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情散文欣賞
鄉情散文欣賞1
時光茍延殘喘,無可奈何。無可奈何的又豈止是時光?
距離會阻斷卻不會泯滅。南北方的差距已讓我措手不及,措手不及到讓我吃一碗面都會感到幸福。我不知道我在懷念什么,是門前的小花園?是陽臺上曬太陽伸懶腰的貓兒?是滿樹的柿子兒棗兒?是那并不整潔的柏油馬路?是一個挨著一個的柴火垛?是那到了秋季會落葉的樹?對,我想他們。
懷念多于相見。我再也見不到她的春秋。那春:萬物復蘇,小草調皮地從泥土里探出頭來;各種鮮花爭先恐后地開著,像是要參加春的集會似得;值得一提的是那清鮮的油菜花,置身于黃色海洋,那種異樣的清香還是別有景致的;不知道為什么河邊總是有那么多的歪脖子樹,或許是小時候就遭到孩子們的壓迫吧。遠處跑來幾個剛放學的孩子,毫不費力的爬上那棵歪脖子柳樹,折下一柳枝,稍擰兩下,抽出里面的芯木,稍一加工變成了可吹奏的柳笛,他們歡快的'吹著蹦跳著消失在薄暮中。那秋:碩果累累。姊妹多的家庭孩子們通常會圍在一起等爺爺去切分那一份月餅,然后各自拿自己認為大的那一個。干枯的小手捧著月餅,用牙齒一點點地咂進嘴里,我相信這是世間最幸福的表情。在秋天,就是這么容易讓人滿足。在樹林里挖一個簡易的灶臺,幾個小伙伴有的那拿番薯,有的撥弄灶臺,有的撿柴火。在這樣的分工協作下,黑乎乎的燒番薯便出廠了。盡管臉上手上都被畫上了黑妝,他們仍笑著享受著。
不勝唏噓,以為見多了的人,處多了的事,走多了的路,看多了的云,倘若割舍,定不會不舍。以為無比有意義的事,到達之后才發現不盡然。昆德拉言:“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卻讓人難以承受。”我以為那人那事那路那云我會割舍,并沒有。
我只是,想家了。
鄉情散文欣賞2
五一小長假,從蝸居的小縣城帶妻兒回鄉下老家。說是老家,其實只剩下幾間老房子了,親人都已移居新疆。平日和兒子說起我的童年,兒子很是向往,一臉的嫉妒。現在正好有了時間,兒子也十歲了,應該能真的理解我的童年了吧,坐車,一路顛簸,回家。
我出生的村子叫臺車嶺,是一座頂部較為平坦的獨嶺,三面環山,要想去我們村子,必須爬山。不足丈許的小徑,蜿蜒而上,算是大路,重載的馬車上山就需人力幫忙抬車。我懷疑是因為抬車實在不易,所以老人們才寫為臺車的吧,也算是一種心理的慰藉。
雖說快要立夏,但這兒卻剛剛看到春的腳步,只有零星小花點綴在枯草間,荒涼中透著期盼。
“爸----,這是啥樹?爸----”
兒子攀爬在小路邊的小斷崖上,指著一處荊棘喊我。
“下來,那邊危險!”
妻子大叫著,蹣跚的過去保護。高跟鞋卻別在碎石中了,一臉的幽怨。
呵呵,穿高跟鞋就想爬山?做夢去吧你。
“嘿嘿,你就省省吧,我過去看看。”
幫她處理好了鞋子,我就和兒子攀爬而上。她就時不時的驚呼,讓我注意兒子的安全。
“爸,你說的毛個個呢?”
“你剛才指的不是嗎?可是現在還沒有開花。”
兒子一臉的失落,繼續著他的探險。
毛個個,一種荊條的花,金黃,脆甜!六一前后,開的漫山遍野!這時的山野就是我們的樂園。豬頭、雞爪、狗爪、馬奶頭、羊奶頭、老鴰眼……呵呵,這些都不是真的肉食,而是野外生長的植物。小蒜,和大蒜差不多,剝了皮,葉綠根白,晶瑩剔透。羊胡子,林林總總,香辣無比,采摘回家,用油一熗,滿屋子都是香的……
沿羊腸小路緩緩而上,轉過山脊,就看見村莊了。處處殘垣破壁,但那中熟悉的熱烈卻撲面而來。人都有戀舊心理,況且這兒的一草一木還時時的出現在夢中呢。在這依山勢而行的老路上緩緩行走,就像在生命的長河中漫溯,一切都清晰,一如昨天。
“快點呀,我還要去老屋掏鳥窩呢!”
