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道散文
千古流傳的茶葉品種,更是五花八門。五湖四海的中國人都品味著茶,茶蘊含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奧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茶道散文,歡迎來參考!
大千世界各有品性,因此,生活就豐富多彩起來。對于外面精彩世界有點熟視無睹的,只知品茗和讀書者恐怕不多,而我集茶癡書癡于一身,也可謂集之小成。
小城人的喝茶品性不一,屬于此道中人,或三五人一群到茶莊一坐,拿出各自珍養(yǎng)價值不菲的紫沙壺,不言語只管品味茶性,繼續(xù)養(yǎng)壺。偶爾一高興就泡出了靈感,茶自然色香味齊全。但這種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往往取決于泡茶人的心境。時下,專賣茶葉茶具的小店,擺一張根桌,桌上設一副茶道,再放幾張精致的椅子,專等這批茶客。一般的茶友,大抵都上西洋式的咖啡店,泡一壺陳茶,打發(fā)無聊的時光。
飲茶,講究的是情趣,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huán)境和時機。錢塘茶人據(jù)說是品牌連鎖加盟店,是國內(nèi)具有品牌規(guī)模的中國式茶樓代表作。小城的錢塘茶人店的規(guī)模不大,但格調(diào)不低。我聞訊而去,飲出了茶的滋味,久久難忘。
走入錢塘茶人,映入眼簾是一樓的茶葉、茶具展覽區(qū),一入此境就涌上要嘗嘗茶味的沖動。而過道上端請的三世佛笑迎茶友,使人不由得體味禪之三境,然后忘卻了塵世的繁瑣。養(yǎng)民也惠的匾額引我走到一個卡座,靜心而坐。人說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也許會在此地品味?ㄗ淮笾豢伤奈迦讼嗑,但房內(nèi)的擺設別致,懸掛的燈外圍有三層,最外的象鳥籠,中間似燈籠,內(nèi)層是半球的和光燈,唉……萬變不離三,一生二、二生三,謂之道。此燈有一種古典雅致之美,細問服務生,答是鳥籠燈。茶桌、茶椅也非平常,巧匠用山藤在木桌外包裹了一層,打蠟后透出原色的光澤,名之藤木桌、藤木椅。泛著暖紅色的燈照著桌、椅,營造了茶藝的氛圍。
服務生熱情地推薦了一道花香元寶,我欣然同意。心想,茶房外的三世佛、觀音、皮影畫、蓮花缸、八卦爐、八仙過海的排窗以及名人的字畫,有一些雅趣;房內(nèi)的江西小窗、鳥籠燈、藤椅桌也有情調(diào);背景音樂回響著古箏撫出的高山流水,不知茶具、茶葉如何?正想著,服務生挑起暗紅色的絨簾進來,端上了九品香蓮壺和幾只透明的雙層情趣杯。點上紅蠟燭,在壺中注入開水,片刻,花香元寶悄然開放。嚴冬夜見其在沸水中漾開一瓣瓣茶葉,中間的白菊有如春色托護,然后懶洋洋地展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表露出賓主的和諧歡愉,這時不覺有點遺憾,沒有邀上幾位茶友,卻獨自在此享用。茶熟香溢,那淡淡的清香隨著瓣瓣茶葉張開而飄出,不由得使我心醉!植坏,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訪華期間,專愛此物。
奉茶、聞香、品茗,一口得香、二口得味、三口回味,茶水從舌尖緩緩地流到舌面到了舌根,細細體味,不覺得傻住了;品茗的天時、地利,我不是有緣巧遇到了,還有一條件人和,而我此時如此專注茶道,也算人和了吧。
茶道散文2
看吧!眼前呈現(xiàn)的這個杯子是否讓你眼前一亮,潔白的杯身呈圓柱形,高約9.5厘米,瓶口直徑為8厘米。杯身的側(cè)面有一個仿佛一彎新月的杯把。
杯身上描繪了這樣一種景象:深秋后的林子里一片蕭條凄涼,樹上葉子落光了,赤裸裸,光禿禿的樹枝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秋天的蒼涼。一個少女緊閉雙眼,雙手緊握站在林間。格外顯眼的綠發(fā)沒有遮住她滿臉的愁云。她在默默祈禱,暗暗企盼,她企盼著陽春三月取代悲寂蕭條。她企盼把溫暖帶給人們,把生機灑遍人間,她正象征著一種對光明溫暖與生命的渴望與向往,也正是人們所追求的崇高的精神。身邊的'小貓也閉著雙眼,似乎與少年共分擔這份孤寂。旁邊的長椅子落著幾片枯葉。與之成鮮明對比的是邊上花瓶里嬌艷可人的花朵,它們是一片死寂中為秋天氣息奄奄力挽狂瀾。
沸騰的開水奔涌進茶杯里,千枯的茶葉好像久旱逢甘露,立刻熔光煥發(fā),活力四射地涌起,使人也為之振奮。雙手觸到杯壁,伴著茶杯底部音樂的響起,然后一股暖流涌上心頭,我端起來茶杯,用鼻子仔細去聞,一股淡淡的酸撲鼻而來,酸中夾雜著幾絲甜味,一種沁人心脾的甘甜。揭開瓶蓋,水氣裊裊,輕輕地喝了一口,口中頓生酸意,酸中略呈苦,仔細品味,清新的甜氣縈繞口中,久久不愿散去,耐人尋味,令人回味無窮。
仔細品味著口中酸甜苦味具佳的茶,我恍然大悟:平心而論,人生中難勉遇到辛酸與挫折,但受到這一點打擊與坎坷又算得了什么。只有真能把辛酸與困苦忍耐著咽到肚中,才能體味到人生真正樂趣與甜頭之所在。一口茶進肚,苦盡甘來,意猶未盡呀!樹,也不再是那美麗的畫圈。而是生活,的確,生活就是一杯茶水;清香里有一絲苦味。既然人的一生是漫長的,那就一定有挫折,只有克服它們,才能生活在甜美中,感受到透人的清香……
茶道散文3
說起茶,說起茶文化,有人便說,不就是日本茶道嗎?問什么是日本茶道,當然知道了,不就是:身穿和服,跪在地上,喝幾口,磕幾個頭,目不斜視,口不亂言,賓主肅穆,此為茶道也。其實,“和、清、靜、寂”的日本茶道乃世界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其儀式性強,特別容易被展示,便家喻戶曉了。
