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悲憫是一泓溫情的靜水散文欣賞(通用7篇)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經(jīng)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悲憫是一泓溫情的靜水散文欣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悲憫是一泓溫情的靜水散文欣賞 篇1
非常喜歡一個詞:悲憫,就像喜歡《詩經(jīng)》里對女人的一種描寫:“巧笑債兮,美目盼兮”。在我看來,真正的悲憫其實就是心靈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所謂悲憫,就是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人對地位不如他的人一種出自內(nèi)心的同情、憐憫、幫助,它是一個人的博愛精神的體現(xiàn)。
現(xiàn)在的中國人大都知道文學(xué)大師沈從文,卻未必知道“湘西王”陳渠珍。其實,在沈從文的成長之路上,陳渠珍功不可沒。1922年2月,沈從文來到陳渠珍的部隊當(dāng)兵,先是參加參謀處的'文件繕寫,后來又做了陳渠珍的書記官,其主要職責(zé)是整理陳渠珍的書房,深得陳渠珍的喜歡。年輕的沈從文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不甘心在軍營中度過自己的一生。1924年9月,他向陳渠珍提出自己想離開部隊另謀發(fā)展。陳渠珍雖然舍不得放走這個可愛的部下,但還是痛痛快快地同意了,他對沈從文說:“你到那兒看看,能進(jìn)什么學(xué)校,一年兩年可以畢業(yè),這里給你寄錢來。情形不合,這里仍然有你吃飯的地方。”他給沈從文提前發(fā)放了3個月的薪水,一共27塊錢。沈從文懷揣著這筆錢走出了湘西,走向了全國和世界。
陳渠珍當(dāng)年在湘西絕對是一個人物,他雖然名義上只是陸軍34師的師長,實際上湘西的一節(jié)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對一個小士兵的愿望那樣看重,并盡心幫助,體現(xiàn)出他的悲憫之心。
大教育家蔡元培也是深具悲憫情懷的。1918年1月,北在學(xué)生向校長蔡元培先生寫信,反映學(xué)校工友何以莊謙遜好學(xué)、文理通達(dá),只是因家中貧寒失學(xué),建議他量才錄用。蔡元培對此事很重視,經(jīng)過考察,他發(fā)現(xiàn)何以莊確實不錯,破格將其調(diào)入文科教務(wù)處工作。因何以莊的事情,他又想到工友中可能還有類似的情況,于是決定開辦工友夜校,并請師生授課。“1918年3月18日,蔡元培在北大月刊上發(fā)布《校長告白》,宣布了開辦工友夜校的決定。4月14日,校役夜校舉行了開學(xué)典禮,230余位校役著長衣佩花朵走進(jìn)了大學(xué)教室。他對門房老劉說:“一校之中,職工與仆役,同是做工,并無貴賤之別。不過所任有難易,故工資有厚薄之分。像何以莊既然文理精通,我們就量才錄用。今后夜校開班后,如再發(fā)現(xiàn)人才就再錄用。
民國初年,國人的等級觀念依然根深蒂固,身居高位的蔡元培卻能設(shè)身處地為工友們著想,給他們辦實事,無法不讓人動情。
悲憫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并非易事,它只能來源于那些寬廣的胸懷。生活中有一種人,自己的利益,他們會冒著炮火往前沖:自己無利益,他們生怕多付出一滴汗水,這樣的人不可能有悲憫情懷。只有像蔡元培那樣,懂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道理的人,才會時時將心比心,視他們的渴望為自己的欲求,也才會認(rèn)真考慮自己可以為底層的人們做些什么。
悲憫是一泓溫情的凈水,當(dāng)所有的上位者都愿意營造這樣的凈水,我們的社會才會有永遠(yuǎn)不謝的春色。
悲憫是一泓溫情的靜水散文欣賞 篇2
有人說,區(qū)分人與人之間最本質(zhì)的不是貧富貴賤,而是能否具備悲憫的品質(zhì)。悲憫,以往只看到用在佛身上的詞匯,用在人身上同樣適用。不是有“佛是覺醒的眾生,眾生是未覺醒的佛”一說嗎?
