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節的唯美散文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要到了,大家是否也會懷念年味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描寫春節的唯美散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描寫春節的唯美散文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辭舊迎新,金雞報曉,日子也在不經意間匆匆走過,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了。小時候,殺年豬,做糖糕,吃年夜飯,到親戚家拜年、做客是過春節的傳統習俗。雖然隨著光陰的流逝,有些傳統習俗有了演變,但是我還會時常想起那份濃濃的年味與溫暖,憶起那份淳淳的美好與情味。
孩提時代,過春節、穿新衣,做客人,那可是頭等大事。每逢年底,母親總要扯上幾尺花布,訂好一層層的鞋底,給我做新衣和新鞋,好讓我在新年里走親戚時穿上。每年過年穿的新衣都是母親自己做的,而我帶著歡悅的心情等在母親做衣服的縫紉機旁看她裁剪、縫衣、訂鈕。印象中,那件蝴蝶盤扣帶有錦緞式樣的中式外衣,我很是喜歡,穿在身上,再扎兩個小辮,樣子還是挺喜人的。
盼望著,盼望著,離年三十的腳步一天天地近了。奶奶開始淘米、浸水、磨粉了,準備明天做年糖糕了,做年糖糕時奶奶經常會叫我幫忙一起做。奶奶用力地揉粉,我則在一旁根據奶奶的吩咐適時加水。大冷天里,奶奶滿頭大汗,將雪白的米粉揉成了一個能站起來的粉團。于是我樂呵呵地拿起糖糕印模,先灑下干粉潤印模的底,然后接過奶奶遞來的大小正合適的粉團放入印模,再用小手將四周壓壓緊,最后翻轉扣在桌角一敲,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壽桃、如意、鯉魚、滿龍等糖糕,安安靜靜地躺在蒸架上。爺爺負責將一個個擺滿糖糕的蒸架放在灶頭上燒,大約我到村子里跟小伙伴們耍一會兒的功夫,回家就能吃到香糯的糖糕。過年祭拜前,爺爺忙著捉大公雞,然后將沸水燙過的公雞的毛拔掉,但是往往會在雞頭、翅膀、尾巴處剩下一點雞毛,用紅綢與筷子,將公雞擺好造型,等待過年祭祀儀式時派上用場。別說這還真是一個技術活,沒有弄過的人打造出來的造型是上不了臺面的。每當這時,我就在一邊給爺爺拿著拿那,過年的歡悅別提有多帶勁了。那種濃濃的祖孫情便在這樣有趣、充滿情味的事情中久久地積淀下來,到現在每年過節看到糖糕、準備過年公雞時,我就想起慈愛的爺爺奶奶。
年二十七左右,村子里開始殺年豬了,嗷嗷的叫聲整個村子都聽到。做了糖糕,殺了年豬,祭拜過年,吃年夜飯,然后就是正月初一到親戚家拜年做客。記憶中,年初一一般都是去外婆、舅舅家拜年的。年初一我是不會睡懶覺的,一大早,穿上母親親手給我做的蝴蝶盤扣的新衣和百葉底布鞋,兩小辮上扎著漂亮的絲帶,提著給外婆、舅舅的禮品出發了。到了外婆家,捧著外婆泡來的凍米甜茶,舀著調羹一口口喝著。外婆憐愛地看著我喝甜茶,那柔柔的目光中分明寫滿了對我的疼愛。喝了甜茶,吃會兒瓜子,聊會兒天,豐盛的午餐上來了,大人們一般邊喝米酒,邊閑話家常,我們小孩早就吃好在外面放放鞭炮,跑跳追逐。等待著,等待著,外婆、舅媽揣著拜年紅包,塞進我的衣兜里。有時,我怕在外面玩會弄丟這個有重要意義的紅包,就先寄存在母親那里。等到大人們吃的、聊的差不多了,相約定下他們年初幾到我家做客后,就告別了外婆、舅舅,順著小道,走回了家。一回到家,我趕緊掏出紅包,看看外婆、舅媽到底給了多少拜年鈿。
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到爺爺的娘家做客人(爺爺是入贅的)。爺爺娘家的后代分了幾家,每次去做客人,都要在那里呆上一天,但是還沒有全部吃好,要輪流著安排今年吃這兩家,明年吃那兩家。最讓我感到難堪的是,每到一家,都要泡上一碗飯糍茶,這樣一共三四家,我吃得肚子都撐了。吃飯糍茶是讓我頭痛,但是拿起拜年紅包來那叫得勁。
不過,也有我最盼望吃的飯糍茶,那是到匠人浜的寄親媽家拜年做客。寄親媽家經濟條件好,為人熱情大方,每次春節做客,我很喜歡去。寄親媽非常客氣,每年到她家拜年,她總會給我父親燒蛋茶,蛋茶里除了有三個囫圇雞蛋外,還會放些飯糍。那時,爸爸總是只吃一個雞蛋,另外的兩個雞蛋給了我們姐妹倆吃。有時寄親媽也會給我們姐妹倆的碗中各放上一個囫圇蛋。喝一口飯糍茶,輕輕一口咬著調羹里的囫圇蛋,軟軟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無比的美味啊!這是我童年時代盼望的一碗最厚實的做客飯糍茶。
在匆匆流逝的歲月里,春節習俗也在不斷地演變,但童年時代盼望過年,滿懷喜悅等待吃年夜飯,挨家拜年做客的情景一直存留在我記憶的深處。
