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觸覺散文
昨日,我之所去到薩鄉查看群教活動的開展,先是到了鄉政府,然后才到學校的。學校與鄉政府成對視角度,座架東西,有牽南北,聯系著,有條路與鄉衛生院一樣,也是鋪了柏油路,然后,拐彎抹角到了校園------
我從校園出來,才知曉,這里也有一條直通的柏油路。我想,這應該是配校園最為合適的,也最為恰當的地方,合適的是那條狹長的鄉村道,也能有這般光景與亮新,而且學校旁邊就是水渠。校園除了一座主樓外,其它的就是平房,被掩藏在學苑叢林深處,有校園草坪,也有平房對排,更有甚者,這校園之路猶如撒開的紐帶,可旁逸,可斜伸,更有那學教當中的靜座與談處,還設有小憩亭園,是否有待成人之院成網格,還有待考證,不過,我所落座處,就已經分明看見了那用水泥和木板做成的一方桌、一石凳,就在我的近前。我好想前去就座,當一回老師,再做一回學生,因為事務匆忙,也只好停留在觀看遠處與賞青之處了。
認識的余琳(化名),是我的學生,是我從教生涯,一路曾帶教過來的學生,現如今,她已成為一名學區干部了,見我的到來,先應該如我一樣,有一半的熟悉,又有一半的陌生,這大概就是時間推移與歲月的變遷吧。人性之匆忙處,會有些許淡忘,也會有些許記憶,這都是在常情處。
我們的一來,先應該是通過電話的,就像我在單位工作,從事業務處的工作一樣,常聯系,走基層,是為我們常態工作之理,所以,我和我的搭檔徑走校園,沒有阻攔,也沒有問詢,而那條延伸到校園深處之路,旁邊有橫著的學教室——平屋,也有草坪與連在一塊成長的校園小白楊、榆樹------更多的是與我一起走的鄉政府領導,一邊在打電話,一邊在高興地說:“真好!”。我欲想,這是電話之語音嗎?后來看來,才不是,而是與我們對面走過來的鄉中心學校的學生,在與我們打招呼,“叔叔好------”而且是見者有禮。我不清楚,這是否是特意安排,還是自然形成,不過,人到之處,人面相碰,都會聽到這耳熟能詳的耳音,是我的多想與當年教學的不相信,這是事后與小余的談話,說現在的學生,都是家庭中的寶貝,哪有像當年,那般聽話,見到老師就躲著走,猶如我當年教學生一般,嚴格要求學生的時候,那一臉的嚴肅氣氛,時刻掛在臉上,其實內心很蒼白,那是一種愁緒,是一種對個人、對學校未來之路不得不深思與停留的地方,一些點滴行為都會為之觸動,讓我掩卷凝思。
教育學生是我們的重任,又如此豁達與學生敞亮的交談,卻又如此稀少。我們都像走在旋轉的看臺上,沒有一刻是給自己停留的,因為你停留,就會注定被淘汰,就會出局,就會落伍,就得完蛋,連同你的同事、你的學校,還有那充滿蒼穹的高遠與深挖的溝壑連接起來,每一刻鐘,都是緊抓在腦子里的強抓學習,讓自己的學生會者更會,知者更精,讓不會者變會,讓人之精神更加振奮,氣韻更加和暢,神思更加敏捷,而不會只停留在那教與學的數字上與對背的山頭詩,還有那高崗上的情感對白,與深著的溝壑留寄,在學校座落的膚色黃土上灑下對智者的告白與學教的無語,就全在那一熄間,那多半是無奈的,那有現在的如此呀,有這么多的寬敞、寬松,還有這么清爽綠好的校園,還有新修建的學校座標——教學主樓,讓人目看、遠遠對視,是該有所在鄉鎮特有的風景了,也是這鄉村孩子們的福分,可以來到這樣的并不太狹隘的校園,能夠讓人如此清新地求學與求智了。
我與小余的談話,只在一瞬間,小余先是驚喜,然而當面探尋,以遲疑的口氣說,“您應是我的鄒老師吧!您是否還在二中教學?”我的回答很短暫:“沒有!”。“那您現在哪?”小余又繼續追問,我還是很干脆,回答說:“在工會!”。工會對于她來說,應不會陌生,從與她接觸聊天起,便知曉她正在忙碌著的就是工會的工作,在建工會檔案,說是“教職工------”。我還未等她說完,便說,你清楚工會,這也許是我的職業病了,連她的“當然”也都沒有給時間,就掩在我暢談中變得不輕不重了。我便立即梳理起自己來,說原先的從教生涯,現在已轉成做群眾工作了,按說教師與群眾,什么時候離開過,什么時候相通過,應予我來說,應是常識了。師者解惑于群,而群者求學與師,他們的天性就是在一塊的聯系,又是一塊的談話與一起攜手做了,從而沒有分開過。學問的鼻祖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一師焉。”我大概就是那一“師焉”之一味吧,如若興個中之味,這中之意,只有自己知曉了,讓自己久曾彷徨與匆忙的'心,有過愜意,也有過快樂;有過傷感,有過迷離,更有那高揚之處,那夫子傳下來的學問,我也曾經做過,于今屈指算來,已是快二十年的光景了,現在回想起,那不改初衷的樣貌與從學教的決心,依然清楚熟記在余琳之心。我當是她為該學區的黨員干部,依然嚴厲地抽查她對群眾路線教育的應知應會,就尋問她的一個問題,說群眾路線,你就說說群眾路線的內容吧!而余琳,我當時不知曉的學生就直接錯答成主題了,而我只是對她滑過一絲在心底里的熟悉,卻又全然不知,她竟然是我的學生,看見她,我竟然說不上來她的名字,而她依然記得我,很欣然地叫出我的姓,不過,在我的姓之后,是有“老師”的頭銜了,而我當時很興奮,老師這光環已經離開我多年了,少說也有十幾年的光景,為何到了今,還有人會記起。我的當初的從教和我的學生的出彩,我想這應該是她故意的,通過與我交談而讓我記起,因為在與她后來的交談中,她是熟悉這些“應知應會”的,是我倍感欣慰與內心自喜的地方。
