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閱讀:讀晉祠
太原西南有山,名懸甕;山麓有泉,名難老、善利,晉水之源;源上有祠,名晉祠。“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晉祠是書,是畫,是樂,是詩,須靜讀細品,方可體會到它的神韻。今冬,我北上太原,一個人靜靜地讀了讀晉祠。
翻開晉祠的第一頁,上面寫的是桐葉封唐。兩千年前的司馬遷給我們講了一個三千年前的神奇故事。一天,西周大內之中,有二童正在玩耍,一陣秋風刮過,桐樹上的葉子紛紛飄下,如黃蝶翩飛,煞是好看。一童撿起一片桐葉,把它削作圭形,一本正經的對另一童說:“以此封若。”這情景被旁邊的史佚看到了,他即刻走上前,請求前童擇日立后童為諸侯。前童說:“吾與之戲耳。”誰知史佚卻嚴肅的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因此,其后就真的把他封于唐,成為唐國的始封之君。削桐為圭之童為誰?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誦。被封著是誰,成王之弟姬虞。這姬虞也真夠神的,據說,當周武王與虞母綢繆時,夢到天帝對他說:“余命女生子,名虞,余與之唐。”說來也奇,十月懷胎,小孩誕降,手上竟真有一個“虞”字,因而武王給他起名叫做虞。因為他被封于唐,人們又稱他為唐叔虞。其后,他的兒子燮繼位,因國臨晉水,于是就把唐改為晉,晉國之名從此始。人們在晉水之源建祠來紀念他,這就是唐叔虞祠,后來又改稱為晉祠。
晉水流千年,飄走了春秋的霸主晉、戰國三雄韓、趙、魏,直至煌煌大唐龍興晉陽。讀李世民《晉祠之銘并序》碑,當年形勝來眼前,唐叔功德懸日月。由古唐而晉,由晉而大唐,不由贊嘆:晉唐之源。
晉祠是一本讀不盡的書,更是一幅賞不夠的畫。懸甕山,因半山古有巨石如甕,故名。此石現已不可見,據說早在北宋仁宗時就因地震山坼,巨石摧毀,勿復甕形。《山海經》說:“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圣母殿依山而建,是晉祠的主殿,為紀念唐叔虞的母親邑姜而建,雕梁畫棟,琉璃飛甍,甚為壯觀。圣母殿西側有水母樓,東側有三千歲側臥周柏臥龍柏。由此而下,依山就勢,亭臺樓閣臺榭等建筑次第排列,周柏唐槐,古木參天。晉祠太古老了,不免顯得過于滄桑。幸運的.是,前幾天剛好下過一場小雪。此時,殘雪薄敷,正好給它平添了一色明麗。近賞遠觀,黃瓦翠樹,虛實黑白,濃淡天成,妙趣無窮。如果說其中的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首凝固的音樂,那么,它們的錯落排列,加上難老泉泉涌朱玉,智伯渠曲折逶迤,流水潺潺,真的就是一首古琴曲了。凝神傾聽,如師曠操琴之妙音,典雅而清婉。魚沼澄碧,紅鯉戲水;飛梁獨秀,鳥展雙翼。站在飛梁上可興觀沼中群魚戲水,想象莊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妙辯的場景,享受莊子人魚之樂,體悟人生的意趣。畫好樂妙,不能無舞。圣母殿內,正有北宋“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自可邀來婆娑。對佳人,賞畫聽樂,會心先哲,真人生快事!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聽,周柏上飄下《詩經?唐風?綢繆》之古風:“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綢繆束楚,三星在戶,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唐槐上搖落李太白深情的歌,歌聲隨著曲水而叮咚:“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云飛。”醉翁歐陽修騎著馬來了,他唱道:“行人望柌下馬謁,退即祠下窺水源。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歷代文人學士來此吟詩填詞的不知凡幾,我不知曉,但晉祠知道。
聆聽懸甕水聲里,千年晉祠想象中。“詩無達詁”,畫無盡賞,樂無竟解,經典常讀常新。對于堪稱集詩、書、畫、樂諸經典于一身的晉祠,恕我才疏學淺、知寡識陋,權且粗淺的寫寫描描,還望它不要怪罪于我。
【散文閱讀:讀晉祠】相關文章:
晉祠01-16
游晉祠02-09
晉祠閱讀答案誰知道?01-12
春到晉祠抒情散文01-22
晉祠公園作文03-01
晉祠讀后感03-29
求現代文《晉祠》的閱讀訓練題及答案?02-22
晉祠之行作文800字(精選20篇)05-30
走進霸王祠散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