兒子走出老遠,看我慢騰騰的樣子,就猴急的催促了。呵呵,兒子哪掏過鳥窩,麻雀都沒見過幾只!童心頑劣,我幼時常跟在哥哥身后,屁顛屁顛。
“嗯---”
回答兒子的聲音,自己都能聽出悠遠。
幼時,和哥哥掏鳥窩,摔斷手臂,用布條吊了多半個月!記得少時,家鄉的鳥挺多的,喜鵲、斑鳩、老鷹、寒鴉……最多的就是麻雀,能落滿了院墻。春天時節,常在屋檐柳條中做窩。幼時沒啥可玩的,也不知傷害生命的痛,就常常偷偷的掏出小鳥來玩。大鳥就在周圍焦急的轉圈,時而俯沖下來拼命,嘰嘰喳喳的,現在都能感受出那時大鳥的憤怒與無奈。那時的我們卻是不管的。一窩三四個,有的剛孵出來,紅紅的一團肉,眼睛就和魚眼差不多,實在太難看就當石頭丟著玩,最后的結果自是一團肉泥;有的純粹還是未孵化的蛋,爛了,一地黃白,還有剛有雛形的'幼鳥;馬上出窩的最好,嘴部鵝黃,羽毛蓬松,像一個小絨球!不管咋樣,最后的結局都是一樣的。一地的雞毛、碎草和小鳥的尸體。老人們看見就追著打,母親就盈著淚水收拾這一地的憂傷……
“不,不掏鳥窩,看看就好!掏鳥窩,我就揍你!”我大聲的叫了回去,把兒子嚇得直點頭。
“鳥,只有飛翔在藍天里才好看!”摸了摸兒子的頭,我輕輕的說。
這是懺悔,兒子能明白嗎?
“好好說不行呀?”
拉著兒子的小手,妻子就瞪我。
近了,我的故鄉,生我養我的故鄉!
腳步自然加快,就像幼時因貪玩而錯過回家時間的樣子,急切而忐忑。太陽已經落山,只有家才是溫暖的歸宿,而心中卻怕爸爸的皮鞭。我現在的心情就是如此!
故鄉是溫暖的,就像母親的懷抱,不管你走多遠,走累了,就想在母親臂彎里小憩。
故鄉是威嚴的,就像父親的眼神,不管你做多好,做完了,就得接受父親嚴肅的批判。
故鄉!生我養我的故鄉!我回來了!
鄉情散文欣賞3
每年我都會回到故里宅院,住上一段時間,生活一應用品都原封不動地保留在那里。剛回來那會,也許很久也沒人來打掃,滿目蓬蒿遮院,打開門窗,霉味撲面。清掃、打扮過后,小院仍是那么清新、可人。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住在這里,回憶那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回味那些纏繞心中縷縷的夢,倒出一些數不清的記憶,傾撒一地碎念。
故里宅院侵透著我無數思戀,那是我親手搭建的小窩。那年,實行私建公住,我便自籌資金圓了我的住房夢,這里曾留下了我的心酸苦累,也留下了我的快樂夢幻。許多年過去了,我還是不忍賣掉這處宅院,這里有我不舍的情緣。
喜歡山間小路的幽靜,喜歡山村夜色的安逸,住得久了,呼吸一口這里的清新空氣都是一種享受。真的好喜歡這里,兒時童年的夢幻、青春年少的憧憬、荷塘柳下的情韻,不離不棄的故里,錄入了我許多故事,空靈祥和的故里,讓我留戀。
幾聲雞鳴、幾聲犬吠,和著老媽媽幾聲嘮叨,漂浮在山村夜空。昏黃的燈影,搖曳著勞作疲憊的小山村漸入夢鄉。我喜歡這樣的夜晚,寧靜的小山村,恬然祥和的氛圍,是大自然給予山村最美的饋贈。空山鳥語悟道,明月清泉浴魂,自然和諧的故里,讓我傾心。
遠山鎖霧,月色朦朧,小巷人靜、街柳醉擺,斑駁陸離,夜韻朦朧,似羞澀少女,籠上誘人輕紗。獨步溪邊,品嘗著家鄉月夜的'韻味,柔柔的月光,潺潺的流水,悠悠的漫步,默默地體味著山村夜色的美,大自然恩賜奇妙絕倫的山村月夜,神秘莫測的故里,讓我癡迷。