看來,師者有尊,與平時的嚴格教責離不開,的確沒有錯,而我只是忘卻了,她的全名,是她后來告知我的,這也是我不太注意的地方,想必是我該有一番苦心了,記住記準他們的名字,盡管樣貌,還有好些都已經模糊,而余琳,卻是我教學生涯中,一個比較乖巧的學生,很少有尋問過疑之處,就像是等在春天的花園里的一顆花蕊,靜靜地等開,又靜靜地謝,又幾曾在班里、在同學中、在老師的心理與近前表現過,而她居然記著這么清晰,而我的確不太記得了,只是對她的樣貌從心底滑過一絲熟悉,但在抽問中,我是的確不敢相認了,如若走在大街上,碰在城市的巷道里,我怕是再也不會記起來——她是余琳,是我教過的學生,一個喜歡呆在教室角落,平時喜歡個人做著個人的事的一位很乖巧的女生,現在已經長大了,對她的相認與學識,我是變得高興,也為她能有自己的崗位,這么熟悉,這么愛崗而高興。相對她來說,我是關照的太少,又似乎太有點不盡人情,而于今天,我又能做什么呢?只希望我還是她心目中一位好的老師,對她的抽背與回答,直至我后來的解讀,于事后想來,真有點過意不去。我是不相信,現如今的學生,在事后的幾十年中,還能想起來,還能稱道你為他們的老師,說出來,得都要有勇氣,還有------算是我平生之幸、來新疆之幸事吧!因為我的確沒有被人至少沒有被極少數人忘卻過,就算他們的老師比較平庸,又悅乎開玩笑,幾分真,幾分假,讓自己身心俱疲,讓人生的得失就在愜意、忙碌而又瞎乎在一寸之間,一方之臺,卻有一程之遠,如果不是有些學生還能有記起我,關心、關注過,我真有點對師教人生的難過與彷徨,至少我不屬于失憶一類了,走在人世間,還人有人記起過,還有人一談就欣悅過,幸之幸之,可喜可喜呀!
有道是話語相識了,平生有段緣分挨得比較近,人緣也就變得相熟起來,她說了她的從事崗位,也習慣于在這一間很小的平房里工作,因為工作的日日倦心,為學教的夜夜倦忙,也能對她的師道產生了敬畏之心,與她原先做學生的距離,是應該變得相惜的了,卻能以自己的方式嚴格學教,因而對于我抽查她的群眾路線教育并沒有生氣和埋怨,反倒認真起來,以高于自己對學教活動的理解,為她的學識、她的自身完善和她自身喜愛的學教事業,隆重地添了一筆,并且為此樂此不疲,而我依然嚴格地對待她,算是不情之請吧,見了老師,別慌,照樣得用心了,得好好梳理了,其實內心,我是既充滿感激又有歉疚之理的,因為是我的學生,因為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而又行為乖巧的女生,因為她對我的到來,不曾回避,也未曾不屑一顧,而是師從教嚴的謙謙之理,真的是予我慶幸了,對于幫助過我,而又能記起過她的老師,或者稱道我為老師的學生,在此撰寫文章言必稱謝意了,謝謝他們還能記起我,記起這師教之道,是為人師,是為父母,是為孝忠------于今,只不過是這人師、父母當中一位極平凡而又性格乖張的人,有點成熟老氣,卻又不肯放下師尊的架子,實則是口諾有余,福淺有虧呀!
我只好默記在心,讓他們自當好了,自記好了,成了就成了,能為之欣喜,助了就助了,能為之寬慰。為之助學、助教、助心者,當我自立人生有成就的一大追求,想必余琳,還會對我有些看法,是待她說出“關麗”之后。關麗,我的學生,我是熟悉的,也曾是關心與我多次施教于她,一位品學從優的學生,現聽說,她已經能獨立從事,依靠勤勞的雙手致富了,這又是我為之高興的地方,總算是我的學教平平,而我的學生也能跳出平平,做優做強的好學生、好從事、好青年、好父母------我已經滿足了,只想對余琳說,就請你替我向她問好吧!還有與你相伴,那些遠得熟一些的學生一并問好吧!說老師祝福你們了,愿你們成學有道,教人有方,家福有夢,事事均益。
雖然,余琳還事后挽留,讓我與他們相聚一座,但我——你們的老師,已經離開教壇多年,就已經像被教壇梳理出來的校園衰草,只能等在春天里,借得一縷生機,予以寬還人生予我的愛、予我的伴、予我的緣,還有予我的相隨------
也祝福余琳了和與余琳一樣的學生,一樣的真、一樣的青春、一樣的美好心靈、一樣的寬厚有愛有責任、一樣的經歷風雨飄雪之路,都會有那流淌于心間的,可以滋潤的、遠遠的、長長的,而又不擁擠,有懂得,有攜手,有并肩,有相助------去成形天下美談,去成就天下之路吧!
【校園觸覺散文】相關文章:
訓練幼兒的皮膚觸覺散文05-20
觸覺體驗11-15
有趣的觸覺游戲06-06
觸覺猜謎作文03-15
觸覺猜謎作文范文03-15
校園青春散文精選07-24
秋天的校園散文02-07
散文:校園的愛04-11
美好的校園散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