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母愛的散文優秀范文
母愛是一把大大的傘,可能并不華麗,但是樸實,為我遮風擋雨。小編為你整理了,但愿對你有參考作用哈。
篇一:鎖不住的目送
我鎖著母親,鎖著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發和叨嘮鎖在了四樓。她趴在陽臺邊,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陽光里呼吸,在風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著歲月的眷顧。
最讓母親不堪的,這座灰舊的小樓還不是我的家。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母親常獨自訴說。那時的母親是孤獨而憂郁的,她的叨嘮里,最大的心結是走不回月下的故鄉了。
這是我工作的學校,現在也是母親沒有預計的旅店了。母親常說,無事莫如三堂。三堂,就是學堂、廟堂、祠堂。年初,我連哄帶騙、好說歹說,讓母親離開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幾天,母親便意興蕭索了。我知道,離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無助、冷清和落寞了。
鎖著母親,其實是我最大的心殤。年前,要強的母親、88歲的母親,終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傷的,臥病一年后又奇跡般地站起來了。只是她邁上幾步,兩腿顫顫巍巍的,讓一邊看的人更加著急。剛開始,母親在我房間里走走,坐坐。一次,母親居然一個人走下了四樓。我看見她的時候,她坐在一叢石楠樹下,她和一個老婆婆在大聲地閑聊。兩位耳背的老人,大多聽不清對方講的什么,但這不影響她們交談,她們聊得那么的開心。
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親不見了。我找遍了整個校園,不見她的拐杖,也沒聽見那熟悉的叨嘮聲。我走出校門,看見母親了。她坐在路邊,正在揉著那條萎縮的腿腳。我非常生氣,大聲地兇她:“誰叫你出來的?再摔一次怎么辦?碰著車了怎么辦?走丟了怎么辦?”
母親怯怯地看著我,像個做錯事的孩子:“唉,再不出來了。我就想看看這條路能走到哪里。”我沒聽她細說,我一把馱起母親。我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親是那么輕,好像我背著的是一片葉子,又像是我背著的小時候的女兒。
我背著她,輕輕地,走過一片艷陽,走過學生的目光。
這以后,母親不出去而我上班時,我便鎖著母親了。
鎖著母親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燙著了,更怕她年邁的孤獨了。有次,我出門,母親明明是坐著的,可我走出樓道,偶一回頭,母親趴在陽臺上了,她一動不動的看著我。這種情形,小時候母親送我上學、迎我回家是常見的,可這時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賴和不舍。
母親是聽不見我的腳步聲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數著我的步履,數著我走下四樓、三樓,再看我走出一樓的那一刻。我想母親是老了,她能看見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親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達不了遠方,但她渾濁的目光總能鎖住兒子的背影。即使人來人往,親情這個坐標,母親說什么也不會丟失的。