描寫春節的唯美散文2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煙花閃耀的那種瞬間的美;就是家人忙前忙后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就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糖球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就是甭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就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開始…… 這就叫年味。
回到了老家山東,為了豐盛的年夜飯,我也是出盡了全力。吃年夜飯怎么能沒有餃子呢,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我和奶奶先把揉面的案板搬出來,順手提起一袋面粉,一起運進了屋子。奶奶把和好的面拿出來放在案板上,讓我和弟弟,把面平均分成100塊面團,經過短短的十分鐘我們就把面團分好了,我們兩個還要把分好的面一而再再而三的揉,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知不覺1個小時過去了,我們終于揉好了面,把這些面交給了奶奶。無聊的我看著三嬸為這餃子餡精心做著準備,我也忍不住手癢癢,拿起一把菜刀就開始剁白菜,把白菜剁的稀巴爛,后來被三嬸發現了,說我凈添亂。看到三叔在那邊包餃子,我也想去試一試,結果把餃子包的不是那邊封不住口,就是餡包少了。就在我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弟弟跑來跟我說:“彤哥,咱們去放鞭炮吧!”在城市從來沒放過鞭炮的我聽了這個消息特別高興,無精打采的身體瞬間來了勁,我一手拿著小鞭炮,一手拿著點過火的香,點了火就往地上扔,噼啪噼啪得響。小鞭炮玩膩了后,我就拿來了摔鞭,一種往地上扔就能炸開的一種鞭炮,我和弟弟便瞬時展開了“戰爭”。不知不覺天黑了,回到家里一坐下來,香噴噴的餃子立馬就端上了桌,不久等菜全都上齊了,家人都坐下的時候,年夜飯就開始了。看著滿滿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我不禁咽了下口水。拿起筷子就沖這卓菜的首領——水餃襲去。夾起一只水餃,乍眼看上去,活像一個大元寶,細細品嘗,有一股家的味道。一家人吃著年夜飯有說有笑,三叔突然對我說:“小子,這桌飯是要付錢的。”我臨陣不亂,回答說;”錢是問題,問題是沒錢。”全家人頓時笑了,都說我幽默。吃完飯,一家人圍著桌子,嗑著瓜子,看著春晚,一會兒沉醉在那美妙的歌聲里,一會兒對著電視里的小品開懷大笑。三叔、二叔,都從懷里掏出了紅包給我和弟弟,我們兩個笑的樂開了花。就這樣,不知不覺還有1分鐘就到12點了,全家人開始倒數:59..58………..3…2…1新年啦!頓時耳邊爆竹聲四起,我們跑到庭院里望著天空,燦爛的煙花在黑暗的天空中發出了耀眼的光芒,星星也為夜空添加了一絲光彩。
一直以來,緊鎖著我心頭的情結,就是過年。這是一個多少來的情結,一直鎖著,沒有解開,也不想去解開。過年,每個人都會想同一個話題,那就是回家。祖輩人總是說,過年不回家,視為不孝。我不孝,因為我已經十五個年頭沒回家過年了,也許,回家過年,成為一生的結。無論是這樣,我的心里一直覺得很值得,很幸福。
少小離家,懷揣家人的夢想,憧憬著自己的理想,離開了家,來到了這邊塞要地,十八年,一直在這里,一直沒離開,扎根很深,深得讓我無法離開,因為我與這個邊塞早已是融為一體,也許,這就是靈與肉的結合。
當我成為一名軍人,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來到這里。從來沒見過火車,更沒坐過火車,想不到,這一次,上車就是兩天兩夜,那是多么的興奮和驕傲,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可以向家人顯耀自己的地方。也許是坐得太久的火車,需要讓我在這里停留一下,這一停,就是十八年。
早先的農村娃,跳出農門,離開臉朝黃土,背靠天的那片土地,兩條路,讀書和當兵,我是后者。離開家的那一天,鄉親們囑咐我,離開了,不要再回來。我也就記著“不要再回來”這幾個字,想不到成為現實,說不清,這現實是殘酷,還是值得慶幸。
出門在外,一個未曾離開父母的農村娃,最難過的,大概就是過年。
邊塞的營門,就是國門。雖是辛苦,卻是一種榮耀。早些時侯,端著那桿與自己差不多高的步槍,著實有一種牛氣的味道,就像小時電影里看到的,要是能抓到壞人,叫上一聲“不準動”,那壞人乖乖地舉起手來,那是更神氣了。第一年在外面過年,想家,委屈,那是自然的事。只是,在那國門的營區過年,是家里無法體會到的味道,那味道是濃濃的,厚厚的,深深的,那是一種情懷,一種無法忘懷的情懷。
【描寫春節的唯美散文】相關文章:
描寫春節的經典散文01-30
描寫春節的散文01-30
描寫賞月的唯美散文04-12
描寫青春的唯美散文04-18
描寫鄉間的唯美散文04-19
描寫春雨的唯美散文02-03
描寫傍晚的唯美散文02-03
描寫陪伴的唯美散文02-03
描寫思念的唯美散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