中國人喝茶,是把物質(zhì)喝出精神,把生命品入自然。與日本人的以茶道是來修煉人是完全不同。日本人喝茶,自八百年前榮西大師兩次西渡中國帶回宋代茶文化始,翻開了歷史新篇章。日本茶道,自18世紀實行家元制度,至今數(shù)十個流派,各有自己家元,這大概和中國武術(shù)界亦各有其山門的道理一樣。茶道的過程,自然嚴謹,它帶有把茶人的茶道觀與茶會表演的情趣統(tǒng)一起來的性質(zhì)。飲茶時吃的小點心,稱為“懷石”。
據(jù)《南方錄》載,取修行中和尚為忍耐饑餓而在懷中溫石之意,即“粗茶淡飯“的象征。日本茶道的重要特征,是建筑、園藝、美術(shù)、工藝、宗教、思想、文學、烹調(diào)、技能等文化諸種類的融為一體吧。步入這個脫離現(xiàn)實的、虛構(gòu)的世界,懷著一生一世只有一次機會的“一期一會”情懷,在露地(庭院)這個人造烏插邦,世外桃源鄉(xiāng),洗凈雙手,以期與神圣會合。
然后,進入一個高六十厘米的四方小門,一個隱秘場所的入口,然后一個非現(xiàn)實的空間,在這里進行尚美、品味、聚會的活動。它既有游戲的特征,又要求有脫俗的非現(xiàn)實性。因此,它應該說是一種知性,精神性極高的審美活動。古來日本茶道中人,多有雄赳赳的武士,他們從四分五裂中走到一起,即使來到和平之飲的茶前,依然平息不了心中的怒氣。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此刻不得不用環(huán)境來制約了。
所以日本人的品茶之處,專門有個露院,那是清潔身心的所在,然后,一扇小到剛夠一個人跪入的門等著你――茶道的門之所以那么小,實在因為是腰中的劍過于逼人,人進得,劍進不得。
從前的日本人習茶道,對房子也有特殊要求,小得讓你不得不“促膝談心”。日本茶道中人認為,只有這樣,鼻頭碰鼻頭面對面人才可能心心相印和推心置腹。然后看來日本人是要拿茶來修煉人的了――那把劍果然放在門外了嗎?中國人不要過這一關的。中國茶人的內(nèi)在的和平精神,和達到這種和平精神的平和的外在形式,其呈現(xiàn)于世的,往往是一種閑適的`生命狀態(tài)。
即使是作為那種閑適生活的主要文化載體――傳統(tǒng)的士大夫文人,已經(jīng)流水落花春去也,但這種閑適依然有著頑強的遺傳基因。它仿佛已經(jīng)消失,仿佛已經(jīng)成為了失落的人文精神中的一項內(nèi)容了。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一聯(lián)極妙,其實下聯(lián)也不遜色“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狈路鹨姷皆谇缋实奶旃庀拢诖懊鲙變糁袑憥仔胁輹闹杏袔追珠e適,又有幾分落寞,便取天目碗、徑山茶,戲而分之,詩而吟之。此等閑情雅興,的確,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人一向就有露天飲茶的傳統(tǒng),那個曾經(jīng)寫了如何把七碗茶喝下去的玉川子,常常被后世的畫家拿來當模特,超然地坐在院中的芭蕉樹下,靜候著茶童煎茶。這一個畫面如今已見不到了,倒是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茶藝館象雨后的春筍一樣的冒出來。
茶藝館里,首先得有一種閑適的藝術(shù),因為今非昔比,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又很無奈。但中國人卻離不開閑適,外面找不到,我們就到里面來找,自然中消失了,我們就自己來營造。營造閑適,還是有些造作的,但總比沒有要好。人不妨有點閑適,大男人因此而添幾分平靜,小女子則因此而加一份大氣,生活也因此籠罩片刻溫情。
茶道散文4
我從小就喜歡喝茶,喜歡那從葉片里沁出的清甜的香味,它能讓你的心從躁動中漸漸安靜下來。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那茶里蘊藏的深刻含義。
我是跟著爸爸愛上茶的,家里的茶葉多得不得了:鐵觀音、普洱、正山小種、白茶、綠茶,大大小小的茶葉擺上了一柜子,每種茶的泡法也各有不同。
正山小種是最為“挑剔”的一種茶,泡正山小種的水溫必須掌控好,要把水燒開,再晾到70℃-80℃的.水溫,摸上去感覺溫熱才行。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揮發(fā)茶葉本身的清香。
喝茶的也有許多講究,不能喝得太快,要慢慢一點一點的喝,這樣才能感受到茶觸動你的味蕾,再平滑而又舒緩地流進你的肚子里的美妙感覺。爸爸說,茶的精髓就在于喝,在喝時能造就人做事有條不紊的性格,達到平心靜氣的效果。這何嘗不是茶的神奇之處?
泡茶時那優(yōu)雅,不緊不慢的一招一式。更是讓我著迷。然后先把茶葉倒進第一個小茶壺里,第一個茶壺是家里最好的,爸爸說這樣才能讓茶充滿靈氣,茶葉片一片一片如落花般飄落,煞是好看。接下來就是把茶壺里的茶里的茶倒到另外一個茶壺里,茶水如清甜的瀑布一般飛瀉下來,頓時茶香四溢,滿室生香。如果拿透明壺泡的話,更有一番情趣。滾燙的熱水下來,茶葉就像是被風刮起的落葉一般,上下飛舞,如同一只只彩蝶,也如一條條上串下跳的魚兒,好不漂亮!
“茶葉片一片一片如落花般飄落,煞是好看”,“茶葉就像是被風刮起的落葉一般,上下飛舞,如同一只只彩蝶,也如一條條上串下跳的魚兒”等這些語句生動形象,從而寫出了泡茶的優(yōu)雅!