悲憫是高貴者才有的素質(zhì),也是普通人身上高貴的存在。人,不管在什么時候,一旦有了悲憫的心,瞬間就是高貴的;因為悲憫只屬于人類,只屬于人類中被喚醒了內(nèi)心真正神圣靈性的那一部分。
悲憫,并不等于同情;同情可以是愚昧的,而悲憫卻是清醒的,是洞察一切之后才具有的;因為透徹地知道了來龍去脈、因果緣由,所以才有資格悲憫;因為心性超越于世俗,所以才有能力悲憫。
悲憫什么呢?宗教中已然有所指出。比如佛家說的眾生執(zhí)迷不悟、一味妄想執(zhí)著;比如基督教中說的世人皆是迷途的羔羊,都指出了心性是不容易找到方向的,而沒有方向的心性,往往會任由能量一味沖撞,從而身不由己地傷人害己。
為什么佛家主張一心念佛呢?因為只有讓心在念佛中純凈下來,才能夠遠(yuǎn)離惡因惡緣,讓心靈的能量靜下來,不隨波逐流,不任由駕馭;一切,只遵循本心的召喚。如此,才能夠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領(lǐng)悟。
正像我們看到的那些讓人扼腕的事一樣,悲憫,就是站在這樣的一種高度,俯瞰一切,而不能以一己之力促其遠(yuǎn)離危險、遠(yuǎn)離盲目一樣。而這樣的悲憫,注定只能由具備一定人生高度者來完成。
不要小看悲憫,悲憫是我們認(rèn)識自己、認(rèn)識人生的必經(jīng)之路。在浩渺的宇宙面前,在無垠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只是滄海一粟;一切的自以為是、自己感覺良好,都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幻覺。
是的,我們首先需要悲憫自身,悲憫我們的身不由己,悲憫我們的堅持與執(zhí)著,悲憫我們偶爾才會有的真正的快樂與平靜。一如寬容要從自己開始一樣,悲憫,也是由己及人的過程。
是的,除了守住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適,還有什么是值得我們樂此不疲的呢?恨,換來的只是恨;傷害,換來的只是傷害;而自以為聰明的那些心機(jī),最終還是會算到自己頭上。
悲憫,已然超越了愛恨,如果一定要用某個詞匯來形容,那或許是一聲嘆息,或許是輕輕的`搖頭。而時光,就在這樣的嘆息與搖頭中攸然滑過,來不及定格,來不及品評。
是啊,當(dāng)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手中拿著蘋果卻因搶別人的蘋果,最終不僅沒有搶到,反而連自己的蘋果也無影無蹤時,我們是不是會感到一絲滑稽,或者遺憾?當(dāng)我們看到一個健壯者本來可以自己從樹上摘到果子,卻因眼饞他人的果子而失去了收獲的機(jī)會時,我們是不是也會感到無語?
悲憫,就是面對類似事件時的一種反應(yīng),那種反應(yīng)是如此的深沉,如此的悠長,一如我們回頭時看到的自己的影子,一如我們吶喊后聽到的大山的回聲。
悲憫是一泓溫情的靜水散文欣賞 篇3
這世界本來就是這么悲憫。如果沒有悲憫,同情沒有它存在的必要價值。上帝既然決定了讓悲憫處于這個宇宙,那么同情的存在無疑就是對悲憫的最好的同情。
從小,我一直會對街頭乞討的人感到莫名的傷感,當(dāng)初不知道這種情感叫同情,更不知道原來感情也可以用文字來定義。但是無論怎樣,我總會掏出身邊可以掏出的錢給他們。后來,我才知道,那時是一種愚蠢的天真。你就算每次給他們施舍,就算你每次給他們同情,可是你竟然不知道,他們是否對得起你的同情你的善良。他們利用了你的同情魔抓的奪過你的善良。瞬的,長大之后,我發(fā)現(xiàn),其實我干凈的錢變得居然那么臟!為什么連孩子的同情,都是一種謀生的利用工具?生活,我從來駕馭不了別人,可是為什么,我的同情,最認(rèn)真的感情卻被你們欺騙。也許,在哪里黑暗的地方,你們開始享受…。生存就一定意味著不擇手段嗎,甚至傷害人的純真感情。
之后,現(xiàn)在,就算我再次走在熟悉的.大街,就算我又遇見一張張渴望的臉,就算我有很多用不完的零錢。我已不會再是當(dāng)初的小羔羊,拼命往一個叫悲憫的坑里跳了。我可以做的很善良,我一樣可以很你們一樣充滿對純潔悲憫的向往,可是,我,已經(jīng)開始思考了,可能,這里不是詮釋悲憫與同情的最好的地方。
不想再被傷害,有時候,我在想,也許,我的被那些人欺騙的同情才是最為值得同情與悲憫的。
