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耕古鎮召稼樓散文
從上海乘地鐵至沈杜公路,轉乘閔行10號公交,不一會就到了離國際大都市最近的江南古鎮——召稼樓。
行至六角飛檐的大牌坊前,范增手書“召稼樓”紅底黃字,在秋日暖陽的映照下愈加耀眼奪目。原來,召稼樓一帶為上海最早的農耕墾荒之地。相傳明工部右侍郎談倫為激勵鄉親早起耕作,特建一座鐘樓,清晨鳴鐘不止,“十里曉煙破,數聲召稼鐘”,故名“召稼樓”。人勤田豐、重農禮耕,風氣延續至今。
進牌坊右行,見一條石板鋪就的小巷早被沖刷一新,拱形石門及麻黃色石板鑲嵌鋪就規規整整、嚴絲合縫,不由感慨現代石匠鑿石工藝的`精致。不過少了人工斧鑿的痕跡,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心里拔涼拔涼的。好在屋檐一排紅燈籠,上書“召樓人家”,給小巷又平添了些許暖意,心情也跟著暖和了許多。
出小巷,便是報恩橋。佇立橋頭,水鄉景色盡收眼底,但見柳絲垂范浜水瀲滟,兩岸白墻黛瓦,綿綿幾里水上人家!尤見幾堵白墻,間隔幾戶人家,墻沿流線型一彎青瓦漢字草書般飄逸,這便是有名的“騎馬墻”了。“騎馬墻”又稱“風火墻”,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古時徽商常年在外經商,行蹤飄忽,歸期莫定,“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女人在家操持家務,照顧一家老弱幼孺,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蓮子花開不見還,人傳郎在鳳凰山”,由是砌堵高墻,防賊又防火也心安。不由感嘆徽商智慧,連防賊都防得那么藝術!
正凝想間,河面搖來一葉烏蓬船。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地人倚仗一灣河水及沿河水鄉景色,每日載點游客,掙點外快,算是“禮耕”新模式了,從岸邊矗立的“瑞暉坊”上所刻楹聯,就可想見水鄉游船生意之興隆:“柳絲撩衣麗人語,波光熠面船娘歌。”槳聲燈影迷離、麗人船娘在側,大有狎妓之嫌!
下小橋,又是一條悠長的小巷,巷口一塊石碑:“崇尚禮德,俾有所悟”與墻上標語:“相罵無好言,相打無好拳”,一雅一俗相映成趣,算是“禮耕”例證了。此刻秋陽高照,小巷已是一片喧嘩,熱鬧非凡。各式粽子、年糕擺滿案頭,糯香撲鼻,引得游人當街開吃。召樓有三寶,大曲羊肉及紅燒拆蹄,尤以“顧嫂嫂拆蹄”最為有名。慕名循香而至,見四十開外美人當壚,案頭拆蹄色澤紅亮、酥爛濃香,周遭游人如織,生意興旺,當為召樓“拆蹄西施”了。粽子飄香、拆蹄酥香,秀色可餐、吃貨天堂!
【禮耕古鎮召稼樓散文】相關文章:
上海古鎮召稼樓散文03-20
晨耕散文01-11
楛耕傷稼,楛耘失歲成語解釋12-12
登舜耕山散文01-07
拾耕散文隨筆01-19
古鎮唯美散文12-18
寫古鎮的散文04-06
安居古鎮散文04-07
沙灣古鎮的散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