我在茶香中成長,茶那深刻的含義,我也漸漸領悟。如今我越發(fā)越平靜的心態(tài),好似一片寧靜的湖水,湖水里洋溢的是茶的清香……
茶道散文5
學習茶藝不僅僅是泡好一壺茶,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心,手,眼,口,都能享受到茶藝的愉悅。說到茶,我們眼前應該會出現(xiàn)一位儒儒大方,溫文爾雅的君子。不光是喝茶會給人們?nèi)逖诺母杏X,其實,倒茶的藝術(shù)才是真正的儒雅。
我們先介紹一下倒功夫茶所需要的物品:紫砂壺,隨手泡,茶漏,公道杯各一個,聞香杯與品茶杯各兩個,外加一個六件套(鑷子,茶匙,茶舀,茶斗,茶針,茶杯。)
第一步為洗茶。將茶斗放在紫砂壺口,用茶匙將茶葉倒入壺中,并將熱水倒入,蓋上壺蓋后,逆時針轉(zhuǎn)動砂壺將水倒在公道杯中,茶葉就算洗好了。
接下來要泡茶了,將熱水倒入紫砂壺然后蓋上壺蓋,并將公道杯中的水倒在紫砂壺上,以清洗它的外表。這樣,一壺茶就泡好了。
在聞香杯中倒七分茶,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只有我們留出三分,才能給人與人之間留一些自由的空間,而那未滿的三分則象征著親情,友情,愛情。
茶水在從紫砂壺中倒出來的一瞬間,茶那涼涼的,澀澀的味道便立即從鼻中進入到達每一個細胞。
在飲之前,我們一定要聞一聞乘過茶水的聞香杯喲!當溫熱的杯子從鼻前掠過時,濕潤青澀的茶香,使每根神經(jīng)都松懈了下來,用自己較涼的手搓一搓杯子。再將其從鼻前浮過,涼涼的茶香將我?guī)肓瞬鑸@,閉上眼睛,看到了一片一片青綠的漫山遍野的茶林,深深的吸了吸鼻子,希望在這里多聞些新鮮的氣體,將那顆已經(jīng)被汽車尾氣弄得不成樣的肺重新注滿活力。
第一杯茶
心中充滿了激動與喜悅,期待著這杯茶的清香,淳樸。那顆心撲通撲通的跳個不停,仿佛有只小兔子在胸膛中跳個不停。
遲遲地才張開嘴,可只一瞬間,心情就猶如從云端跌入了谷底?酀牟杷贿M入了口中,整顆心就都被苦澀沾滿了,沒有了預想中的成功與喜悅,取而代之的是那濕潤眼眶中的點點淚水。
可是,老師卻說,每個第一杯都會很苦澀,我們不能氣餒,要再多泡幾次才能有更好的味道。這些話,使我鼓起了勇氣,接著泡了第二杯茶。
第二杯茶
將紫砂壺蓋打開,將熱水緩緩到入壺中,翻轉(zhuǎn)后,倒入品茶杯中,這次,從杯中散發(fā)出的并不是第一次那么濃烈的青澀味,而是更為清香、淳樸的茶香。
因為有了第一次的失敗,我開始對自己產(chǎn)生了懷疑。我仍然是遲遲的不敢喝那杯茶,心情卻與第一次完全不同了。最終我還是鼓起勇氣喝下了拿杯茶。當那茶水碰到我的舌尖時,一種濃濃的幸福感包裹住了我的心,醇香的茶水牽動著我的每一根神經(jīng)。我感到自己仿佛躺在爺爺?shù)膽驯е。爺爺給我講的故事,口中散出淡淡的茶香。茶水入口,舌頭輕輕地翻滾,讓茶香在唇齒間之任意飄蕩,充斥在我的口中,一杯終了,留戀不舍。
第三杯茶
茶葉經(jīng)過了前兩次滾燙的熱水的洗禮,已經(jīng)變得平淡無味。茶水不像第一次的苦澀,亦不像第二次的醇香,可是這平淡的.茶水卻是我真正想要的平靜。
坐下來,靜靜地回味品茶的過程,驚奇的發(fā)現(xiàn),這不正是一個濃縮的人生么。剛開始泡茶時的激動,就如我們出生、年少時,對這個世界的期待與幻想,喝道第一杯苦澀的茶,就如同我們在滿懷期待時遇到了巨大的使我們氣餒的挫折。在老師,親人,朋友等的幫助下找回自信,重新起航。終于,在人生的“第二杯茶”中,得到了幸福與滿足。美好的時光,總?cè)绨遵x過隙一般飛逝,到了第三杯茶,我們猶如那些茶葉,在困難中成熟,這時,也許有一天會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要的只是那一小片心靈中的凈土。
這才是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
茶道散文6
今天我要講的可不是飲茶的禮儀,那也許你要問了,別急,泡上一杯茶,接著慢悠地往下讀。
品味各種飲料的特點,自有咖啡的濃郁,酒的甘醇,可樂的勁爽,果汁的酸甜……而茶則以一種清新而又甘芳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要說茶是飲料,那真算是對它的褻瀆了。它,高尚圣潔到了一種絕妙的境界。將一小撮新鮮茶葉予熱水泡上,茶葉如青螺入水,旋轉(zhuǎn)著飛速下沉。這時茶葉茸毛輕舒,嫩綠透亮,看上去就使人無限暇意。清淡的香味皆溢滿了那新鮮的空氣當中,深呼吸一下,沁人心脾的茶香充入心扉。輕輕呷一口,甘香四溢,品味不盡。茶水入肚,口中卻感到甘甜未盡,芳香醇美,讓人回味無窮……它,是清靜和安寧的象征。
其實人生不一定要轟轟烈烈的才算成功,像茶一樣以溫和的態(tài)度與瑣世消磨,甘之如飴,也是一種智慧。
如茶的人們,做事之前就使人感到便氣質(zhì)過人,身上散發(fā)著一種冷靜的'大智,非驚乍,非沖動,有一種清寧的感覺。這正如茶剛?cè)氡臅r候。
他們做事時,低調(diào),不張揚。但智慧不會被掩蓋,它必定會在安詳?shù)臍夥罩胁恢挥X地流露出來,這才是真正大智的魅力。這正如品味茶的時間。
他們做好事之后,對方會深受啟發(fā),對于他們的一言一語會不斷回咂,使他們深深牢記這些智慧的結(jié)晶,受益匪淺。這正如回味茶的時光。
茶,擁有著一種耐人尋味的大智,值得我們來細細品咂,不斷回味。抿抿嘴里的茶,不知是否也有了甘甜回味?
茶道散文7
茶道是中國人民的一門傳統(tǒng)藝術(shù),茶道的歷史上可至夏朝,下可至21世紀,茶道作文。今天,我大發(fā)“茶興”,把去年春節(jié)的那套茶具搬了出來,準備大干“一場”。
今天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茶道藝術(shù)》;氐郊,我便把去年春節(jié)的那套茶具搬出來,來泡“鐵觀音”。
首先我把茶具整個洗了一遍,洗后我把一小袋“鐵觀音”倒入“茶葉盤”(盛茶葉的小盤子),用茶夾夾一點茶葉放入茶壺,加入熱開水。泡茶的第一步就已經(jīng)完成了,不過加開水的時候一定要爸爸媽媽幫忙哦!
泡好茶,下一步就是沏茶了,小學四年級作文《茶道作文》。我拿茶壺一邊沏茶,一邊喊著:“嘿!韓信點兵,背水一戰(zhàn)!嘿!關公巡城,過五關斬六將!……”我沏來沏去,無意中看了一下書,呀!我沏錯了。原來沏茶先要沏到長長的茶筒里,再倒入茶杯中啊!
又一壺茶泡好,我想這一次一定要泡好!
我把茶沏入茶筒中,再快速的'把茶倒入茶杯中,這樣“鐵觀音”就沏好了。我聞了一下,。≌嫦惆。∥亿s緊喝了一口,哇!真好喝!。突然,我發(fā)現(xiàn)茶杯上,茶壺上都顯出了龍鳳的圖畫。哇!茶具中也玄機。
茶是一門藝術(shù),茶更是一門凈化心靈的藝術(shù)啊!