陽光滿天時,母親喜歡看云,喜歡看落在陽臺上的麻雀,喜歡看樓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陽臺上的母親叨嘮更多了,我想母親此時更落寞,一定在回想著她青春的往事。
每次上班,當我落鎖的那一刻,母親便走向了陽臺,她會準時地守候在陽臺邊。她目送著我的離去,搜尋著我漸行漸遠的軌跡。
我狠心地,有時是快速地逃離樓外那塊平地。當我走入石楠樹下時,我閉著眼,靜靜地站一會,我輕輕地說:
“母親,我會非常快回來的”
篇二:母愛深深
母親之于每一個人,都象征著溫暖和幸福。是的,有媽的孩子是個寶。
從小到大,每次回家首先要找的就是母親。見到她才有了回家的感覺。小時候寫過作文《我的媽媽》,所有人都千篇一律寫著"我的媽媽大眼睛,長方臉,齊耳短發"……看那筆法就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所有的媽媽都長一個模樣。絞盡腦汁,總算編了幾條母親的"光榮事跡"交上了作業。
那時候雖然離不開媽媽,但是因為年齡小,對母親產生的只是一種依賴心理,而沒有愛在心中萌芽。也是,讓一個小孩子大談特談感悟,未免有點強人所難。
沒有愛的文字必然蒼白無力,連自己都不愿意看。愛是逐漸產生的。至今,母親為我所做的.一切像過電影一樣不時在我的腦海里浮現。
母親是個農民,她不認識多少字,但卻懂得許多樸素的道理。她和父親也爭吵過,但她從沒罵過父親,也沒罵過任何人。這在農村婦女里是非常少見的,也算是一個優點吧,自然遺傳到我身上。
在母親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勞動婦女的頑強精神。她從不怨天尤人,日子窮,她用勤勞的雙手去改變它。自我記事起,無論春夏秋冬,她從沒停歇過。我也納悶兒,家里怎么有那么多的活兒。為了增加收入,母親種了三畝地蔬菜到鎮上賣。侍弄這些菜是非常費功夫的,春天,在大棚里割韭菜,穿著毛衣進去,出來時渾身的汗能擰出水來。而且在里面干活還直不起腰,必須爬行,忍受著太陽的炙烤,那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桑拿房。現在仍無法想象那里面空間狹窄,奇熱無比,空氣還不流通,母親是怎樣挺過來的。母親和父親往往天剛亮就起床開始摘菜,六點從家走,直道晚上才回來,一天都不吃飯,她舍不得買東西吃。晚上飯后綁芹菜一直到十多點,有時干著活兒都要睡著了,她太累了。
賣菜是在路邊,炎炎夏日沒有任何遮陽設施,有兩次母親都中暑了,偶爾提前賣完菜,回家還要侍弄菜園。每逢下雨天就更難了,因為全是土路,泥濘不堪,空人尚且難走,何況還要推著幾百斤重的菜車,其艱難可想而知。往往父親在前母親在后,還有我和弟弟一齊用力,好久才能推出去。賣菜不能間隔,一天不賣就會老或者爛掉。隨著天氣的轉變,時而曬得頭暈目眩,時而凍得瑟瑟發抖,夏無遮陽之物,冬無避寒之所。這個情景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就是到了暮年也不會忘。一想到此我的心就特別地疼,淚水也無聲地滑落下來。
冬季寒風凜冽,別人都無事可做,唯獨母親只穿一件棉襖去鎮上賣蘋果,凍了一天回家還要做飯,晚上前半宿還要給全家人打麻繩做鞋。至今還能記起母親就著蠟燭給我織毛衣直到后半夜的情景。
母親對老人亦非常孝順,家里沒錢,大冬天母親騎車往返六十里地去趕集賣煙,早出晚歸,中間水米不進,回來時圍巾和鞋上全是霜。連趕兩趟集攢下幾十元錢拿給奶奶治病。母親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既然嫁給人家的兒子就得養人家的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窮不是借口"。這是一句非常樸實也非常感人的話,我一直記在心里。母親并沒有要求過我孝敬她,可是她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我又怎能背離她的初衷?