一天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個場景。一個外地的中年婦女在賣糖葫蘆,城管不讓她賣。她死活要賣,城管欲要搶過她手中的葫蘆竿。中年婦女一直碎碎念,說自己怎么也沒犯著什么。城管說,你賣了就賣了。可你站在不該賣的地方賣,就是你的不對。開始,我一直在想,這個城管為什么要為難一個黝黑色皮膚枯黃頭發(fā)的外地婦女。大家都是生存。” 你賣了就賣了。可你站在不該賣的地方賣,就是你的不對”這句話一擊即中,同情,你就同情,可是不能為一個犯了錯的同情。更何況她還對城管的教管不以為然。她的生計不好又怎樣,外地婦女又怎樣,黝黑色皮膚又如何。只是假象而已,他們?yōu)榱松鏁任覀兏|犯警戒線。
空氣,倒影我純真的臉龐。我相信,這世界是美好的。悲憫,我開始理解,這不只是單單一種生活的情感而已,那是對生活的一種理解。同情,是對生活的態(tài)度。
悲憫是一泓溫情的靜水散文欣賞 篇4
人可以通過愛一個人而愛整個世界,也可以通過對世界的愛,而愛每一個人。只要這種愛出于真誠,發(fā)自內(nèi)心,洋溢著生命的溫情。特雷莎修女說:我們與世界的相遇,都是與具體的人的相遇。愛你生命中的每一個人,也就達(dá)成了對世界的愛。在這里,具體的人是最重要的。你不愛具體的人,你就無法去愛世界,乃至去愛整個眾生,你的愛就是抽象空洞的。但具體的人并不是被你的好惡所選擇的人,你愛的前提是:每個具體的人都是平等的、無差別的;都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獨特的生命;都是一個在這空空世界做短暫停留,而后消失的絕對個體;都是一個糾纏于哀愁和痛苦的不幸的生靈;都是一個與你同命相連、同病相憐的弟兄。因為倘不如此,你就無法愛他。你可以對一個美麗的少女噓寒問暖,呵護(hù)有加,也可以對一個衰病的國王和富人悉心侍奉。但這不是愛,至多只是有條件的愛,前者是因為她的美色,后者是由于他的權(quán)勢和金錢。倘一個人不具備這些讓你愛他的條件,你就可能把他視為陌路生人。你必須把每一個人還原為和你一樣的生命個體,你們一同在這個世上無望的勞碌和掙扎,最后還要一同奔赴共同的劫難。
我們每個人都絕對孤獨的走在生命前行的路上,我們生來就是孤獨的,但通過愛,我們同這個世界產(chǎn)生了最緊密的聯(lián)系。但愛不是你站在那里對世界發(fā)出的空洞的呼喊,你的眼中必須有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痛苦著、哀愁著、無助的人。在萬千人中,佛陀獨獨把更深的愛給了那個失去孩子的絕望的母親,因為她最需要愛。你把愛給予了最需要愛的人,也就等于把愛給予了整個世界。愛使我們與世界聯(lián)系到了一起,但愛又絕對是個人的事,我們決不希圖愛的施與產(chǎn)生回應(yīng),我們只想愛在心底慢慢積淀,漸漸豐盈。愛永遠(yuǎn)與沉靜的孤獨相伴,不要讓愛破壞了孤獨,讓世俗侵入愛的核心。
我們帶著前世注定的孤獨和今世注定的苦惱來到這個世間,被放逐于無窮無盡的時間和無邊無際的空間之中,我們既是孤兒,又是棄兒,在此無望的`掙扎和沉淪。只有他人的手才能給我們些許溫暖,只有他人的愛才能給我們短暫的歡欣。上帝如此遙遠(yuǎn),隱沒在時間和空間的深處,離我們億萬光年,他的愛抵達(dá)不到我們切近。我們都是被“絕對”遺棄的孤兒,只有與同類一起才能相互取暖,彼此相愛。因為只有同類才能通達(dá)你的思想,透悟你的感覺,并且對你的呼喚產(chǎn)生回應(yīng)。
雖然同類也會給你最深的傷害,但在最深的傷害中,你仍然能感到身在同類之中。你可以拒絕一個人,但你不能拒絕所有同類,倘若世界上只剩下了你和你的敵人,你們馬上就會成為最親密無間的弟兄。倘若世上只剩下了你一個人,你就會與大地為伴,與天空為鄰,與蟲豸相棲,并且對一只螻蟻傾訴衷曲,把一只對你呱叫的青蛙當(dāng)成至親。因為你已絕對孤獨,倘若你不把愛施與周圍的萬物,你的孤獨就會變成絕望。但現(xiàn)在一切都沒有發(fā)生,你身處在能愛和被愛的同類中間,能夠時刻感受另一個生命的存在,你因此不再孤獨,這是你的幸福,也是你的幸運。
