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冬天的故事
父親是15歲就到陜西拜師學習做瓦罐的手藝。
瓦罐在當時的農村,是儲藏糧食和日常生活所必須的器物,經濟而實惠。記得小時候父親做的各種瓦罐很受方圓十里八村老鄉的喜愛,面缸、豆芽罐、花盆、甕等各種生活用器無所不包。父親精湛的手藝也爐火純青,做出的.各種瓦罐流暢而輕巧,結實而實用。作為家里的長孫長子,父親之所以能承擔起整個大家庭的生活重擔,這門手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944年冬天,父親18歲,從陜西返回河南探親。在回家的半路上,遇到了抓壯丁。還沒有來得及見一面相思已久的家人,他便糊里糊涂地“當了兵”。而且,在部隊里他沒有自己的名字,而是頂替了一個已犧牲的士兵名。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父親便被部隊拉到湖北襄陽的前線投入戰斗。
父親后來說,他連槍都不會用,就持槍核彈被送到戰場。很多士兵都是抓來的壯丁,和他一樣,一點戰斗經驗都沒有。那場戰斗非常慘烈,日軍的飛機在頭頂盤旋,炮彈如雨點般散落在那個山地。炮火子彈在身邊蹭蹭的飛過,一個老兵帶著父親,現場教父親使用槍。身邊的士兵一個一個的傷亡了,很多沒有傷亡的壯丁士兵連槍都沒放一聲,就紛紛四散逃走,但還沒跑多遠,就倒在日軍的槍炮之下。人越來越少,父親越來越恐懼。他也想跳出戰壕逃走,老兵一把抓住父親,給父親說:“別著急,炮路都是循一定規律,等會我帶你跑!”槍炮聲慢慢稀疏起來,那個老兵瞅準機會,帶著父親左拐右拐的穿梭在山嶺之間,逃出了戰場。
部隊沒了,父親一路乞討返回到老家,一家人相擁而泣。
這是父親給我講述的故事。我無法把整個事件詳細的還原,但深深的感激那個帶父親逃離戰場的老兵。如果沒有父親,那整個的大家庭還能挨過兵荒馬亂、忍饑挨餓的歲月嗎?同時,在戰爭期間的所作所為,讓我更加堅定了不得民心必會滅亡的道理。
【抒情散文:冬天的故事】相關文章:
冬天里的故事抒情散文04-30
關于冬天的抒情散文10-29
抒情散文感受冬天04-12
抒情散文:冬天隨筆04-08
溫暖的冬天 抒情散文04-14
北京的冬天抒情散文04-18
炕上的冬天抒情散文01-21
懷念冬天的抒情散文11-10
冬天的感覺抒情散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