母親一生最想做的事就是睡覺。她太累了,仿佛永遠都歇不過來。可是在農村那么多年,她始終舍不得時間睡覺。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咱們姐弟倆能有出息,最起碼不能像她那樣種一輩子地。否則她會非常痛苦的,比沒錢痛苦一萬倍。這是她的理想并一直為之奮斗著。為了咱們能脫離苦海,她常常督促咱們學習。
有時候我干活兒她都會斥責我是偷懶不學習,她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就不用干活兒,所有的活兒都由她和父親干。這也是目前許多家長的教育理念,我說服不了她。其實教育孩子行動往往比說教更有作用,我就是一個例子。母親的辛勞我看在眼里,汗水流在她的身上,淚水流進我的心里。我常常冒著挨罵的危險去田里干活兒,我只想減輕父母的勞累。上初中以后,每逢暑假,洗衣做飯等家務活兒我全包了,看見母親回來能吃上我做的飯我非常欣慰。
從那時起,我就想今后只要我能做到的,我都會為母親為這個家去做的。盡管我能力有限,但我有一雙勤勞的手,母親把她的勤勞遺傳給了我。確切地說不應該叫遺傳,而是我長期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變得勤勞了。試想,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每天看著父母這樣勞碌都不會無動于衷的。他們用行動給我的人生上了重要的一課。感謝您,我的母親,如果說我還有優點的話,那就是勤勞。這是我一生的財富,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石,這多虧您無聲地教誨。
母親雖然沒文化,但她不是一個只知道干活兒和生兒育女的工具。事實證明她是個富于遠見卓識的人。這個家一直都是她在運籌帷幄,雖說沒有決勝千里但一直都在向前穩步發展。父親也為有這樣的妻子感到非常知足。在父母的辛勤努力下,我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我家是村里第一戶蓋瓦房的人家,后來又是第一戶住樓房的人家。這讓村里人好生羨慕。
為了我的工作母親著了多少急,流了多少淚我都看在眼里,我能有今天,軍功章有父親的一半也有母親的一半。這幾年母親年紀大了,從惦記她的吃穿用到做家務和心理安慰,我力圖從各方面讓她感覺到有女兒的溫暖,我的母親我不疼,又有誰能替我疼呢?美文
結婚伊始,母親就告誡我要善待婆婆。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別管人家是瘋還是傻,一切要看在丈夫的面上,將心比心,人家畢竟養了一回兒子,著實不易呀"!有母如此,我又能壞到哪兒呢?
篇三:一個媽媽對女兒的講述
女兒二十周歲了。
這段時間,腦海中不時回想女兒這二十年來的點點滴滴,心想將這些記憶記錄下來,也是一種紀念。及至落筆,才知事雜筆枯。那么,就信馬由韁,筆隨心走吧。
幼時的女兒與同齡人迥異,不愛動畫片,不喜小人書,不與人嬉戲。幼兒園的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女兒則孤坐一隅,愁眉苦臉。“媽媽,你早點來接我。”每天出園回家到第二天去幼兒園路上,女兒執拗的哀求是難以淡忘的魔咒。生病打針,從走出家門一直要哭到針打進血管。極度認生,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以外的人面前,如同驚恐小鳥。媽媽一度懷疑女兒有“自閉癥”,但又似乎不是,在家中的表現帶給咱們非常多開懷、是慰藉。女兒愛干凈,連媽媽親一下,都要忙著擦臉;女兒特勤勞,為媽媽洗襪子、拖地,忙得不亦樂乎;女兒喜探索,爸爸的剃須刀、媽媽的花劍都是她“科研”的對象……
擔憂女兒的內向孤僻,媽媽做著各種努力。以美食“誘惑”周邊的小朋友上家里來,寄望能激發女兒玩樂的欲望。單位有活動也帶上女兒,鼓勵她與小朋友一塊玩。每個周末都帶著女兒逛超市;每晚編各種勇敢孩子的故事哄女兒入睡。商量式地鼓動女兒學學琴、練練字畫,以此增加女兒跟陌生人相處的機會……效果逐漸顯現,女兒慢慢地不再抵觸與人相處,雖然還是抗拒幼兒園,但表示愿意上學前班。于是,女兒四歲半進了學校的學前班。