有人說過大意這樣的話,倘若星空在你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出現(xiàn)的機(jī)會,那么仰望星空就會成為你的至喜和至福。事情就是這樣,最簡單的道理最容易被我們所忽略,許多東西因為被我們天然擁有而不被我們所珍惜。比如,我們所置身其中的這個世界,我們愛這個世界嗎?當(dāng)每個人反躬自問時,許多人的回答肯定是模糊的,因為在許多人的心中還沒有一個完整的“世界”的印象。每個人都被執(zhí)著于生存的某一點上,很少與自己的生存拉開距離去做整體的觀照。我們愛很多與自己有關(guān)的東西,但卻獨獨不愛這個世界。而如果你不愛這個世界,你愛什么都是愛自己。但假如你在沉重的生存之余,能夠停下來欣賞一下天邊的落日,路旁的一朵小花,或者林中的一聲鳥鳴,你就達(dá)成了對世界的愛。
對某個人持有善意,并不是真正的善良,因為這極有可能是出于個人的好惡,同樣情形下,你也可能毫無理由的對另一個人還有惡感。無分別的善待每一個人,其前提是,不僅要把每個人看做本性各不相同的人,還要把他們看做差別無二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是相同的,不僅人和人的生命相同,最深的本質(zhì)上,萬物同歸共有,生命與生命同體共生,人與螻蟻同屬一個本源。正是根于此,佛講普愛眾生,眾生無分別,無差別,無高低貴賤,天然平等。所以,我們不僅要善待自己的同類,還要善待所有生靈。
世上沒有什么能真正免除生命的痛苦,唯有愛才能點亮我們心中的光明。生命的悲苦在我們心中,一如世界的痛苦在佛的心中,如果我們不是強(qiáng)烈的感受到人世間的痛苦,我們就不會以更加強(qiáng)烈的愛,來熱愛生命。
悲憫是一泓溫情的靜水散文欣賞 篇5
晚上,某美女詩人同我。問到對她最近所寫的一些詩歌的看法?我說,靈氣有余,仙氣不足。少了仙氣,詩歌再空靈,靈氣再多,終究還是顯得油滑和世故,在空中飄呀飄的,落不下來,落不到實處。說到這里,我解釋一下:我所說的仙氣,不是王霸之氣,指的是詩歌中的悲憫之心。詩歌沒有悲憫之心,就沒有感染力,就會顯得空洞,木訥。即使再空靈,也飛不起來。詩歌只有常存悲憫,落地后,才能與這個世界完美融合為一體。也才更有感染力,散發(fā)出無窮的生命力來,張力無限。
一花一草一世界。在這個世界上,花有花的世界,草有草的世界,樹木有樹木的世界。一部分花草樹木死亡后,軀體腐爛,給另外的花草樹木提供肥料、水分和養(yǎng)分。所以,花草樹木們是心存悲憫的。正因為如此,它們各自不同的世界,才能完美地穿插,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人的世界也是一樣,你只有心存愛心,你才能感應(yīng)到這個世界的愛,也才能得到更多的愛。你只有心存悲憫,你才會碰到悲憫的人,你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與愛護(hù)。
佛是慈悲,悲憫的。所謂觀世音,所謂佛,其實,他們都是來自于塵世中的塵土。他們睜大著悲憫的眼睛,注視著塵世中的蕓蕓眾生。他們之所以成佛,就是因為他們比塵世中的人多了一份悲憫之心,多了一雙能夠看透人性的慧眼,僅此而已。佛是寬容的,包容著一切,他不會挑剔,不會逃避。好與壞,善與惡,真與偽,都在他的心里、眼里。這樣,他的大肚里才有大慈悲、大智慧,眼里才自然流露出來悲憫情懷。
一個優(yōu)秀的詩人,應(yīng)當(dāng)是有佛心和佛性的。他的心是寬容的,理解所有的好壞、善惡、真?zhèn)蔚刃袨椤K难凵袷穷V呛捅瘧懙模軌蚩创┧鞋F(xiàn)象的本質(zhì),對壞、惡、偽的行為發(fā)出警醒的聲音,讓我們警惕、警戒。但是,他不會挺身而出,去參與政治,去粗暴地干涉社會的各種行為。因為他知道所有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善與惡、真與偽、好與壞,都出自于這個社會和社會上的人的內(nèi)心。他用自己的一顆愛心來感受這塵世中人的喜怒哀樂,用滿是悲憫的目光來看待這世上的美與丑。讓我們時時反思,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然后,我們自己來為這個社會,剔除身體中的壞、惡、偽等東西,這就是詩人和詩歌的作用。
