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筆作劍寫心情的短文散文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武俠小說,但必知金庸二字,正如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古代,但胸中自有一個浮云五岳的鐵血江湖。那是一個氣吞山河,美妙而悲壯的世界,無數人在沉醉于此時,往往也不會忘記,這一切出自一位老人之手。從《書劍恩仇錄》發表以來,金庸的名字就與無數少年心中那個夢緊密相連。
在為郭靖黃蓉,令狐沖任盈盈等人的故事或喜或悲時,我們亦被其中那些微妙高深的道理深深折服。無論是易家的九宮八卦,還是醫學中各經脈穴位,亦或是那些名山大川,各地風土人情,無不描寫的惟妙惟肖,說理處細致分明,甚至人物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能鮮明地折射出作者對社會與道義的思考,使人讀罷不覺掩卷深思,只覺余韻悠長,耐人尋味。
從那時起,開始對金庸本人多了一份敬仰和好奇:到底是怎樣的才華和靈氣,才煉成了這般美妙的文筆。
他出身于江南世家,如畫般的童年滋養了他的文筆,然而,這樣一個濁世佳公子,胸中卻自有遠志。于是,在有為之年,他獨自一人遠赴香港,決定用筆寫出自己的那一片天地。
他注定了要依附于文字,輝煌于文字,一番波折后,《明報》報社終于成立起來。這份在車水馬龍的香港中并不起眼的報紙,曾經一度搖搖欲墜,幾要夭折在數月之間。當時的金庸面對著一群領不到薪水卻與自己一同咬牙苦撐的報社職員,心中陳雜的五味反復翻滾,又漸漸被焦急炙烤殆盡。
終于,在連載了幾部武俠之后,《明報》的路漸漸光明起來,人們在認識了陳家洛,喬峰之后,也深深記住了那一份報紙。漸漸地,《明報》點點成長,成為了香港報紙中的佼佼者。金庸也在完成了一十四部作品之后,攜韋小寶之手悄然歸隱,封筆江湖。
細觀金庸的作品,由玉樹臨風,為國為民的慷慨激昂的大俠到機靈狡猾,阿諛奉承的重情重義的`滑頭,表面上主角的身份越來越卑微,品質越來越低下,實際上卻是將他們由神逐漸降到了人,使他們有血有肉親切萬分。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既代表了作者的成長,也是給讀者的精神洗禮。
不僅人物,連武俠小說中的的整體思想也逐漸從儒家的入世變作了佛家的出世。透過小說,我仿佛看到了他由一個熱血少年到一個年老智者的轉變。據說先生封筆后不久,便轉而研究佛學,其實這種念頭只怕自他未停筆時就已悄然顯露。
金庸是武俠的元老,其實武俠亦是金庸生命中的一部重頭大戲。鑼鼓喧天地開場,絕世一瞥后,又悄然決絕地結束,它見證了金庸的生命,讓他成名于此,心系于此。人們都知道,武俠離不開金庸,金庸也離不開武俠。
夢中去過了桃花島,層層迷霧中,有一個老者隱在桃花深處,執筆丹青,悄然微笑。
【縱筆作劍寫心情的短文散文】相關文章:
心情糟短文散文03-17
時光的心情短文散文03-18
心情隨記的短文散文03-18
病后好心情的短文散文03-17
心情很好短文散文03-17
換種心情短文散文03-17
更換心情短文散文03-18
落差的后續心情短文散文03-18
綠色心情短文散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