幽靜松林的旖旎,嬉戲溪水的情韻,歡聲笑語的山村,辛勤勞作的村民,啟迪我的智慧,關愛我的成長。故里小山村,是我心中的鄉情。
山水田野的景致,甜美誘人的氣息,自然祥和的山村,勤勞善良的鄉鄰,蘊育我的人生,感染我的靈魂,故里小山村,是我心中的最愛。
我非常喜歡陶淵明那首采菊東籬,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在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的寫意,讓我無限感懷。不再為五斗米折腰的時候,我會選擇相伴故里小山村,享受這里的田園生活。
鄉情散文欣賞4
故鄉,一個溫暖的字眼,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故鄉的點滴故事,時不時的這些故事畫面像微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播放。
一次和朋友閑聊談起了家鄉冬天烤火用的火桶,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吧?呵呵,這算得上我們獨特的發明。故鄉位于湘西山區,由于冬天寒冷,山區林木繁多,燒制木炭比較方便,所以家家戶戶都喜歡用木炭取火 ,于是木制火桶也就因此誕生了。
一個長方形的大木頭箱子,里面用一層木柵欄隔開,下面放置火盆,里面燃燒著木炭,坐在里邊很舒服,用一床棉被擋風,暖氣都被圍在火桶里邊了。一家人圍坐在火桶的方形條邊上,腳放在火桶里取暖,然后嗑瓜子,看電視,聊天,打撲克,真是很開心,那溫馨的場面這一輩子也忘不了。人少就干脆窩在火桶里邊睡覺,對了,還可以把紅薯和土豆、花生、板栗埋進木炭的熱灰里邊煨熟,吃起來那個香呦,比山珍海味還香甜。我二姐最喜歡窩在火桶里打瞌睡了,每次睡覺之前都要躺在里面睡個舒服,全身烤得暖呵呵的才肯上床去睡覺,要是誰把她吵醒了,還得挨罵呢,嘻嘻。
老爸很疼我,為了方便我寫作業,做了一塊活動木板架在火桶上,這樣我就可以搬個小板凳坐在里邊寫作業了,全身熱乎乎的。有時候我把書皮套在小說的外面,偷偷看小說,有一次看得正入迷呢,卻被老爸當場抓住,氣得他把書一下子扔到院子里去了,當時嚇得我頭也不敢抬,興虧有老媽護著我,才少了一頓揍。火桶是暗紅色的,老爸空閑的時候買來油漆仔仔細細的刷了個遍,這才光彩照人。之后那油漆的光亮一直縈繞在夢中,令我牽腸掛肚,溫暖的火光卻一直照亮我的心。
過年去大山里的姨媽家里過年,沒有汽車的時候要走兩個小時崎嶇的山路才能到達姨媽家。走累了,就在路邊的石頭上坐下來休息一下,看看路邊的風景,一片原生態的森林郁郁蔥蔥,一眼望不到頭,時而有野兔和山雞從草叢里竄過,肥肥的,可愛極了。野兔膽子挺大,竟敢停留在不遠的地方回頭好奇的張望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口渴了,不用自帶礦泉水,這山間就有一股清冽的山泉水解渴,井邊有好客的鄉親擺放的木瓢,可以用來勺水喝。夏天,清涼甘甜的井水喝到肚里,甭提多涼爽了,整個人精神百倍,疲倦一掃而空。