她說:“可是,看了過多的`壞、惡、丑等東西,我會很傷心,失望,難過,甚至于吃不下飯。我不再快樂,不再相信這個社會是美好的,和諧的。”其實,她錯了。如果我們一味的歌頌、贊美,一味地為了贊美、歌頌,就摒除了所有諸如壞惡偽等不美好,我們整個世界只剩下我們筆下,如塑料花一樣的虛偽的和諧,虛偽的美。那么,這樣的詩歌是不是太虛偽、太造作,太丑陋?何況,詩歌本身是向善,向真,美好的。盡管悲憫的詩歌時不時會映射出一些不美好,不和諧,甚至是丑陋、丑惡的東西來。但卻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詩歌才顯得更為純潔、干凈和美好,才更有仙氣,這個社會也才更有詩意。
悲憫是一泓溫情的靜水散文欣賞 篇6
杜甫是唐朝的三個大儒之一,其他兩個是韓愈和顏真卿。韓愈任過監(jiān)察御史,顏真卿是個將領(lǐng)。他們雖然身份地位不同,卻共同實踐著儒家的思想。
那么儒家思想又是一種什么思想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悲天憫人的思想。孔子說:“仁者人也,仁者愛人。” 他在任魯國司寇的時候,一次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后,聽管理員匯報此事,先問傷人沒有,接著就問傷馬沒有,愛人及物,不假思索,體現(xiàn)出對生命的關(guān)懷和敬畏。孟子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一生都在實踐悲天憫人的思想,他每到一個國家,就勸國君要實行仁道,要減免賦稅,要讓百姓有安居之所。這種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就是悲天憫人的思想。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xué)史上有很崇高的地位,同時又是一位忠直之臣,每當(dāng)國家需要有人站出來說話的時候,他總是仗義執(zhí)言,奮不顧身出來說話。他的最著名的一次活動就是諫迎佛骨。那年的唐憲宗聽說鳳翔的法門寺中有一節(jié)牟尼佛留下的指骨,就派人到法門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長安。沿途修路蓋廟,人山人海,烏煙瘴氣,勞民傷財,許多人甚至因此而傾家蕩產(chǎn)。這時,韓愈站了出來,寫了一篇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告訴皇上要以民為重,不要被一節(jié)來歷不明的指骨搞得全國上下人心惶惶。為了百姓而不顧掃皇帝的興,其勇氣令人敬佩。
顏真卿雖然是大書法家,是顏體字的創(chuàng)造者,但擁有重兵,“安史之亂”時他在山東領(lǐng)兵抵抗,后來又堅決維護(hù)國家統(tǒng)一,反對藩鎮(zhèn)的叛亂割據(jù),竟被軍閥李希烈殺害,他是忠臣烈士,他用另一種方式實踐著儒家思想,從另一個角度悲天憫人。
只有杜甫,無職無權(quán),他當(dāng)過的最像樣的官,就是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個官職名稱很長,但其實就是一名管理軍械倉庫的倉管員,整天手上拎著一串鑰匙,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模匚槐拔⒌煤堋:髞黼m然當(dāng)過唐肅宗的諫官,但沒幾天就因為替宰相房琯講了幾句話就差點把命給弄丟了。面對如此尷尬的境地,他只能把悲憫的`目光投向遍野瘡痍的大地,投向飽受饑寒的人民,然后把他的仁愛之心、悲憫之情凝聚在詩行中,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所以他登岳陽樓,便寫“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別人登上岳陽樓都?xì)g天喜地,為洞庭美景所陶醉,就連憂國憂民的范仲淹也是有悲有喜。而杜甫卻不是這樣,他登上岳陽樓就大哭一場。為什么哭呢?因為洞庭湖水是如此浩瀚無邊,天地宇宙必定更是廣袤無垠,而我杜甫卻四處漂泊,無處安身,再加上孤身老病,親朋無音,怎不悲從中來?尤其是想起國破山河碎,邊關(guān)戰(zhàn)事急,詩人更是憂心忡忡,不覺悲從中來。千年之后,我們依稀還能看到一個垂暮老人站在岳陽樓上號陶大哭。
