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教學反思
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用平實而富有情感的語言,抒寫了奉獻者的情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作者賦予行道樹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樹的自由,道盡了作為奉獻者的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蘊涵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感悟,引發了我們讀者對生命的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啟發學生更深地理解,從中得到一些對人生有益的教育。
行道樹作為樹,它們的家本來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里,那兒空氣清新,它們本該像同伴那樣,在那兒聽小鳥唱歌、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過一種悠閑自得的生活。可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它們離開了家,離開了同伴。“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成了一列行道樹。這個它們沒有想到,它們也曾為此而悲──“這無疑是一種墮落”,但是它不需要別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并把它作為自己的選擇——“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作出這種選擇是艱難的,惟其艱難,才更體現了生命的存在的價值——勇于接受命運挑戰,不屈服于它。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當你處于不可選擇的境地時,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樣你的生命將擺脫平庸。
選擇和接受了行道樹的生活,就意味著奉獻與犧牲,就注定在內心和外在都要承受更多的痛苦。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沒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白天,默默的迎接太陽,奉獻清新的空氣,阻擋風沙的侵襲,沒有人在意和了解。行道樹們付出卻得不到人們認可的痛苦和孤獨之感更加強烈,然而痛苦是一種磨練,更是一種考驗,只會使它們意志更加堅強,信念更加堅定,因為它們知道,自己選擇做行道樹,為城市奉獻一切這是神圣的事業。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不是嗎?惟其經歷太多的痛苦與磨難,才更加凸顯他們的奉獻精神。
行道樹們雖然飽受痛苦的煎熬,但他們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獻著,犧牲著;當別人為它們施以同情時,它們卻遺憾地在“春天勤生綠”,在“夏天獻出濃蔭,在冬天蓄積能量,等待來年春天的繁茂與蔥蘢,既然選擇了,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并把自己的全部奉獻出去,因為神圣的事業總是要付出代價”。“付出總有回報,能使一個早起的孩子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這是它們最“自豪的時刻”,生命惟其歷經太多的痛苦,才更有意義。
《行道樹》通過“行道樹”這一平凡事物的描寫,形象地闡述了生命的價值,要勇于接受命運的挑戰,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難,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在學習這一課時,不僅僅應停留在讓學生理解無私奉獻這一層面的理解上,而應聯系學生生活和學習,讓他們理解怎樣去對待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痛苦,從而得到生活的啟迪,獲取更大的效益。作為老師,尤其是一名語文教師,在“教書”的同時,更應擔負起“育人”的責任,而優秀的作品就是我們“育人”的好材料。
【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張曉風的散文12-31
張曉風散文經典語錄11-16
讀張曉風散文有感04-19
讀《張曉風散文》有感04-27
張曉風散文的經典語錄04-14
張曉風的散文隨筆01-13
張曉風散文三篇01-15
張曉風散文閱讀感受08-20
我喜歡張曉風散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