茶道散文8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魯迅說這話的時候面帶笑容吧,我們暫時可以不叫“先生”,取而代之“迅哥兒”。
人遇上茶,或者茶來到生活,心情和氛圍總為之一變:親切,隨和,溫軟,綿長。
高沖低泡,旋仰之間,杯中天物起伏翻轉(zhuǎn),陣陣清淡荷香彌漫開來,奔波一天的人們開始回到夜里某個溫軟的角落,一片片茶葉這時慢慢落到杯底。塵埃落定,面前一杯普洱。
葉兒毛茸茸的邊緣,有一些平緩的銀光。綠色的茶水透著微黃,像夜里一些清亮起來的眼睛。一杯潤吻喉,有些油而滑的感覺停在舌尖;蛘呤且槐惸昶斩,紅濃明亮,醇厚而綖,淡淡的回甘,是舌頭從另一味覺空間醒來,還是茶激活了我們的吻喉?
輕啜細品之間,目光被已被普洱茶輕晃著浸泡著。忙與盲中,我們與普洱茶重建起時間。時間就著樣輕而易舉的生還在這一杯水里,茶葉迅速返老還童,從潤喉吻到兩腋習習生風,開放所有的`感覺觸覺,開始從舌尖到心里的多維之旅。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積重難返的時間,在一杯普洱茶里舉重若輕。在主場的人品味客場的水之時,在主場的水浸泡客場的人之中,時間被時間扣留,時間被時間融化,時間被時間延長。普洱茶越陳越香,越久越有味道,每一片茶葉,都蘊含著過去:清晨,薄曦,霞光,露水,新氣,土香……一一打包回來,放心交給時間保管。
時間的重量有時候就是這杯水的重量,喝下去,我們就輕松了。冥想之中,明鏡止水,證悟自性清靜,我們聽見凈慧法師在講解他的生活禪。
茶道散文9
雖然對于以80后為主要成員的《養(yǎng)生雜志》編輯部來說,茶并不陌生,文編小萌的水杯里也經(jīng)常飄出茶的陣陣清香。但是對于系統(tǒng)的茶文化,編輯部眾人的確未曾有過深入的研究。因此當4月22日下午,編輯部眾人和十多名《養(yǎng)生雜志》愛茶的讀者一起前往本次活動的目的地,荷塘月色聽雨荷時,眾人心中都多了幾許期待。
下午兩點半,伴隨著撒進窗戶內(nèi)的大片陽光,本次以茶道為主題的養(yǎng)生活動正式開始;顒記]有想象中的嚴謹與嚴肅,大家反而更像一群多年未見地好友,品茶、聊天,氣氛出奇的讓人感覺到舒適。周濤老師告訴我們,一看大家拿杯的姿勢,就能發(fā)現(xiàn)大家還是局外人。這下可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紛紛請教起周老師我們拿杯的姿勢到底哪里不對。“對于行業(yè)內(nèi)的人來說,每一行都有他自己的門道,經(jīng)常品茶的行家的姿勢是中指抵住茶杯底部,拇指和食指握在兩邊。通過看一個人拿杯,就能判斷出他到底是不是茶界中人。“你們看,阿楠拿杯的手勢,是不是和東方不敗有一拼?美編小杞聽完周老師的解釋后賊笑著對大家說到,大家仔細一瞧阿楠的翹起來的蘭花指,不禁也會心一笑。
文編程MM也趁此機會將許多人泡茶時為何會對水質(zhì)有完美追求的疑問問了出來,沒想到周老師卻說,他泡茶一直不強調(diào)水,而是強調(diào)茶。因為一個好茶是能壓住水頭的,茶好是需要通過自己本身體現(xiàn)出來,不是依靠外來的力量。
當大家聊到如今市面上被炒得熱火朝天的普洱茶時,通過周老師的講解才明白,普洱茶原來是綠茶而非紅茶。因為從它的工藝制作來說,它是在采摘后先曬青,然后壓餅時用蒸汽蒸。所以普洱茶實際上的概念是蒸青綠茶再加一個工藝——井壓,也即是井壓蒸青。而普洱茶會有熟茶,則是因為普洱茶雖然是綠茶,但是云南的空氣干燥、通風。普洱茶放上十多二十年后,經(jīng)過發(fā)酵慢慢就變成了紅茶。在70年代的時候,我們的國內(nèi)專家,通過借鑒紅茶的工藝,就做出了普洱熟茶。“話說我也就20來歲,這樣說來,普洱熟茶豈不是快要趕上我的年齡了?這樣說來,我也熟了。聽完周老師上述的一席話,文編小清皺著眉頭向大家表示,她今后一定要對普洱熟茶敬而遠之,讓眾小編偷笑不停。
當周老師拿出了市面上售價3萬和5萬的頂級茶葉金駿眉時,本場活動達到了高潮,在場眾人都激動的紛紛上前觀看所謂的頂級茶葉究竟長成啥樣。與此同時,只見一片閃光燈亮起,在場的.微博控們紛紛通過上傳照片發(fā)微博表達著他們此時激動的內(nèi)心。在小心翼翼的品嘗了一口后,一種花香與果香混合的味道頓時占據(jù)了整個口腔。正當大家都在細細回味茶葉美妙的口感時,只聽文編小萌小聲說道,“奇怪了,我怎么感覺頭有點昏呢?大家一看,頓時明白,原來是因為這次活動所品的茶有些多,小萌這是醉茶了,當下立即建議她趕快吃了些茶點,這才緩了過來。為此小萌只有通過繼續(xù)狂吃茶點表達著心中的郁悶之情。
既然已經(jīng)泡了如此的高品質(zhì)好茶,那么下面大家自然聊起了時下究竟哪種茶葉最珍貴的話題。周濤老師很肯定的告訴我們,其實還是大紅袍最珍貴。為此,他特意向我們講了一個典故。他說在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時,用空軍一號帶了很多的禮品給中國,清單很長,但是尼克松走的時候,主席只送給了他半斤大紅袍。尼克松當時心里很不舒服,覺得中國既然是產(chǎn)茶大國,怎么也應該送一箱。但是當周恩來前去解釋,說他拿了主席的半壁江山,然后跟他詳細解釋了大紅袍產(chǎn)量的稀少,尼克松這才知道了它的可貴。當然,這樣的典故也同樣讓我們感同身受。
茶道散文10
咱們下面以塌塌米這一對日本人來說極端平常的生計用具為頭緒,來調(diào)查茶館的意匠。
茶館中的塌塌米終究是什么?扮演著什么樣的人物?概而言之,塌塌米正本那是“接界”,即內(nèi)與外兩大國際的分界之物。所以日本人進屋要脫鞋,其實也是一個跨過內(nèi)與外,此與彼的接界限的一個舉措。比如說,送佛祖出門,定要穿上草鞋,這一風俗所需求的實際上也就是從此世跨入彼世的一個預備舉措。
那么在茶道國際里,塌塌米終究扮演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呢?實際上如果說茶道的一切方式都是決議于塌塌米的話,也并非言過。
茶館中的塌塌米是有稱號的,比如說貴賓塌塌米、客用塌塌米、暖爐塌塌米、砌茶塌塌米等。茶館這一空間的人的方位,用具的方位都是由塌塌米的命名來決議的。道具的方位裝備要由塌塌米的位號來決議,這關于不搞茶道的人來說,知道的恐怕為數(shù)不多吧。
別的,塌塌米邊兒上有邊際圖畫,其色彩、圖畫都是嚴厲根據(jù)身份、家門等來描繪的。在茶館中進行的茶道,一般塌塌米的邊際圖畫喜用淡色,邇來亦可見到?jīng)]有邊際圖畫的茶館的塌塌米呈現(xiàn)?偟膩碚f恬淡的喝茶國際中無論什么都是崇尚素泊清淡。
