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散文:話說旅游
節日已過,很多人都從旅游區剛剛歸來,雖說是出去旅游了,但回來后并不能說清楚到底是那兒好,好在何處。感覺只是一個字:累!
其實,旅游與景點是無關的,只是一種想出去旅游的愿望而已。
古代的旅游者,騎一頭驢頭頂烈日,身流臭汗,游山觀水,賞風品月,真有一種“驢”行天下的氣勢。若是眾人同行,稱之為“驢友”,旅游一詞想是“驢友”的諧音,也不是全無道理。今非昔比,出門便有車可乘,有點權勢的或是財大氣粗的還可以坐自己的小車出行?傊,一逢節假日,嘩啦啦全家出動,猶如老鼠搬家,霎時間屋靜人空。及至從車上下來,頭腦便已不甚靈光,再被導游小旗一揮,三五成群,編成小隊,所到之處,不是人工鑿成,便是假山假水,全失自然之趣。眼見的有三五棵樹,也是移栽而成;四五只動物,亦全失本性。倒是那些仿制品不時發出幾聲“長嘯唳吼”,引來幾個嬌氣女游客夸張式的大叫,讓人甚感無趣!至于那些訪古探幽的,眼見的.都是些圈地造屋,仿古人耕耘,扮古人用火,學古人奶孩子,真正的古人,誰也沒有見到。這倒不象是出去旅游,像是眾人去集會,到風景地相約去看人頭了!“假日出門景點游,到了景點看人頭”,自然野趣,只有在腳下找了。
再說,如今這景點也太多了,出了門,多的讓你摸不著北。甚至于有的地方,就三五棵小樹,一兩間草房,也叫景點。游人一到,便有不同服飾的人涌將出來,載歌載舞,獻酒敬茶,一輪下去,便有幾人醉眼朦朧,完了就倆字:掏錢!不過古人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想在現在是有點吹牛的味道。你想:車在響,人在摧,導游在逼,走慢了都不行,那里還有時間去觀風賞景?有幾個牛B一點的,縱有閑功夫,仿古人觀風賞花,捋胡吟誦?看起來也不像。古人瀏覽山川,多立于峭壁之上,一幅飽覽全球之態,要學古人,得先沒有恐高癥才行。
這么說,旅游是有點吃多了撐的感覺。這倒不是說旅游百無一益,要看你怎樣去“游”了。像那種“上車睡覺,停車撒尿,到了景點拍照,回家啥不知道”式的旅游,不游也罷!況且,我也不敢和眾人過不去,這不是吃多了撐的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