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剔紅藝術散文欣賞
中國是漆的發明國,使用漆的歷史至少有7000多年。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又賦予了漆藝術有了獨特的民族形式——剔紅。這一工藝萌芽于隋唐,成熟于宋,鼎盛于元明,清代乾隆以后又有一定發展。剔紅工藝復雜,同時還浸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歷史上有不小數量的剔紅散落在世界各地,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所珍視。
器物雕刻的藝術
剔紅又名“雕紅漆”或“紅雕漆”,即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幾十層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紋樣。根據漆色的不同,有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紅器最多見。此技法萌芽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時期,發展于明清兩代。剔紅是非常民族化的一種精美工藝品,運用精湛的雕刻技藝賦予了漆器華麗的氣質,工藝繁復,技藝要求高,制作周期長,所以古董級的剔紅存世量很小,每一件都值得珍藏。
剔紅工藝主要分三個大部分,制胎,髹漆,雕刻。胎有金屬非金屬之分,髹漆就是刷漆,共要幾十道、上百道,甚至有達到兩三百道的。一道刷好了,要等半干才能刷第二道。為防龜裂,漆不能烘干,不能曬干,一定要在室內陰干,每天一般只能刷一道,最多兩道。工藝的特殊性決定了剔紅的漫長制作周期,少則數月,多則經年。
中國人尚紅,此類作品大部分是紅的,小部分才是綠的、黃的、黑的或其他顏色的。對于這些可相對的稱剔綠、剔黃、剔黑、剔犀也可籠統地稱作剔紅。剔犀一般為一道黑,一道紅,有特殊的藝術效果,有點像犀角的紋路。富有想像力的古人將剔犀兩字冠與了這種藝術品。
永樂年間創高峰
對于剔紅的收藏鑒定,我們可以通過剔紅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來進行區別鑒定。精美的古董級剔紅存世量不大,鑒定并非十分困難。
剔紅在宋代,胎多為黃金或者白銀,在戰亂期間擁有者往往會為了減小體積,剝去雕漆層,只留金和銀。現如今宋代的雕漆在國內難覓蹤影,在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到是顯露過蹤跡,這些留存在日本的珍貴雕漆也正是當時兩國互通貿易的見證。
到了元代,剔紅工藝日趨完美,元代剔紅大家張成增加了髹漆的層數,并在打磨工藝上下足苦功。這一時期的作品比較厚實,只見線條不見刀痕,顯得十分渾厚。
明代早期,尤其是永樂年間,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但風格與元代時期仍舊一脈相承。明中晚期,這種工藝有所衰落。清朝乾隆太平盛世,百業興旺,宮廷里的造辦處又開始十分重視剔紅的制作。這時的剔紅作品就不太注意打磨了,通體都可見到工匠制作時留下的刀痕,有著一種精巧的美感。
清代乾隆以后開始有了銅胎剔紅。有些高檔的剔紅作品,銅胎上還鎏金。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清代的剔紅也不多了,同樣彌足珍貴,值得收藏。
【古代剔紅藝術散文欣賞】相關文章:
古代的屏風散文欣賞10-09
古代的經典對聯欣賞06-24
古代格言欣賞06-28
古代經典詩詞名句欣賞05-12
古代詩詞名句欣賞07-04
殺雞散文欣賞10-14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阿房宮賦》教學設計05-25
關于古代贊美春天的詩句欣賞09-23
汪國真散文《生活》欣賞08-18
永遠的故鄉散文欣賞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