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散文:那些年的記憶
人最原始的本能是“吃”,因為它是生命是否能夠正常進行的保障。
童年時代有太多的活動,但是我記憶最深的一件事兒竟是在屋后的土臺上挖灶生火,現在回憶起來那些青煙裊繞的景象還猶在眼前。
農村的孩子游樂設施缺乏,我們沒有玩過城市孩子的那些好玩的游樂設施,但是我們有這可以讓想象力茁壯成長的土壤,我們是自由的,那樣無拘,就像原野流淌的風。我們的童年體驗者最原始的生活,我們就像是自然的精靈,在山林原野自己制造縹緲云煙,然后在自己的仙境里享受著無拘無束的生活。
農村是豐饒的,就算在那些艱難的歲月里也是如此,農民是醇厚寬容的,就算你在他家的菜園里拔了幾個蘿卜摘了番茄或黃瓜,或者薅了一把落花生拔了幾個紅薯,他們也不會太在意,最多只是念叨幾句。
山林里從來不缺少柴火,出去放羊或者拾橡子桐子順手就能撿到一背肩干柴。因了這些便宜,我們就會在有時間的時候聚在一起找一個田埂,帶上鐵釬挖個土灶在加上從家里帶出來的鐵的或者搪瓷的碟或者缸生活“做飯”。炒花生香氣襲人,炒芝麻噼里啪啦,烤紅薯噎人味蕾.......每年新筍長起來的時候,會砍一些粗壯的新竹裁成一節節,在竹筒里放上糯米紅豆和紅薯煮一筒及色香味俱全又營養豐富的濃粥。
我們有時候學了燒磚的窯洞,做些泥捏的物件放在土窯里燒制陶器。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燒窯的土坯需要量曬干了之后才能入窯,后來不知道是誰發現,晾干的土坯燒出的東西壞的概率會大大減少。這是在自己摸索里發現的燒制陶器要注意的事項,我有理由相信這是人類發展中的重演過程,就像人體的發育從單細胞開始經歷生物發展的各個階段一樣。
有時候學了電視里的延安火炕,自己在土坡上用老磚窯的青磚建起火炕,然后燒起來坐在上面,就算是炎熱的夏天,自己被熱的滿頭大汗也不愿意離開。那時候往往是能夠燒一個下午的,被家長一遍又一遍的呼喊才會不舍得熄火歸家。
太陽落盡天色漸暗,在家長的'聲聲呼喚里我們回家,每次走在通往村莊的土路上,都能看到稍遠一點的山腰上纏繞著一條淡青色的匹練。那條帶子有我們生火冒出的柴煙,也有遠近村莊做晚飯的炊煙,那條帶子里有我們快樂的歡笑,也有眾多家庭的微暖。那時候并沒有這樣的感受,只是覺得神奇。后來慢慢長大,離開家鄉到遠方求學,在假期回老家看到空空的寂寥村莊,村莊里那些年邁的人晚飯后依著門框看那一條淡淡的裙帶的時候才發現村莊敗落了。
現在我雖然長時間里住在城市里,特別是到了大學以后就回過一次老家,但是我依然沒有習慣沒有裸露黃土的馬路,沒有青煙繞梁的高樓,沒有青蒿遍野的公園,沒有和泥玩耍的幼兒園.......
想念那些和小伙伴們一起蹦跑在黃泥路上的歡笑,想念一起挖灶生火的快樂,想念那一帶縹緲的青色山裙........
回不去了,只能在夜微闌人未靜的時候,寫這樣的文字來懷念了。
【回憶散文:那些年的記憶】相關文章:
那些年的記憶-散文05-22
那些回憶散文04-16
那些記憶散文01-02
記憶與回憶散文03-02
那些童年的回憶散文04-23
那些回憶身影散文05-04
那些回憶情感散文02-21
那些溫暖的記憶散文03-17
那些蘇醒的記憶散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