不時有山里人背著土特產從大山里走出來,他們是到外面的鎮子上去趕集的,賣了錢換些生活用品。他們走慣了山路,不曾覺得累,也不用休息,健步如飛,天黑之前還要趕著回家干農活呢。也有那牧童牽著牛兒來放養,牛兒怡然自得的吃著草,牧童就在一旁玩耍嬉戲。歇息夠了,我們繼續前行,終于看到村口的那顆大松樹了,每次經過這棵松樹,媽媽都叫我作三個揖,她說松樹公公會保佑我長命百歲的。
姨媽家的.房子是用山上的杉樹做的,共有上下兩層,冬暖夏涼,整個樓房的木板都用桐油漆了一遍,姨父說桐油能夠防潮、防蟲,所以隔個幾年又會重新漆一遍,經過風吹日曬,房屋已經呈現出一種古銅色。樓上的閣樓很通風,姨父在哪里養了一窩蜜蜂 。說起姨父來還真是挺能干的,他是大隊的干部,能讀會寫,會養蜂,會做米糖和麥芽糖。小時候我最愛吃那白白糯糯的米糖了,還有那黃黃的麥芽糖可以拉扯的很長很長,亮晶晶的,嚼起來很有韌勁。姨父家里還種了花生、紫薯、和板栗,那些紫薯很甜很粉。
有一次我們去摘板栗,高高的板栗樹上結滿了開了口的板栗。板栗外面是一層帶刺的殼,用棍子一敲,板栗就掉下來了,我沒摘過,直接用手去撿板栗,誰知道那殼扎手,哎呦,那個疼,眼淚水都出來了。表姐和表哥都笑話我,他們給我一個特制的夾子,用來夾板栗,這樣就不會扎手了。姨媽家的板栗很大一顆,除了留一些自己吃,其余的都拿去集市上賣掉。
背著滿滿一背簍的戰利品回家,我們把板栗,花生、紅薯扔進火坑里用材灰埋起來,帶殼的板栗發出一聲聲爆響,噼里啪啦的像放鞭炮。姨媽家的火坑和我們家烤火的火桶不一樣,她們直接在地上挖出一個四四方方的坑洞,燒的是材火,山里的木材特別多。大家圍著火坑吃著香香的板栗,紅薯、和花生,有時候還有烤雞蛋和土豆,別提多開心了。
過年的時候,就在廚房的火坑上面掛上自己家里殺的豬肉熏烤臘肉,切成五六斤一塊抹上鹽,風干后用鐵絲穿起來掛在火坑上面用橘皮、茶殼,木屑熏烤十幾日,烤得直冒油,烤的黃黃的,香香的土制臘肉就制好了,可以放上幾個月也不會壞的。
過年的前幾天,家家戶戶要搗糍粑,用自家上好的糯米放到鍋上用大木屜蒸熟,然后抬到石臼里用一根大木棒使勁捯飭,就是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子漢輪流上陣,也是個費力氣的活。寒冬臘月,大家打著光膀子輪番上陣,喊著號子,嗨呦!嗨呦!全身直冒熱氣,那場面真是一副最美的寫真照片,男子漢的力量美都展現了出來,可惜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條件,不能用相機記錄下來。通常要耗費一天時間,糍粑才能做好,等糍粑做好了,女人們也把飯菜做好了,男人們圍著桌子喝酒吃肉,興高采烈的談論一年的豐收,女人孩子也高興的穿上新衣去放鞭炮了。
剛出爐的糍粑熱熱乎乎,可以直接入口,又香又糯,好吃極了。放硬了以后可以泡在水缸里儲存很久,只要經常換水就行了。還要做一個磨盤大的糍粑,用繩子穿起來掛在墻上,這是慶祝豐收的意思。吃的時候用刀切一塊下來煮熟就行了,當然糍粑有很多種吃法,可以燒烤、油炸、放白菜豬油煮著吃、也可以撒上白糖吃,或者是包上霉豆腐和酸菜、蘿卜。不管哪種吃法都深受大家喜歡,所以過年做糍粑的風俗習慣一直保留了下來。
