活的希望,風擺楊柳地走在山路上,一趟趟,一天天,那挑水的身影,搖搖晃晃,可日子,卻過得滿滿當當。
至于財主家的女眷,她們穿著描花繡朵的旗袍,偶爾來到珍珠仙女井邊,談論著一些風花雪月的故事,雖然從小衣食無憂,可她們凄迷悲婉的目光,看不透清如明鏡的`井水。這一切,震撼著山村男人的心房。
二
在龍華園內漫步,兩排玉蘭樹如亭亭玉立的少婦,略施薄粉,展示著她們輕曼的身材。沿著曲曲折折的小路前行,眼前豁然開朗,道路兩邊裸露著的是大片大片的化石。站在化石群里,有云在頭頂慢慢掠過,山風吹動了柔軟的竹枝,心如魚兒游弋在水中一般,舒展,輕快。
龍華園化石群之所以獨一無二,是因為受地殼運動的影響,深埋海底的沉積巖石上升至海面,且逐年增高,當海枯石爛,造山運動繼續擠壓,在龍華山的兩側推出眾多斷層,斷層帶受日曬雨淋,風吹水浸,慢慢形成了龍華山奇巖怪石,化石層疊。
就是這輕輕的山風,就是這漫漫的時光,讓龍華山的化石王國更具神韻。看,一道道突兀的山脊,映射出如水波紋般的粼光,走近仔細觀看,又如一條巨蟒橫臥在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化石群雕琢得栩栩如生,有的化石如雄鷹展翅,有的化石如巨龜下蛋,這些惟妙惟肖的造型,給游客賦予了無窮的想象……在化石群中行走,聽著山澗泉水叮咚作響,恍惚間,讓人似夢似幻。
三
不知不覺已來到小西山門,沿小西山門拾階而上,道路兩邊風擺翠竹,舉頭已見千山綠。
一路上,連綿不絕的誦經聲不絕于耳。那些從音箱里發出來的聲響,經過了山竹的吹漾和洈水的搖曳,裊裊地傳到我們耳朵時,已經不單單是誦經聲了,而是混著風兒和洈水的密語。我們用耳朵,用眼睛,用心靈感悟著這些聲音,這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浮沉在這誦經聲中,我們看到了女媧神殿、伏羲祖亭、靈佛山堂、十八羅漢等佛教文化景觀。
來到彌勒佛巨像前,只見巨像高約10余米,通體直徑10米多,在彌勒佛巨像寶座中,空穹形成一個佛堂,這里終年香火飄飄。彌勒佛巨像前是一個禮佛廣場,安放著桌椅供游人、香客休息,廣場周邊種植著鐵樹、銀杏等樹木。
一路走來,站在禮佛廣場,但見園內綠樹翠竹如畫,洈水碧波蕩漾如詩。這詩情畫意的文化長廊,有助于人們思索,有助于人們消化所有的精神營養,而這些,可以讓一個人的生命更加輝煌!
龍華無處不風流,站在龍華山向前方眺望,蜿蜒曲折的洈水,匯聚在群島、半島之間,這里山繞著水,水抱著山。這正是信徒禮佛、仁者樂水、智者樂山的絕佳場地。
【龍華無處不風流散文】相關文章:
生活無處不精致散文01-03
春城無處不飛花散文03-27
春城無處不飛花的散文06-03
人生無處不精彩-散文06-03
心中有陽光無處不燦爛散文04-22
無處不塵埃的七篇散文06-01
不是風流,勝似風流的散文05-21
風流無情的散文04-13
無處還鄉散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