他登上白帝城,便寫“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白帝》)李白也寫白帝,但他看到的是彩云,因此寫道:“朝發(fā)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劉禹錫也寫白帝城,他看到的不僅是彩云,還有錦浪,因此寫道:“彩云朝望青城起,錦浪秋經(jīng)白帝來。”唯有杜甫,登上白帝城,看到的不是彩云,也不是錦浪,而是遍地瘡痍,滿目凋敝,是十室九空的荒村,是餓殍遍野的荒原。于是,又悲從中來,痛哭一場。
他寫“三吏”,便嘆老婦從軍,哀“中男”守城,囑邊將謹(jǐn)慎。走到哪里,便把憂心帶到哪里;看到什么,便把淚眼注視著什么。
他寫“三別”,便怨“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悲“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問“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新婚的夫婦令他傷感,垂暮的老人使他揪心,無家可歸的人讓他憂慮。
春天他寫《春望》,“國碎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讓生機(jī)勃勃的草木也披上一層悲涼的色彩。
秋天他寫《秋興》,“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使鮮紅艷麗的楓林也蒙上一種蕭殺的氣氛。
看到雪,他寫“愁吟獨老翁”。天地之間,雪舞風(fēng)回。失意落魄的柳宗元尚且“獨釣寒江雪”,何杜甫如此自傷,孤老野叟卻要悲吟雪中?
看到花,他寫“感時花濺淚”。花本無情,何來淚水?命途多舛的蘇東坡尚且“只恐夜深花睡去”,何杜甫如此自苦,春花華發(fā)竟還老淚縱橫?
那么我們就要問,為什么杜甫要整日悲悲戚戚、愁眉苦臉?唐朝究竟是一個什么朝代,怎么讓一位姓杜的人整天憂心忡忡、愁腸百轉(zhuǎn)?
當(dāng)然杜甫并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他寫過一首詩,叫《百憂集行》,期間有這樣的句子:“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你看,杜甫十五歲的時候還像一個小孩那樣天真活潑,童心未泯。他像小牛犢子一樣的健壯,在院子里奔來跳去。庭前梨樹、棗樹的果子熟了,他一天到晚不厭其煩地爬上爬下,有時就直接坐在樹枝上,蹦著雙腳,啃著果實。這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形象,活潑得讓人無法不憐愛。如果此時你正好站在樹下,對著樹上大喊一聲:“喂!杜甫,你怎么又爬到樹上偷吃果子了?”,那杜甫肯定會對你扮個鬼臉,然后扔給你一個李子或棗子,讓你也嘗嘗鮮。如果這時有一個雕塑家,塑一尊杜甫在樹上采果子的雕塑,然后對你說:“這是杜甫。”你肯定不相信,你會說:“不對,那不是杜甫,那是孫悟空。”
可是杜甫為什么就不能是天真活潑的,為什么就一定要愁眉苦臉的呢?要知道,杜甫也是出生名門,自十三世祖杜預(yù)以下,幾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職。他的祖父杜審言先后任過膳部員外郎和修文館直學(xué)士,還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外祖崔家更是曾和皇室通婚的大士族。杜甫非但家學(xué)淵源,而且聰明早慧。七歲就會作詩,十四、五歲時便“出游翰墨場”(《壯游》),與文士們交游酬唱。因為從小天分就高,再加上勤學(xué),書畫音樂、騎馬試劍便無不通曉。這時,他的家境還不算壞,人又自負(fù)才華,因此胸懷大志。武崇遠(yuǎn)祖杜預(yù),文慕祖父審言,年才十九,便有“四方之志”,北渡黃河,始涉郇瑕(山西猗氏),次歲南游,遍于吳越。這初期三四年的漫游,使他見識到了許多事物,覺著自己學(xué)問更高,眼界日廣,取功名如拾草芥,如何能不輕狂?