表哥結婚的時候,我也去了,他們是按當地的風俗習慣拜堂成親的。我記得那年下著大雪,表哥帶著未過門的新嫂子和我一起去集市上買生活用品 。當時下起了大雪,林子里一片雪白,那一片片厚如棉絮的白雪讓我們都不忍心留下腳印。雪很大,松樹枝掛滿了雪花,很美,見過霧凇嗎?美的觸目驚心,雖然沒有相機,沒能留下最美的照片,但是那一副最美的圖畫讓我過目不忘。我們三個人童心大發,打起了雪仗,玩累了就往雪地上一躺,仿佛天是被,雪地是柔軟的席夢思。
強烈的白光讓我瞇起了雙眼,真愜意啊,正在享受的時候,忽然從樹上飄落一層雪花,落在我的腦門上,脖子上,涼絲絲的,睜眼一瞧,原來是調皮的表哥搖落了樹枝上的雪花。要結婚的人了,還這么頑皮,我說回去告訴姨媽去,表哥笑嘻嘻的說:“好妹妹,不告狀的話,回頭到了集市上我幫你買新衣服穿,怎么樣啊?”我氣鼓鼓的說,今天就放你一馬。到了集市,果然熱鬧非凡,我第一次逛這種小鎮上的集市,做買賣的,買東西的都是農村人,大家討價還價,熱火朝天。集市不大,就是一條街道兩邊擺滿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門,什么都有,價格便宜。表哥沒有食言,給我買了一件新衣服和一雙雨鞋,因為我的鞋子被雪水打濕了。逛完集市,買了該買的東西,我們回家了,一路上依然嬉笑打罵,鬧個不停。
第二天是結婚的大好日子,我和娶親的隊伍走了很長很長的山路才來到新娘子的家,這個家也是木頭房子搭建的。吃了早飯,長長的隊伍出發了,因為要趕在中午之前拜堂成親,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趕路,生怕錯過拜堂的好時辰。在鞭炮聲中,隊伍穿過村口的水井,回到姨媽的村子。井邊栽種了兩棵柿子樹,這兩棵柿子樹總是結滿又大又甜的柿子,讓人眼饞。
新郎倌和新娘子牽著一條打著同心結的紅綢走到堂屋,向兩位老人三拜九叩,這是我第一次看中式婚禮。新郎官和新娘穿的都是中式禮服,只見新郎官頭戴禮帽,新娘子頭蓋紅帕頭,我恍惚回到了清朝。在大家的喝彩聲中,主持人開始舉行儀式,三叩首,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雙方就算禮成。
我們簇擁著新娘子回到洞房,新郎官滿面春風,新娘子則是嬌羞動人。洞房布置得很喜慶,大紅的喜字貼滿了墻壁和衣柜,墻上和地上都用新的塑料布蒙了一層,花花綠綠的很好看。雙人床上整整齊齊的疊放著陪嫁的被子,十幾床紅的,綠的,花的整整齊齊的碼放在一起,手工刺繡被面上繡著龍鳳圖案,預示著百年好合。床中間灑滿了紅棗、花生,意思是早生貴子,民間都有這風俗。鋪床的大嫂都是家庭和睦,生過幾個孩子的,新娘子坐在床上靜靜地等待著新郎,而新郎這個時候敬酒去了。等新郎回來的時候,大伙還要鬧洞房呢。大人鬧,孩子吵著要吃糖,真是把耳朵都吵聾了,不大的房子擠滿了看熱鬧的人。新婚就是圖個熱鬧,越鬧越好,沒辦法,就這樣新娘子還不能生氣。俗話說新婚三天無大小,無論是大人小孩都能開新娘子的玩笑。
婚禮結束,我拿著姨媽送的板栗、臘肉和糍粑回家了。記得我背著重重的背蔞爬了兩個小時的山路,再坐公共汽車回到家中的時候,我哇地哭了,坐在地上直撒潑,老媽望著我任性的樣子哭笑不得:“你這個傻丫頭,這么點苦都受不了,將來怎么嫁的出去哊?”說完我就破涕而笑了,嘿嘿,不過是撒撒嬌而已麼?
