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的思念散文欣賞
又一年的端午節,臨近了,味蕾上仿佛蕩漾起,姥姥親手包就的粽香余韻。
姥姥包的粽子呈羊角形,碧綠水靈甚是美觀。這與如今從超市里買來的顯然不同,買來的粽子雖然包裝不錯,但外形與口味總覺得欠缺一份鄉土氣息。鄉村的粽子能把葦葉的清香迅速地遞到唇齒之間,原本潔白的糯米也變得晶瑩透綠,那是蘆葦的綠色沁入米粒之中的緣故。略嘗一口,那種新鮮的葦葉味旋即舒展開來,就連鼻子也充滿香氣,剎那間自已的耳朵仿佛也能聽見故鄉蘆葦蕩里的鳥兒鳴唱。
家鄉有很多蘆葦,田野村頭一片片青綠一簇簇鮮亮。端午節前幾天村民們就會開始摘葦葉,孩子們也會跟著大人一起去,他們用小手將剛摘的葦葉一根根整理好放入竹籃,待回家后用水中洗凈放到鍋里煮,讓那些葦葉變得柔軟堅韌易于操作。村民們摘得葦葉很多以致端午過后原本綠森森的蘆葦蕩立時變得蕭條零落根根光禿。
葦葉采回去后,先修整,清洗,再用大鍋開水滾過,把干枯的稻草浸水泡軟作為捆粽子的扎帶。接下來就是選米泡米了,一般都是用比較大號的盆子接一些清潤的地下水浸泡,那是用機器鉆了好幾十米的地下水,清洌,甘甜,無污染。多少糯米浸多少水,多長時間正好可以起包,印像中都是憑感覺來的,因為從來也沒見老人去稱米、量水,也沒見定點、計時,可每一次都搭配的恰到好處,專門去問過姥姥,也問過老媽,她們都是笑而不答。
還是那句古話講得好,“民以食為天”。在我國,越是讓你記憶深刻的節日,往往都會“締結出”一個帶著濃厚象征意義的吃食,比如懷念屈原的粽子。這種滲透著文化底蘊的食物,隨著一縷縷葦葉的清香,靜靜地,悄悄的,傳承千年。
可見,通過食物能夠傳承的文化,也更適合睹物思人,于是有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詩人王維長年漂泊在外,無法與家人共度節日,看到家家戶戶都在歡喜慶祝,不免掀起對家鄉的思念,因此才傾吐自已對人生的感慨和對故鄉的依戀。其實每個人在少年時期對故鄉的思念倒不怎么深刻,只有隨著年齡的與日俱增,那種思鄉之感才尤為迫切。
說到古代大詩人,大文豪長期漂泊在外,我立即聯想到身為二航人的自己。這些年,我一直走南闖北工作在外,陪伴親人的時間,少之又少,電話反倒成了我傾訴思念之情,不可或缺的事物。每當思念親人的時候,我會去個電話,聊一聊近來的概況,聽聽他們的聲音,以寬慰自己因著思念而成災、而澎湃的內心。
遺憾的是,去年端午剛過,姥姥就永遠的離開了。近一年來,我腦海里,常常浮現姥姥唱著小調包粽子的畫面,只是,再也聽不到她老人家哼唱的小調了。今年清明,我回去祭拜了姥姥,姥姥的墳塋緊挨著姥爺,就坐落在蘆葦蕩邊。我想端午來了,葦葉還是會被摘得,只留下光禿禿的葦柴桿子吧,那片世上最為美麗的蘆葦蕩,根根葦干像碧玉竹笛,也許就是!那笛聲拌和著姥姥唱著小調包著粽子,葦葉碧綠水靈,笛聲委婉悠揚……
【端午的思念散文欣賞】相關文章:
秋色漸濃思念無恙散文欣賞(精選20篇)10-31
殺雞散文欣賞10-14
汪國真散文《生活》欣賞08-18
永遠的故鄉散文欣賞10-02
散文詩歌欣賞10-31
散文欣賞:微風往事07-07
《慕文》散文欣賞07-07
奶茶劉若英散文欣賞07-10
閩南游經典散文欣賞07-10
散文欣賞《西湖的綠》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