塌塌米的尺度也會影響到茶道的諸多方面。同在日本東部地區(qū)的.塌塌米巨細是88cm×176cm叫“田舍間”(鄉(xiāng)間尺碼),而西部地區(qū)的塌塌米巨細則是95.5cm×191cm,稱“京間”(京城尺碼),不過均是1:2的長寬份額?梢哉f在歷史上,塌塌米的尺度巨細決議了茶道用具的尺度巨細。開始的茶具是來自中國的大尺度的所謂“唐物”(唐代物品),爾后即迎合著塌塌米的巨細而逐步演化成為細巧一些的茶具。這個其時古語稱“頃”(即巨細適中之意)。“頃合”(匹配恰當?shù)木藜、程度或機遇之意)以及“手頃”(隨手的尺度巨細或?qū)Ρ救藖碚f不勉強的程度之意)等詞。便是由此源生而來的。塌塌米的巨細和茶杯的巨細之間也存在著關聯(lián)性,這就是日本茶道的意匠,日本人連這樣纖細的當?shù)匾布{入了茶道的意匠描繪中去了。
茶道散文11
筆在手上,讓人想用文字記錄愛情。茶在手上,品上一口,唇齒留香。茶道之髓,在于回味。已故女作家三毛曾說過:喝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若微風。也有人說,愛情的保質(zhì)期只有三個月,激情沒了,感情也就淡了。
剛開始的愛情就像茶的第一道,幽香撲鼻,喝上一杯,香有余甘;慢慢地,了解多了,默契就成了巧合,當初的激情慢慢恢復平靜,就像泡了三、四道的茶,當初金黃亮澤的湯色慢慢變成黃綠色,也漸漸失去了原有的香味與純度。
曾看過所謂的“愛情茶道”,現(xiàn)摘錄其中一小片段:
[紅茶]適合與情人共飲。它濃郁、迷幻,還可以加糖、加奶,口味充滿誘惑。但茶過三巡,便索然無味,和當初的芳香大相徑庭了。
[綠茶]適合與妻子共飲。它清清淡淡,看似平淡無奇,卻又讓你牽掛不已,有著相濡以沫的清淡與生命的感動,是相伴一生的好茶。
[花茶]適合與知音共飲。茉莉花潔白香柔,花茶香韻撩人,它的味道忽近忽遠,象征著精神世界里的純凈。
[奶茶]適合與初戀者共飲。戀戀奶茶,一聽名字就有初戀的味道,奶茶有原味奶茶,咖啡奶茶,珍珠奶茶等等,花樣迭出,一如初戀的.各種情愫。
……原來,茶也是一門學問。選茶,要選對味兒,選戀人,要選對秉性。茶要入口,感覺只有自己體味。戀人要相伴走過風雨,合不合拍只有自己知道。魯迅先生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而我要說:“在適當?shù)臅r間遇到合適的人,是一種幸福!
看初沏的茶,葉片在水中浮浮沉沉,只要,一點點時間。那些動蕩的葉片沉浸在滾燙的水里,漸漸地就舒展了一些干枯,歸了平靜,歸了坦然。
那么就開始喝茶吧。茶的清醇幽香會讓你安靜細膩,斂藏起張揚的傲氣,讓你變得柔和溫婉,最后的回甜與甘香才是它的精髓。
愛情是一盞茶,你沏,我飲,等待的是一盞溫熱,在清晨,在午后,或是夕陽西下,夜幕重垂,只要屋里有老歌,有細碎的風兒送來茉莉的微香,有綠蘿的葉子在暗自挺拔,有安靜的檀香的木制桌椅,有你喜歡的字畫,有我坐慣了的靠椅,再或者什么都沒有,只是你和我,一盞溫熱的茶遞過去,就遞了一生給我。我或者握,或者捧,一盞在手,波瀾不驚。一只杯,一壺水,一小撮散碎的茶葉。如此這般,年復一年。
而愛情,就在滿屋子的茶香里,微笑晗首。
茶道散文12
茶道貴乎簡約之美。簡者,簡易也;約者,儉約也。茶道的儉約化與簡易化,這兩者則是密切相關連著的:儉約必簡易,簡易必儉約。而儉約化與簡易化作為一種審美風格體現(xiàn)于啜茗生活中,便形成了茶道的簡約之美。此種簡約之美,恰恰正是中國茶道的優(yōu)良審美傳統(tǒng)的一大特色。
若問,這種簡約之美,它是在什么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呢?這就是說到我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社會上就迭迭發(fā)生了兩種風尚之間彼此殊異和彼此消長之狀況。這就是尚酒的奢糜之風與尚茶的儉約之風,兩者由于各各在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出了迥乎其異的物質(zhì)效應與精神效應,因而也就不能不迫使人們對之作出了不同的評價與抉擇。
且看其時南北朝廷頻頻頒布的禁酒令罷
隆安五年(401年),以歲饑,禁酒。(引自《晉書安帝本紀》)
元嘉十二年(435年)六月,丹陽、淮南、吳興、義興大水,斷酒。(其后待到元嘉二十年、二十一年,則又在局部地方頒禁酒令。)(引自《宋書文帝本紀》)
河清四年(656年)二月壬申,以年谷不登,禁沽酒。(引自《北齊書武成帝本紀》)
太安四年(458年)始設酒禁。是時年谷屢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訟,或議主政。帝惡其若此,故一切禁之。(引自《魏書刑罰志》)
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頒的禁酒令中,更有極其嚴酷的刑罰,謂:“釀、沽、飲,皆斬之!保ㄒ浴段簳塘P志》)
你瞧,不論釀酒,賣酒,還是飲酒,竟一概都犯了殺頭之罪,其嚴酷程度若此。于是作為對于尚酒之風的一種社會抵制,包括物質(zhì)抵制和精神抵制,文明而儉約的尚茶之風便就此悄然興起。而與之同時,茶樹的種植,則亦由長江流域的上游而擴展延伸到了中游并下游一帶,茶園處處,蔥蘢生色。特別是在江南的那些產(chǎn)茶區(qū)域境內(nèi),大大小小茶園更是舉目可見,包括有官家茶園,私家茶園,道觀茶園,寺院茶園,彌谷披岡,景象不凡。其時尚茶之風,不僅使市井民眾深受渲染,而且多少朝廷官吏,以及文人、隱士之輩,也被席卷其中,競相飲茶。當初文人、隱士圈內(nèi),本來是盛行著一種酒佐清談的世風的,只因在亂世的恐怖政治氛圍籠罩之下,他們不得不整日價嗜酒以消遙遁世,醉飲以澆愁釋悶,或則借酒以抒悲懷,或則借酒以寄太息。而后來當禁酒令頻頻頒布之后,他們這才開始轉(zhuǎn)而結(jié)緣于茶,從而便也養(yǎng)成了茶佐清談的`世風,這就更其表現(xiàn)出了道家的審美情懷和人生態(tài)度。久而久之,那些地方吏,直到帝王將相之輩,亦始效法之。諸如晉惠帝,齊武帝,杜預,謝安,桓溫,劉琨,陸納,王肅,江統(tǒng),傅咸,孫楚,郭璞,常璩,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在朝廷大臣之中,更有罷辦酒宴,興辦茶宴的清廉佳話,盛傳于世。隨之朝野上下的尚茶之風,尤其是倡辦儉約而簡易的小型茶果宴之風,則亦興于一時矣。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這種不施鋪張,不設盛饌,佐以瓜果,伴以清淡的小型茶果宴,就蘊含有中國茶道的簡約之美這個審美特色,并且人微言輕中國茶道的一種優(yōu)良審美傳統(tǒng)而被沿襲下來,直迄今--我不知當今茶話會之類,是否即乃屬于昔日小型茶果宴會遺風耶?