童年的故事真是說不完道不盡,家鄉的點滴早已匯成一條涓涓細流,經常流淌在我的夢里,永無止境。
鄉情散文欣賞5
明鏡 的月亮懸在天空,溶溶的月色使我感到心曠神怡,望著深藍的天空,我陷入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望月遐思,對月詠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萬籟俱寂的深夜,驀然醒來,望著一輪明月,纏綿而渺遠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李白的《靜夜思》,寥寥20個字,撥動了多少客居異鄉游子的思鄉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送嬋娟。”
蘇東坡把自己悲歡離合的凄涼感傷情緒,和月的陰情圓缺作比,盼望與自己遠方的親人共賞明月,更激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
望著明月,我優游遐思,幻想的翅膀飛啊,飛啊……驀地,一顆星星閃爍著星光,把我從夢幻中拉回現實來。
大地像一張碩大無比的宣紙,溶溶月光透過枝葉,在宣紙上留下斑駁參差的黑影……
……
鄉情散文欣賞6
這里所說的鄉,不僅僅是故鄉的鄉,也是鄉村的鄉。
對于我們這些住慣城市的人來說,一提鄉村腦海里就浮現出藍天、白云、牛羊,田野、蜿蜒的小河、樸實的笑臉這些靈動的畫面。
鄉村給我的感覺是陌生而親切的。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我小時候也曾隨母親回過幾次老家,記憶中的鄉村就是裊裊的炊煙,空曠的田野,清晨響亮的雞鳴聲和黃昏此起彼伏的羊叫聲。還記得小時候去姥姥家,那時交通還不便利,我和母親坐一天的火車,然后再倒三個小時的汽車才來到大姨家。大姨家是姥姥家的中轉站,我們需要在大姨家住一晚才能去姥姥家。冬天的鄉村很早就安靜下來了,我們下車的時候已經是伸手不見五指,遠遠的聽到幾戶人家的犬吠聲,路邊的土房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大姨夫接我們到家里時,孩子們已經都睡了。母親和大姨在昏黃的煤油燈下低聲交談著,而我已經困得睜不開眼睛了。
第二天清晨,我被大姨呼呼地拉風匣聲吵醒。這時,滿屋已經飄蕩著燒柴火的煙霧味和小米粥的香味了。吃過早飯,大姨夫套著騾子車,拉著我和母親向著姥姥家的方向“駛”去。
正逢歲末年關,村里的孩子們追逐著點著零星的小鞭炮,不時傳來“砰”的`一聲響。村邊的井口旁結著厚厚的一層冰,幾個孩子拿著布條做的小鞭子抽著陀螺,還有兩個孩子在滑著冰車。村莊里屋頂的煙囪上冒著白色的煙霧,那是村人們在炸麻花,馓子,壓粉條,蒸饃饃……一片繁忙的景象。
出了村子,要過一條大河,河水已經結冰了。大姨夫把騾子的四只蹄子上包上布,防止打滑,又給我和母親的身上圍上厚厚的被子,然后開始坐在騾子車前面趕車,他揮舞著手中的皮鞭,“啪啪”的抽在騾子的身上”,嘴里還“嘚嘚…”地吆喝著,高大地騾子打著響鼻,口中噴著白霧,向著前方飛奔而去......
那些年的冬天,天氣特別得冷,快到姥姥家時,我的兩只小腳已經凍得麻木了,聽媽媽說我被凍得哭著喊:爸爸,快來救救我呀!爸爸,快來救救我呀!… 這時前面依稀出現一個魁梧的身影,原來是老爺來接我們了。老爺穿著肥大的皮襖,帶著厚厚的皮帽子,把我背在后背上朝著村口走去,我頓時覺得溫暖多了。
姥姥家養著很多牲畜,有大黑狗,小花貓,大肥豬,一匹紅棕色鬃毛飄逸的馬,還有一群羊和幾只下蛋的雞。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新鮮的。那匹馬太過高大,讓我望而卻步,是三舅的專屬,喂馬飲馬都是三舅一手操作,我只敢遠遠的觀望;大肥豬在豬圈里養著,只能沒事干隔著豬圈看看;小花貓跑得太快,剛摸到她那柔軟的毛,就一個箭步竄上了房頂;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條大黑狗了,我常常從堂地窗戶上的貓洞里把麻花嚼碎了喂它,而它則把兩只狗蹄蹄搭在窗臺上時刻等待著我的恩賜。媽媽還在奇怪,怎么給我端了一盤麻花一會就沒有了,原來都進了狗肚子里,哈哈。這只大黑狗和我的感情最好了,每當有村里有人來家串門時我就給他們看狗,我把大黑狗的眼睛用手蒙住,等人們進了家以后,我才松開,大黑狗還以為我和它鬧著玩呢。許多年以后,我都上高中了,再回到姥姥家時,它還依然記得我,還在院子中央和我搖尾巴呢!
