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唯心而能轉物也
記得一位高僧大德說過一句話,即“唯心而能轉物”。心,是凡俗之心;轉物,一般意義上為實在的動作,但這個轉,其實更多的是內心的轉,是轉變、轉換之意。這句話,本質上是希望人們回到初心,在當下物欲橫流的世界丟掉妄想、妄念,在精神上有一番蛻變,追求平靜和自由。與文濤兄交流并觀其畫作,特別是西藏題材的畫作,我以為他在心上有所悟,畫中有所顯,也許,這才是對的,是心的正途。
文濤曾經商海,弄潮外貿,后三次進藏,與雪域高原結緣。他的油畫,在關鍵的地方找到了西藏——而不少畫家雖也畫了,卻沒有找到真正的西藏。
在文濤的畫作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自然狀態與日常生活狀態中反映和表現藏胞。或者說,是自然生活中的藏胞,是簡單生活中的藏胞。六次自駕進藏的作家雷飛志反復強調,這個簡單是自然而然的,是貫穿于生命之中的。更形而上說,大去永存,這是更高、更闊達的生命境界。這樣觀察與思考,畫家才能由形入魂,刻畫出真正的西藏形象。在《人物之一》(又名《一襲紅袈》)《人物之二》(又名《心愿》)《人物之三》《人物之五》《色達小賣部》《大昭寺印象》等畫作中,我們看到了畫家描繪的藏胞生活的日常性,其人物有背影、側影等,去掉了強調、突出、夸張的慣常思維與模式。我以為,這是準確的,或者說是一種準確的表達。在中國,個人的、日常的生活往往可以窺見真實的人性及精神,而集體生活則更多地具有虛飾性與偽裝性。當然,背影、側影等也是有語言、有內涵的,亦是畫家構思與選擇的結果,完全可以傳遞出畫家所要傳遞的信息。
如《人物之一》(又名《一襲紅袈》)《人物之二》(又名《心愿》),其男女人物都是老者,雖勾頭含胸,并無萎縮之感,其原因在于畫家通過人物的雕塑感傳遞出堅毅自在的信息,通過大紅或豐富多彩的色彩暗示了生命積極的傾向。在《扎巴兄弟》《笑在田間》中,畫家選擇的對象是青少年,更多的`給我們展現出西藏孩子的天性——率真和欣悅。《笑在田間》這幅畫,從構圖、細節和色彩看都比較完整,孩子與整個畫面充滿了感染力,是率真和欣悅之作。總的看,在西藏題材中,文濤的人物造型和色彩運用都有以形寫神的特點,這使他的畫作與一般寫實有所區別。文濤也相當迷戀高原的色彩,空氣中通透的色彩純度,自然中具有神性的大塊色彩,經過歲月投射與打磨的人的質感膚色與人的輪廓中的色彩變化,都使他內心充滿了繪畫的沖動,也使他觀察和發現更加細膩。在《藏家》中,文濤選擇了一個非常小的局部表現藏家趣向。窗前,簡陋的木柴搭起架子,上有鍋、壺等日常用具,在光影投射與窗花映照下,顯得唯美。雪域高原的人家,許多小角落都有小花存在,成為自然,而藏胞對色彩的需求可以說與生俱來,比如唐卡、經幡、服飾及各種五光十色的石頭等等。色彩,已經成為西藏與藏胞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濤畫作的重要元素。
但愿文濤記其生活,繪其色彩,刻其體魄,塑其精神!
【散文:唯心而能轉物也】相關文章:
唯心釋懷散文欣賞04-04
時間也多物,空間也多知散文11-27
唯心無疆09-21
唯物與唯心09-18
唯物與唯心09-18
傷感散文:任流年染指唯心靈不變04-17
風車轉啊轉散文03-31
也談散文的突破經典散文01-17
搖轉江南散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