二十歲以后十余年中,杜甫過著漫游的生活,遍歷祖國名山大川。雖然這期間他落過第,結(jié)過婚,但這并不影響他的游歷生活,何況在他33歲時,忽然在洛陽遇見李白,后又在梁、宋一帶為豪俠之游。李白,這位青蓮居士,這位名震天下的大詩人,他的特殊風(fēng)采和出眾才華,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除了與李白在一起樽酒論文,同榻論詩而外,還同到梁(開封)、宋(河南商丘)去尋采瑤草,還深入到道家圣地王屋山上的清虛洞,意欲尋仙修道,采取靈藥。可是他們想?yún)莸挠械乐咳A蓋君并未成仙,卻像凡人一樣死了。李白于是對杜甫說:“完了完了,連華蓋君都成不了仙,我們肯定也成不了,還是回去吧。”于是他們才不得不走回頭路。他們雖然求仙未成,但他們的才華意氣依舊飛揚,依舊上下古今不可一世。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生活,這樣的際遇,為什么就不能天真活潑呢?可以說杜甫35歲以前,都還是一個裘馬輕狂的青年。
可35歲以后為什么忽然就變得憂郁起來呢?情況大概是這樣的:35左右,杜甫到長安求取官職,因為35歲的人畢竟不是小孩了,不能整天到處逛蕩。那時杜甫還是躊躇滿志,信心百倍,所謂“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就是他當(dāng)年的內(nèi)心寫照,憑借自己的才干,他試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以實現(xiàn)自己的宏愿。可是,事與愿違,當(dāng)時朝廷權(quán)柄由奸相李林甫等人把持,有識之志根本難以入仕。而大概是在這時,他的父親去世了,生活因此突然變得很艱難起來。而在這之前不久,他最敬愛的姑母也去逝了(杜甫幼年失母,主要是姑母帶大的),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創(chuàng)傷。而此時為了生存,為了求官做,他又不得不奔走于權(quán)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此外,他還多次向玄宗皇帝獻(xiàn)賦,如《雕賦》、《三大禮賦》等,玄宗極賞識他的文才,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從中作梗,考后卻永無下文,種種努力都化為泡影,直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756年六月,潼關(guān)失守。唐玄宗伙同楊國忠以及楊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不久長安即被攻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jù)下的長安。后來只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幾近處死。后于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由于戰(zhàn)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yǎng)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公元759年棄了官職,進(jìn)入在當(dāng)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在他的好友、成都尹嚴(yán)武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暫且安身。那處草堂,雖然今日變成了一個旅游景點,占地24公頃,富麗堂皇,宏偉壯闊。但當(dāng)年那處草堂,卻實實在在只是一座草屋,還時常被大風(fēng)卷走屋上的茅草。讀過《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的人,應(yīng)該不會忘記杜甫“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的處境。但就是這樣一座草屋,杜甫也不能長住下去,因為不久嚴(yán)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只好舉家離開成都。后因病滯留云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zhuǎn)江陵、公安,于年底達(dá)岳陽。杜甫生活的最后二年,居無定所,四處飄泊,寄身于一艘破船上,來往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770年冬,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
至此,我們大致弄清了杜甫的生平,也大致可以推測出杜甫的憂國憂民,由“安史之亂”始。
但是,在唐朝,親歷“安史之亂”的不只杜甫一人。李白也經(jīng)歷過,但他照樣“花間一壺酒”,照樣“舉杯邀明月”;還有皇帝老兒,還有眾多的王公大臣,還有近兩千萬的黎民百姓也都經(jīng)歷過。為什么就只有杜甫特別憂慮深重,特別愁怨?jié)M腔呢?
這得從杜甫的思想說起。
大家知道,咱們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先秦諸子百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儒家和道家,表面上好像紛爭不斷,莊子甚至常常編故事來譏諷孔子,但這兩派的思想核心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對人的重視,只不過道家比較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儒家更重視的是群體的利益。但是后來儒家思想還是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因為根據(jù)當(dāng)時的地域特征,再為了順應(yīng)歷史的發(fā)展,群體的利益肯定要大于個體的利益。比如抵御外族的侵略,對付黃河的泛濫,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等,靠得都是群體的力量,個人肯定是無能為力的。所以重視群體利益的儒家思想就占了上風(fēng)。