北方冬天的鄉村有一股特殊的味道,這是一種混雜了泥土、麥秸、牛糞的香味;北方冬天的鄉村有一種溫馨的氛圍,那是清晨藹藹的炊煙和黃昏牛羊歸圈的氣息;北方冬天的鄉村時刻演繹著令人怦然心動的畫卷,那是村人們站在結滿冰層的、光禿禿的井口拿著牛皮桶靠著兩只雙手艱難提水的驚險場景。
還記得姥姥坐在炕頭上倚著小方桌在煤油燈下納著鞋墊的樣子;還記得姥爺在半夜為剛出生的小羊羔喂食黃豆的情景;也還記得三舅在鍋頭邊攪著熱騰騰的豬食的背影;還有年關接神時院子里那團亮亮的火焰和媽媽帶我離開老家時她眼中那亮晶晶的淚珠……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交通方便了,電燈電話都通了,想他們時可以打一通電話就能聽到親人的聲音,或者坐著大巴半天就能來到親人身旁,但是,那些年回老家的歲月、家鄉人樸實親切的臉龐和那些個家鄉冬季寒冷而又溫馨的畫面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鄉情散文欣賞7
在北京生活時間長了,我常常看著穿梭的人群,思考一個問題,我的家鄉究竟在何方?
歷史課上,老師講著各個王朝的興衰,我總覺得對西周、秦朝、大唐有著莫名的親切,我的老家就在茂陵旁邊,西安的名勝古跡我也轉過好幾遍。陜西這個地方是很多朝代的定都之地。我為我的家鄉陜西的悠久歷史而自豪,也為我出生在陜西而自豪。據說在新中國選首都的時候,西安僅以一票之差落選,我小時候一直覺得惋惜。
在陜西上了幾年學,我轉學來了北京。北京,這個繁華的都市,與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區別太大了。擁擠、忙碌的人群,聳立的高樓讓我感到陌生和不安。我漸漸熟悉這里的生活,漸漸融入這里的生活。現在我已經在北京生活了九年了,已經淡忘了小時候的街道,小時候的伙伴。我更習慣生活在北京這片土地上,不再回到家鄉去了。現在,我將北京看作我的家鄉。在北京,我知道怎么乘坐公交車,怎么換乘地鐵,去哪里逛書店,去哪里逛街。在北京,我有朋友,有家人,遇到來北京的`外地人,我也可以給別人指路,可是,我對現在的西安一無所知,我來到西安只能像別的旅游者一樣,去哪里都需要地圖,需要打車,需要別人為我指路。西安,對于我,只是一個陌生的城市,它已經不再是我熟悉的故鄉了,也沒有我熟悉的人了。
但是,我從來沒有身為北京人的自覺。當別人談起老北京的生活習俗,談到北京人生活在皇城根下的驕傲,我總是回想起西安的老城墻、街道上混合著油煙和飯菜的香味。我對北京的傳統文化并不熟悉,我也不太習慣走在小胡同中。我還保留著一部分在陜西的生活習慣,我愛吃陜西的小吃,陜西的美食,有時候說話還會不自覺地帶上陜西腔。
我的家鄉究竟是哪里的呢?我有著西安和北京兩個地方的生活。在初二的社會實踐,我回到了陜西西安。在西安的幾天,我感受到了熟悉的火車站,熟悉的陜西話,熟悉的名勝古跡,熟悉的陜西美食。我站在西安城墻上,看著陌生的街道。這里我陌生又熟悉。我好像明白了什么,西安經過時間沉淀下來的一直留在我的生命中,現代化的街區我不熟悉,但是這里一直流傳的傳統文化一直能夠引起我的共鳴。
回到北京,我知道西安離我并不遙遠,它的文化一直陪伴著我。我習慣北京的生活,我愛北京這片土地,但是西安一直扎根在我心中,我的家鄉永遠都是我出生的西安。
【鄉情散文欣賞】相關文章:
殺雞散文欣賞10-14
汪國真散文《生活》欣賞08-18
永遠的故鄉散文欣賞10-02
散文詩歌欣賞10-31
散文欣賞:微風往事07-07
《慕文》散文欣賞07-07
奶茶劉若英散文欣賞07-10
閩南游經典散文欣賞07-10
散文欣賞《西湖的綠》08-22
古代的屏風散文欣賞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