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散文欣賞:光與彩的美麗
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不輕易示人的寶貝。不輕易示人不是不示人。在合適的時機,好東西偶爾出來露露臉,遇到便很開心。博物館也很開心。否則,“富貴不還鄉,錦衣夜行。”可惜了。
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個梅瓶,元代的青花梅瓶。梅瓶的主體圖案,一條騰飛的龍。“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是它的姓名。博物館近三百平米的國寶館,只有它一位原住民居住。元青花是中國瓷器的里程碑,具有承先啟后的作用。蒙古的鐵騎帶回了中原沒有的“蘇麻離青”。傳世的元青花瓷不多,精美的更少。據說目前僅僅發現三只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屬于元代。另外兩只一藏于法國集美博物館,另一件收藏于北京頤和園管理處。有它們的照片。北京的瓶身有裂痕,巴黎的龍頭部分燒制時就有瑕疵,揚州這一只完美無瑕。
梅瓶上刻畫的龍紋,具有元代龍紋的典型特征,龍首微微上仰,張口吐舌,露出銳利牙齒。如意頭型鼻頭,下顎飄揚著一縷長髯,兩只龍角微微后翹。藍釉點飾的龍眼,精光閃閃,神采飛揚。整條龍在白釉的襯托下,靈活生動。一條似乎剛剛出水的巨龍,騰云駕霧,不知要奔向何方。梅瓶遍施鈷藍釉。釉色純凈明亮,晶瑩通透,閃耀著藍寶石一樣的光澤。記得,好像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也是一個瓶子。那只瓶里外兩層可以轉動,美觀功能大于實用。
梅瓶豐肩修身,造型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至于梅瓶的用途,大概最早是裝酒的。酒不能串味,酒精不能揮發掉。梅瓶的小小瓶口,更容易保存好酒。十年二十年的佳釀,古人真的是存放而不是現在的原漿勾兌。但是,相比梅瓶的腹部,口實在小了點。有研究專家認為,插花用的。插梅花!“不求大士瓶中露,為祈霜娥檻外梅!”梅瓶名字的由來也是證明。當然,梅瓶名字不是因為插梅,而是小口對應梅花的瘦骨。
不說國寶了。它太精美。現在揚博二樓還有一個“流光溢彩——館藏明清瓷器展”。它們恰好與那只梅瓶一起,構成中國瓷器史上最輝煌的三個朝代。實在地說,瓷器在唐代已經有過難以企及的高峰。原來只存在于傳說中的秘色瓷,今人就復制不了。一直到法門寺地宮被發現以前,秘色瓷的存在,僅僅在前人的描繪中。一般博物館能看到的宋元時代的瓷器,相比明清,粗糙一些。尤其宋瓷。宋人斗茶用的茶碗,比起明清,差別不止一個檔次。雖然宋代的五大名窯制品,現在依舊價值不菲。我更喜歡的還是明以后的景德鎮出品。
果然,明清瓷器的集大成者,還是景德鎮。這次博物館拿出來的展品,主要出產在景德鎮。有一些以前看過。像那對碗底有黃龍的小碗。明代瓷器,精致小巧,估計只有宮廷使用。普通人家用這樣的小碗小蝶,太麻煩。霽紅,豇豆紅的瓷器,我個人以為非常漂亮,工藝難度可能也最大。單色對于溫度的要求更高更細。成品要求沒有色差,不容易。豆青和天青色,一樣養眼。這些單色瓷器,比起更早的青白瓷,天壤之別。瓷器是陶器的發展。它比陶器在工藝溫度等方面要求高得多。精美的瓷器,只屬于皇家和高官厚祿者。
明朝的宣德正德,瓷器愈發柔美。到了清朝,尤其康雍乾三代,瓷器有了更多品種。什么釉下彩,粉彩,斗彩等等,爭奇斗艷。一件造型精美的瓷器,價值超過黃金。博物館的藏品,估計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吧。又想到了鎮館之寶梅瓶,當年揚州文物商店用十八元收購。揚州博物館花了三千元買進,后來據說巴黎出價四十億人民幣都沒有成交。比黃金高了多少倍?“要得好,祖上好。”現在的瓷器,應該具備更加先進的燒制工具,更好的工藝,為什么就沒有比它們更好的產品?因為,沒有時間積淀的東西,不值錢。
【散文欣賞:光與彩的美麗】相關文章:
殺雞散文欣賞10-14
汪國真散文《生活》欣賞08-18
永遠的故鄉散文欣賞10-02
散文詩歌欣賞10-31
散文欣賞:微風往事07-07
《慕文》散文欣賞07-07
奶茶劉若英散文欣賞07-10
閩南游經典散文欣賞07-10
散文欣賞《西湖的綠》08-22
古代的屏風散文欣賞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