杜甫就特別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前面說過,杜甫出生名門,有良好的家教氛圍,儒家思想深深地扎進(jìn)杜甫幼小的心靈,使得杜甫小小年紀(jì)便有了悲憫之心。只不過杜甫的青少年時期生活無所憂慮,國家又強(qiáng)盛太平,所以悲憫之情沒有突顯而已。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杜甫的悲憫之心一下就被激活了。
宋代學(xué)者稱杜甫為“圣于詩者”,這主要是指杜甫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把他視為“集大成”者、是位無體不工、無美不備的詩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簡稱為“詩圣”,這就突出了其道德含義突出了他的思想內(nèi)涵,這就等于在告訴人們,杜甫不但會寫詩,他還具有圣潔的心,悲憫的情。
悲憫是一泓溫情的靜水散文欣賞 篇7
先重溫一下悲憫二字的本意。悲憫:哀傷而同情,多用于佛家、儒家和道家。悲:慈悲,對人間的苦難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感;憫:指同情,這里的同情不是可憐,指對人間苦難中的人并不輕視蔑視甚至可憐,折射出一種博大的愛。
我們每個人從字典走到生活的現(xiàn)實,檢查一下自己的悲憫程度,看看自己的心里面有多少柔軟的部分,不只是對于這個世界的一次凈化,也是對自己人生的確意再塑。如果由此說到文學(xué),說到寫作,特別是詩歌,自己認(rèn)為也是要悲憫在心。
詩歌是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從生活中獲得靈感,并且反映生活的情趣以及生活中人的精神面貌。而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則決定者寫作者的執(zhí)筆意象。自己覺得,悲憫之懷,是孕育和釋放詩歌情感的主要源頭。現(xiàn)代著名美學(xué)家宗白華認(rèn)為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應(yīng)該是:以廣博的智能照矚宇宙間的復(fù)雜關(guān)系,以深摯的同情了解人生內(nèi)部的矛盾沖突。在偉大處發(fā)現(xiàn)它的狹小,在渺小處卻能看到他的深厚。在圓滿里發(fā)現(xiàn)它的'缺憾,但在缺憾里也能找出它的意義。于是以一種拈花微笑的態(tài)度同情一切;以一種超越的笑,了解的笑,含淚的笑,憫然的笑,包容一切以超脫一切,使灰色黯然的人生也罩上一層柔和的金光。如果說宗白華從美學(xué)的角度看待著人生,卻不是在故意美化人人有受苦感的人生。因為從他的表述里,分明可以感覺到一種濃厚的悲憫之情。“包容一切超脫一切”的境界,不是鐵石心腸之人所能達(dá)到的。自己這里將悲憫與詩歌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不是說悲憫是詩歌寫作的一個技巧,而是要寫來自心靈深處的的深切關(guān)注的對象,就像又一次體驗這種人類崇高的情感,也是又一次感動人類樸實的生命。《詩經(jīng)》是美麗的,同時里面也充滿著悲憫的情懷。其中的詩句所表達(dá)的那個時代的愛痛,柔情和追求,怒怨與遺憾,直到現(xiàn)在依然顯得鮮活和親近。那種幾千年之前的最初的悲憫情感依然能夠執(zhí)手當(dāng)今的抒寫。
《中國周刊》總編朱學(xué)東在談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時也說到文學(xué)的悲憫之心,對現(xiàn)實要有足夠的關(guān)懷。詩歌不是關(guān)在塔里的欣賞之物,也不是拿來炫耀的私人藏品。詩歌要活在現(xiàn)實里,就不能脫離火熱和百味的生活。有的人說,詩歌僅僅為詩歌,不要想著要有多么大的社會功能。自己不認(rèn)同這種“詩歌無能”的論調(diào)。千百年來充滿豪氣以及哀怨的詩詞令我們現(xiàn)在依舊如臨其境不說,近些年反映抵御洪水、抗擊非典、抗震救災(zāi)的詩歌總能引起太多人的共鳴。因為詩歌之中有同情撫慰有加油激勵,有慘烈的描述也有明媚的展望。但是,詩歌又并不故意顯示存在。詩歌的每一個字都是謙遜的,卻又都是虔誠的,就在那里匍匐著,也是高昂著,因為有悲憫在心,有同感的人會找到共鳴的節(jié)奏。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想盡量享受這個世界的陽光。但,事與愿違卻也在有的時候不期而至。自己見到那些背著水泥上樓的婦女,看到在路燈下滿臉白灰的男人,知道著勞累和奔波無處不在,知道著生命依然那樣堅韌。在心動和淚潤的時刻,有平凡的文字記錄他們的風(fēng)華。自己覺得。有了悲憫之心,才能有深意的發(fā)現(xiàn),才能有另外贊嘆的角度,才能超脫世俗的羈絆,才能生發(fā)更多的智慧以更加透徹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也才能寫出更加真實而有更遠(yuǎn)生命力的詩章!
【悲憫是一泓溫情的靜水散文欣賞】相關(guān)文章:
殺雞散文欣賞04-07
人間自有溫情散文(通用40篇)10-12
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08-29
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08-29
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08-29
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07-07
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04-16
捧起一泓清月07-09
悲憫的反義詞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