當然,毋庸諱言,中國茶道的審美取向亦有其復雜而曲折的歷史。即如我國歷史上的宮廷茶道和貴族茶道,尤其唐代以降的宮廷茶道和貴族茶道,就恰恰是跟中國茶道的簡約之美背道而馳的。只因它們追求的則是森嚴的禮儀,既有百般繁褥的程式,又有百般豪奢的排場,并還奉行那套不堪斯文、蹂躪文明的跪拜之禮。這些個弊端則全然有悖于中國茶道崇尚簡約之美的這個優(yōu)良審美傳統(tǒng)。無怪乎歷代宮廷茶道和貴族茶道,盡管堂皇之至,威風之至,凜凜然而不可一世于一時,然而卻畢竟是沒有什么生命力的,終于隨著封建王朝及其封建社會制度被徹底消滅,它們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現(xiàn)代文明淘汰殃盡矣。
而相比之下,中國城鄉(xiāng)遍布的那種飲之隨意,行之簡易且儉約的庶民茶道,尤其是明代以來普遍推行的撮泡茶這種即沖即飲的茶道俗風,恰恰就更體現(xiàn)出了富有自然之美并簡約之美的這個審美傳統(tǒng)特色。這是中國茶道文化富有頑強生命力并競爭力的一個突出因素。
茶道散文13
茶道,在多數(shù)人眼中,只是由宗教儀式演化而來的一種特殊的飲茶方式,但當人們探索其歷史時,便會發(fā)現(xiàn)茶道中蘊涵著日本傳統(tǒng)審美觀,尤其是其中不同于人們觀念中的日本審美范式,反映了與日本“物哀”美學不同的審美思維。
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點茶、如何調(diào)制、如何飲茶、如何挑選組合茶具、如何擺放花與掛軸等形式;茶禮,即主客之間相敬之禮,體現(xiàn)在主人如何打掃布置、根據(jù)季節(jié)及茶會目的來準備、禮尚往來中;茶“道”,便是茶人如何最終迪自身的長期過程。
茶道技巧與自然美
在茶道技藝中,體現(xiàn)的是“和清”的自然美。從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開創(chuàng)佗茶開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靜與質(zhì)樸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珠光之前人們以唐物為貴,茶會以有唐宋茶具而顯得上檔次,茶具尚華美精致,一味追求奢侈華麗,以至于“斗茶”風氣出現(xiàn)。而珠光選擇茶碗器具時,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zhì)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養(yǎng)。在選用和物的基礎上,多選用朽葉色、青色茶具等適應閑寂氣氛的茶具。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則為茶道儀式建立獨立的茶室、露地、待合、石燈籠等。
茶禮與人情之美
舉辦茶會之前,在儀式上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guī)程,主人須先認真打掃、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葉要碾精細,茶具要擦干凈,插花也要根據(jù)季節(jié)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yǎng)等來選擇。主人的動作要規(guī)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jié)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種種行為都表示了對來賓的尊重,體現(xiàn)出了主人的真誠的`待客之道主人之心。同樣,客人須穿著與茶室背景顏色協(xié)調(diào)的衣著;進入待合之處等待時,武士需解下佩刀,再尊貴的權(quán)勢進入茶室都須跪爬入室;就坐時必須安靜,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間的書畫行禮致敬。之后主人要讓客人觀賞茶器,品嘗點心,吸飲抹茶,以真誠的心情來招待客人,達到人與人交流的和敬氣氛。而作為茶人對客人最好的招待就莫過于有著悟道意味的茶室氛圍,因此供奉著佛畫或山水花鳥畫的床間里常常也供奉已經(jīng)開悟的禪宗和尚的墨寶,來表達禪茶一味的最高境界,包括對佛、客、我的真誠與崇敬。
茶道散文14
茶道唯情,禪道唯心,這是根本的區(qū)別;所以相對于禪宗的“戒、定、慧、緣“而確立了茶道的“敬、和、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鑄著高尚而通脫的世俗道德--處世恭敬、為人平和、品質(zhì)清潔、身心靜寂。這種修身養(yǎng)性的境界與傳統(tǒng)的儒、道、釋的宗教價值觀殊途同歸。下面就詳細介紹茶道里的各種意象。
茶道里的萬千意象以茶心觀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種才情與智慧的'表現(xiàn)。“茶褐園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覯《送黃承伯》詩),洋溢著超拔的才情;“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蘇軾《汲江煎茶》詩),蘊藉著深邃的哲理。
茶本是無情物,卻因了飲者的學養(yǎng)、操守與品位而賦予不同的象征意義;因物賦情,傳情見色,便是茶道藝術(shù)的真諦。古代有一首《茶詩》云:“雖是草木中人(寓‘茶‘字),樂為大眾獻身。不惜赴湯蹈火,欲振萬民精神!凹窗炎匀唤绲钠胀ㄖ参锷A出一種志存高遠的哲學境界,實現(xiàn)了由實用到審美的精神嬗變。如日本茶道鼻祖紹鷗說:“放茶具的手,要有和愛人別離的心情“,這種心情在茶道中稱為“殘心“、“茶心“,即品茶時一個簡單的動作、表情也需具備深沉的思緒與情感,漸漸地生發(fā)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味道,抵達一種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因此有人斷言:酒是詩,而茶近乎哲學--不置一詞而心有靈犀,空杯在握卻如攬兵戈風云。如《景德傳燈錄》載,僧侶問雪峰義存禪師:“古人道,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未審將甚么對?“禪師答曰:“吃茶去!坝钟猩畣柋8恼苟U師:“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從展禪師干脆舉起茶盞,以無言作答,此舉“靈犀一點,化通萬象“,是心靈深處的諧振,非常規(guī)可以理喻。試想:于風雨飄搖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紙窗下,升一盞紅泥小爐,溫茶在握,悠然自得地聽著梧桐滴雨的天籟,這大概就是“趙州茶熟人人醉,臥聽空林木葉飛“的那種美妙境界罷?