懵懵懂懂地,女兒開始了學習生活,二年級才知道六十分是及格線。這個時候,她也有了一、兩個玩伴,但還是不太合群、膽小怕事。四年級一不小心當了班期中考試“狀元”,憂郁地跟媽媽說:“我不想當第一名”。問她為什么,她說班上的第一名是班長,要管全班的。原來這傻妮自作多情了,以為當了第一名就必須當班長而惴惴不安。
女兒的學習,媽媽基本是放手的,一是不想給她更大壓力加重“自閉”,二是希望消減她的依賴思想,引導她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剛開始,女兒忠實于老師的指示,要媽媽監督她背書檢查其作業。被媽媽一口拒絕:“媽媽的任務是工作賺錢,你的任務是讀書學習,檢查作業是老師的事。如果需要媽媽簽字,那好,你認為自己背得出課文,或者做好了作業,就說一聲,媽媽會簽字,但媽媽絕不負責檢查你任何作業的對與錯。”如是幾次,女兒深知依賴媽媽把關學業是妄想,從此不再向媽媽報告學習事項。四年級的暑假,其實媽媽已經觀察到女兒非常少做作業,而是毫無目的地寫寫畫畫,媽媽也忍住不說。第二天要報名了,女兒的暑假作業三分之二是空白。她終于慌張起來,老老實實向我坦白。報名前夜,媽媽和女兒一起做她的暑假作業直到零點才做完。這樣的“大事”,媽媽沒有罵她,只是沉著臉問她知不知道自己錯的非常離譜,不要再有下次。這以后,女兒學習完全自律,無須操心,小學期間幾乎每學期都要當“好干部”、“優秀學生”。
“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是媽媽從小對女兒的忠告。女兒不愿參加興趣班、補習班,學琴、練字堅持了一個月就退出了。媽媽雖然心懷遺憾但還是堅持尊重女兒的選擇。后來,女兒自己要求學游泳、學羽毛球,且學得有模有樣。初二時,女兒強烈要求去市一中上學。媽媽從內心上來說是希望女兒就在本地礦區學校上學,好給予生活上全方位照顧。但女兒堅持要去,媽媽還是選擇支持,只是告訴她,路是自己選的,一個人在外可不能哭天抹淚,要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初三上學期,女兒遭遇學習瓶頸,郁郁寡歡。媽媽仔細詢問,耐心分析,告訴她學習知識只是豐富自己,通往幸福人生的路有非常多條,升學不是唯一;不管選擇那條路,只要是能使自己心靈安寧的,媽媽都會支持你。聽著聽著,女兒臉上的陰霾漸漸散去。
高中三年,為求學方便,應女兒的要求,校外租房。因為嚴重暈車等原因,媽媽沒有像周圍其他家長那樣周末就往市區奔,甚至沒有去開過家長會,沒有見過女兒的任何一位老師。有這樣一位不理孩子學業、置身度外的“奇葩”媽媽,女兒早早學會了自己打理自己的學業和生活,盡管有錯有漏,但總算磕磕碰碰地走到了大學。如今,女兒即將大四,又迷上了專業外的軟件編程。媽媽盡管不喜歡女兒做這樣枯燥的事情,但還是選擇支持女兒去省城參加相關培訓,就當是增加女兒的學識和技能。
正是在高中階段,女兒開朗、活潑的一面漸漸顯現,有了一幫同學朋友。大學以來,女兒努力求學,積極參與學校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廣交朋友,年年拿回獎學金,給媽媽帶來非常多安慰。女兒每天要和媽媽通通微信、QQ,交流中,媽媽更欣慰地發現女兒有著自己極為欣賞的個性:豁達善良、寬仁達理、善解人意,看問題不偏激,待他人不刻薄。只是,媽媽覺得女兒不善打扮,衣著普通、素面朝天,忍不住嘮叨了多次。那天,女兒回家過周末,見她總算一付青春美少女裝扮,媽媽夸張地把她好好贊美了一番。
常常有同事、朋友交流教育方法、方式,什么“虎媽”、“貓媽”的,羨慕媽媽在女兒教育上的“輕松”。媽媽總是說:教育方式因人而異,沒有最好最壞之分。孩子的教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媽媽覺得自己做得最好的,就是從女兒出生以來,一直給女兒灌輸這樣的理念:“平安、健康、開心,人生至美”。
【母愛的散文優秀】相關文章:
母愛優秀散文03-29
歌頌母愛的優秀散文09-21
關于父愛母愛的優秀散文04-13
母愛的奇跡優秀散文欣賞04-04
母愛如風優秀散文欣賞04-04
我含蓄的母愛優秀散文02-21
母愛不打烊優秀散文05-06
我懂得了母愛優秀散文12-12
歌頌母愛精優秀散文欣賞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