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掌故三則初中優秀散文
吃醋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要給他的大功臣魏征納妾,魏征不以為然,后來才聽大臣們說起,魏征有個厲害老婆,納妾的事魏征連想都不敢想,趣味文化掌故(轉)。唐太宗召魏征來問,魏征回道:“即使承蒙圣意,家中發妻不會善罷甘休。”唐太宗說:“孤宣她進宮,當面要她答應。”于是太宗先擺好一桌酒菜,下旨宣魏夫人入宮。魏夫人到了,皇上指著酒杯對她說:“孤意已決,要給魏大人納妾。夫人若執意不允,可飲此毒酒。”魏夫人二話沒說,一把將酒杯中的“毒藥”一飲而盡,便脖子一挺,等毒發而死。唐太宗見此情景,心有不忍,忙說:“孤賜你的只不過是一杯陳醋,并不是什么毒酒。”魏夫人為了不讓丈夫納妻,寧可喝毒藥誰知喝的卻是醋,后來就演變為“爭風吃醋”“醋意”“打爛醋壇子”等詞匯,形容男女之間爭寵的那種特殊感受。
扒灰 也是在唐代,當時人們稱妓院老板為“爆灰”,后來又變為“爆母”,再訛為“鴇母”。
“爆灰”與“扒灰”音近,扒灰必然弄污自己的膝蓋,污其膝諧音“污其媳”,故而扒灰便演變為公公與兒媳有染之意。
民間傳說蘇軾年紀已大,雖然官場失意,但也兒孫滿堂。一日,兒媳婦帶著小孫孫在庭院里玩耍,小孩子煩皮,一時興起便吵著要到爺爺的'書房里去耍。當時正巧蘇軾不在,這年輕媳婦也想看看公公案頭上的各種典籍,可是這一看便被蘇軾的文采吸引住了時間一長,媳婦便躺在公公床上睡著了。小孫子見母親睡了,他就自個兒跑出去滿世界瘋玩去了,老師筆記《趣味文化掌故(轉)》。
傍晚時分,蘇軾與朋友們回到書房,見自己的兒媳婦睡在自己的床上,心想,這情景叫人看見多有不好,也怕讓人拿去當了笑柄傳說。便要急急退出,一個不留神,打翻了桌上的香爐,香灰撒了一桌子。望著嬌艷欲滴的兒媳,蘇軾便禁不住用香灰題詩兩句:“芙蓉帳里一琵琶,欲要彈它禮又差。”寫罷便匆匆忙忙退了出去。小媳婦醒了以后看見桌上公公留的兩句詩,知道公公回來過了,臉孔不禁紅了,但小妮子也不失文采,便也續上兩句云:“愿借琵琶彈一曲,肥水不流外人家。”寫完后就走了。
朋友們也來到了蘇軾房里來,看見了不同字體的四句詩,一下子便什么都明白了,慌得蘇軾忙以手掃灰,朋友笑言:“做什么?”蘇軾尷尬地說:“扒灰而已,扒灰而已。”于是“扒灰”形容公公與兒媳婦的不正當關系由此而傳開。
吹牛 人們稱說大話叫做吹牛。“吹牛”這一俗語,來源于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從前,這些地方人們過河須要乘皮筏子,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時要往里面吹氣,氣足后用繩子扎實做過河的工具。
吹牛皮看似簡單,其實是需要技巧的,故而吹牛皮不是件容易的事。
宋朝有個名叫楊璞的人很能吹牛說大話,說他是什么東野遺民,本事大得很。宋真宗求賢,有人要整治他,便把他推薦上去。可是他什么都不會,皇帝見他年紀大,便原諒他,讓他第二天交一首詩上去。楊璞無奈,只好將他剛出來時一個老婆婆給他的贈言交了上去:更休落魄貪酒杯,亦莫猖狂亂吟詩.今日送將宮里去,必將斷送老頭皮。
皇上看了之后問他是誰寫的,他只好老老實實說是一個老婆婆送他的臨別贈言。皇上說:“看在那位老婆婆的份上不與你這吹牛大王計較,否則,非斷送你這老頭皮不可。”從此,吹牛皮就用來形容說大話了。
【文化掌故初中優秀散文】相關文章:
政治與文化優秀散文05-05
家族的文化優秀散文03-16
初中優秀散文03-31
大田興起茶文化優秀散文03-30
初中優秀散文:懵懂的初中04-13
初中優秀散文:秋06-27
初中優秀散文:秋色04-13
初中優秀散文:記憶04-10
家優秀初中散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