茶道散文15
繞過幾條綿延的山路,爬過幾座緩緩的山坡,穿過幾個秀麗的山村,便到了浙江開化的錢江源。都說錢江源山清水秀,果然不假。抬頭,碧水藍天,環(huán)顧,茶園青青,四周高山聳立,山中多生翠柏蒼松,泠泠泉水聲,嚶嚶鳥鳴聲,皆傾耳可聞。 看著錢江源頭蓮花尖清澈的泉水,漫步在山間幽靜的小路上,不覺來到一處小山坳。不遠處隱隱地現(xiàn)出三兩幢低矮的房屋。正詫異間,向?qū)⑿χ疽馕覀兝^續(xù)前進,一面指著那三兩幢房屋,一面說道:“法師的隱居處,那兒就是了。”聽說法師樂善好施,今日竟能在此有幸一見,不覺加快了腳步。
跨過一條淺淺的小澗,走過一座古老的獨木橋,便來到了法師的住處。眼前是先前所見的'低矮、樸實的小房屋,其中一幢已年久失修顯得有些破舊了。法師今日正好在家,我們?nèi)r,正坐在屋內(nèi)打禪,修身養(yǎng)性。見有來客,欣然起坐,邀我們進屋休息。待我們進屋坐定后,自己卻起身往里屋去了,說是眼下正是出“明前茶”的時候,到里屋拿茶葉去了。 我趁機環(huán)顧屋內(nèi)。他的屋子擺設極其簡陋,除了一張床,一些生活的必備品,外加幾本經(jīng)書、法衣外,再無多余之物。向?qū)дf法師一生為家鄉(xiāng)做出貢獻無數(shù),自己卻甘于清貧、隱居在此,實屬不易。
正在閑聊,法師已帶了茶葉并茶具進屋,笑道:“我長年隱居在此,屋舍簡陋,還請你們不要見怪。”說著,將茶具、茶葉放在了桌上,“此茶是我前些天在后山頭茶山摘得的,我平日無事時常在茶山料理茶樹。錢江源山高林茂,云霧繚繞,山之靈、秀、氣聚集于此。加之山中沃土,氣候濕潤,最適合種茶了。此茶可是吸收錢江源頭天地之精華,飽嘗人間之甘露!”
“可是開化龍頂茶?”我忙追問道。
法師點點頭:“此茶正是綠色佳茗,錢江源頭一絕——龍頂茶。你們看,”他旋即拿起一撮茶葉,輕輕托在掌心,“此茶外形扁平光滑,集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為一身。從古至今便享有盛名,‘龍頂’一詞更是朱元璋御賜,就連當代茶界學家也對龍頂茶贊賞有加,稱其形美質(zhì)優(yōu),更具有‘干茶色綠、湯水清綠、葉底鮮綠’的‘三綠’特征。”
法師接著取出茶具,在桌上一一擺放完畢,道:“當今市場上的龍頂茶多是經(jīng)過傳統(tǒng)工藝精致加工過的,選用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為原料,經(jīng)過采摘、翻炒、包裝等一系列繁瑣的工序后,才造就了其銀綠披毫、香遠益清、味醇鮮爽的獨特風格,方才得以在市場上大放異彩,名揚四海。我這茶,沒有經(jīng)過特別繁瑣的加工,品相自然是比不上它們,可是色香味醇卻絲毫不遜色。這樣的茶,你們恐怕還是第一次品吧?”
說著,法師取出茶具,并水壺、茶匙等,當場演示泡茶。用法師的話來說,茶,乃養(yǎng)生之精,尤其是這龍頂茶,可以解熱渴、驅(qū)凝悶、緩腦痛、明眼目、息煩惱。長期飲用更是有力悅志、增益思考。故泡茶也是十分有講究的。
泡茶之水須得用錢江源頭之泉水,如此才能茶水交融,相得益彰。否則,便是再高超的茶藝,也總覺得欠缺了幾分滋味。泡茶宜用紫砂壺,待茶葉充分泡開后,湊近壺口,輕輕扇些清香之味,細細品味,不放過其中的每一絲清新,每一點滋味。
要想泡一壺好茶,茶水自然是很有講究的。茶水要煮開,依照小滾為魚目,大滾為蟹眼,唯有魚目與蟹眼,茶葉才能顯味。否則,將會致使茶葉浮水、茶香不出,就顯不出龍頂茶的清新之味了。最后一步即為品茶。品茶時,先聞其香,再觀其色,最后品其味。茶須得細品慢啜,充分體會齒頰留香,方能回味無窮,達到甘澤潤喉、心曠神怡之效。
法師一口氣講完了泡茶之要領,一壺龍頂茶也泡好了。頓時,一股茶香飄滿屋,這是大自然的清新氣息。呷一口龍頂,頓覺滿口清香。我不禁有些詫異,原來小小一“茶”也有如此講究。法師笑著解釋道:“茶,乃是圣潔之物,無論是泡茶人還是品茶人都須得有一顆圣潔之心。唯有心平氣和,心靜如水,方才能泡出好茶,品出茶中滋味。我這兒還有一些龍頂茶,送給你們,回家慢慢品味吧!”我們謝過法師的一番講解,謝過法師的好茶,拜別法師,繼續(xù)前行。手捧法師所賜“龍頂”,心中暗喜:此番問茶,真是不虛此行啊!
