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育才橋依舊臥在家鄉河上漸漸被人遺忘散文欣賞
昨日的冬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下班的路上,巧遇小學時的校長顧老師,他正撐著把傘在雨中等人,我遠遠地看見他便下車,快步走到他眼面前伸手與其握手。一陣暖流涌入心田,老校長近似遺忘了我的名字,愣了半天,忽然緩過神來他高聲喊出我的名字,又補充說,你是橋東村里的人吧。我頻頻點頭,以示贊同。老校長提起的橋就是我家鄉的育才橋,育才橋村娃娃插上了飛翔的夢。
那年冬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我和同村的孩子上學又一次遲到了,校長站在學校門口,依靠著破舊的大鐵門,板著個臉說,你們幾個又遲到了?我們低頭默不作聲。
那天校長和老師對我們進行家訪:家和學校之間隔著一條大河兩個村莊,沒有過河的橋,所以上學要繞行沿著公路走來還要過店王站大橋后再過3個村莊才能到學校。
冬天,校長冒著寒風披著雨衣走遍沿河附近的每個小村莊勸說家長。那年冬天,沿河村民自發的捐款,隆冬時節,家鄉河斷流了,我們學校的師生在家鄉河最窄最淺的段開始選址建橋。
學校的老師、學生、村里的工匠,齊上陣。挖土、搬磚、推洋泥筒子、抬預制板,利用周末兩天時間,就將育才小橋建成了。冬日的寒風中,橋上、橋兩岸,學校的師生盡情歡呼。村民們在橋兩岸翹盼著小橋的建成,兩岸燃放起了鞭炮聲聲,震耳欲聾。
沒有育才橋以前,家鄉河將兩岸的村民分隔,夏日洪流橫溢,給兩岸的村民帶來不變,育才橋雖沒有像家鄉的其他石拱橋那樣磅礴大氣,她僅僅是一座磚橋,僅僅更允許人們步行過橋。
育才橋卻承載鄉親們對孩子未來的期許,希望孩子們走出農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那年冬天以后,附近各個村子的孩子們,也紛紛過橋來到鄒寨小學讀書。
家鄉的長河長,橋連著橋,一座又一座,散落在家鄉河上的小石拱橋,隨處可見。但曲曲彎彎的家鄉河上,育才橋瘦小的身軀橫跨在家鄉河的兩岸。
孩子們每天背著著媽媽縫制碎布花書包,不管是雞鳴曉月,還是艷陽中天,還是月華需瀉地,小橋都印下串串足跡,橋頭邊總有母親在橋邊守候,看孩子們背著書包跑上小橋,她才默默地回家,暮色中,媽媽等著孩子們放學回來歡喜地在橋上撒歡地跑來,一頭扎進媽媽的懷里。村里一批有一批孩童在育才小橋上奔跑著度過了5年的小學時光。
如今,暑去寒來,20載春秋20年家鄉巨變,昔日的少年已經成長成才奔赴祖國各地,育才橋依舊臥在家鄉河上,她矮小了破敗了,走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漸漸被人們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