回到家后,拿出法師給的龍頂茶。照著法師所授方法一個人在家獨自沖泡,望著上下翻飛的茶葉,聞著撲鼻之清香,醇美甘澤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在一片龍頂飄香之際,耳邊似乎又響起了法師的話:“茶的境界與詩情道心并無分別,心無雜念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滋味呀!”
茶道散文16
講究真,追求美,是中國茶道的根本所在。
中國茶家歷來都注重“品真”。明人程用賓在《茶錄》中說:“茶有真乎?曰有,為香,為色,為味,是本來之真也。”就是說,品茶以得到茶的本色、真香、全味為上。品真,首要是擇茶,選擇采摘其時、始造之精、又藏之得法的好茶。有了好茶還須有好水,再加上煮水為力和煮沸點的掌握得當。唯有如此,方能沏泡出一杯好茶。
本色、真香、全味的一杯好茶,充分體現(xiàn)了茶的自然美,為茶家首先所追求。此外,茶家還有對茶具襯益美和品茶環(huán)境的追求。這種充分展現(xiàn)茶的風采神韻,也表達了茶家的美學追求。
“茶不在濃,有情則釅。”作為生活藝術(shù)的茶藝,是情感的流露,讓情感通過具體的'茶事活動現(xiàn)形于直覺,使茶的品飲與內(nèi)心的情感融為一體,交互共鳴。明人蔡復一在《茶事詠》中說:“雪是谷之精,卻與茶同調(diào).-------泉山憶雪遙,得雪茶神足,無雪使茶孤,不孤類有竹!睊哐┡氩瑁耐辛酥魅饲逡莩鰤m的品格。蘇軾有詩云:“自臨釣石取深情”,“自看雪湯生璣珠”,他親自汲泉取水,候火煮水,烹茶待客,表達了他對摯友的情真意篤。
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奔走在喧囂繁華的都市里的“弄潮兒”,涉足于險風惡浪市場經(jīng)濟的“下海者”,也需要有一個避風的港灣,要學會忙里偷閑,擺脫文山會海、商務羈絆,在歌罷曲終、酒闌人散之時,不妨安靜地沏上一壺茶,或臨窗獨啜,或邀三兩知己共飲,品味人生的真諦,感受生活給予的美好享受。
錢鐘書先生曾經(jīng)說過:“發(fā)現(xiàn)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這是人類文化又一進步”,“人生雖不快樂,但仍能樂觀”。 這不求解渴的茶和不求充饑的茶點,是一種精神的物化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積累,它使生命情調(diào)、人生情趣、心靈律動和審美觀念,變得更加具體可感,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唱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茶,天然沖淡的真滋味,使人在寧靜平和、舒適怡悅之中萌動蓬勃的生機,強烈的摯愛。茶詩化了生活,人們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茶道散文17
喝上一口茶香,聆聽著《大悲咒》,想起周作人曾在一首自壽的打油詩中寫過:“請到寒齋吃苦茶”的句子。茶是否甘和苦?想必要因人而論吧!
苦也是一種境界,卻不是一般人所樂于追求的;好茶通常具有先苦后甘的效果,如果一路苦澀到底,吃茶就不能算是一種享受,更談不上藝術(shù)了。
今天屋外大雨彌漫,寒氣陣陣,中午回鄉(xiāng)下送別仙逝的`親戚,途中丈夫的傘被風折斷,我重新返回換傘……
完畢,冒雨返回家中,坐下客廳燒水沏茶,一口香茶下肚,頓覺溫暖!邊喝著邊聊著天。隨后,進入書房敲字,天卻突然變了,居然露出了久違的笑臉,一幅雨過天晴的樣兒,呵呵,這就是冷暖人生!
突然間感覺人生苦短、世事無常!
吃茶是一件令人快意酣暢、樂而忘憂的事,能激發(fā)情趣,使心智活動加速,因而往往成為文人創(chuàng)作的靈感泉源。
一杯在手,望望杯中的茶色,吃一小口,感覺異樣的好!心豁然開朗,思路清晰,突破世俗的籬笆,天南地北,中外古今,無所不涉,而評騭世事,月旦人物,更成了話題的焦點。
其實,一面吃茶,一面不傷筋骨地罵罵你所厭惡的人,或說說社會上不合理的事,未嘗不合養(yǎng)生之道,按中醫(yī)的說法,暢談中可以把胸中的郁積,在熱茶的配合下逐漸化去。而換來一片祥和清穆的心境。
飲茶猶如讀莊子,讀尼采,讓人沉思,對生命有所感悟。
“致清達和”這便是人生的一大境界!
茶道散文18
繪畫與茶道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有很多相似之處,主要表現(xiàn)為:一養(yǎng)生,二修德,三怡情。
茶,其味苦澀,人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能生津止渴,這是茶的功用。它作為日常之需而進入各個家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積淀,喝茶便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成為茶道。而“道”者往往與“精神”“修養(yǎng)”相關聯(lián),茶道也因而成為一種高級的文化活動。繪畫,本屬于書,為“六藝”之一,作“成教化”之用,后隨歷史文化變遷,逐步成為個人情感寄托、張揚個性的載體。可作怡情、“臥游”之用,它融文學、詩詞、哲學、書法、印章為一體,成為民族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
“茶之為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王安石)。飲茶不但為普通老百姓日常之用,更為歷代文人士大夫所鐘愛,在唐宋時期還產(chǎn)生了以沖茶技巧為游戲的活動:斗茶、點茶。宋代文人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蘇轍、陸游亦熱衷斗茶游戲。
歷代文人們或著述或賦詩以贊茶之功能及妙賞,以茶為詩者難以計數(shù),其中尤以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為人稱道。全詩如下:“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贝嗽姷辣M飲茶之妙用。
飲茶過程,逐漸成了人們修德、人格完善的過程,要求飲茶人具有一定品位、修養(yǎng)。特定的飲茶環(huán)境也使飲茶成為一個怡心養(yǎng)性的審美經(jīng)歷。喝茶須有清雅之心境,若滿腹邪惡、世俗之念,便違背茶之清和精神。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明代屠隆在《考槊余事》言:“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灌蒿萊,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假辨味,俗莫大焉!标懹鹪凇恫杞(jīng)》云:“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徳之人。”喝茶不僅有止渴生津這一單純的藥用功能,它還可以上升到如何做人,與美德相關,這便是茶德了。
茶為大自然之物,雖經(jīng)人采摘制作,但仍還原了茶本來原味。若喝茶之人品行高潔,又能以平和之心,以無欲無求之態(tài),以虛明之心,回歸本源,便能以茶同歸自然,以達天人合一之境。這便是茶人之最高境界。
繪畫,亦講心畫,講求平和之心境,人格之修養(yǎng),德行之完善,藝術(shù)之修煉。繪畫的出現(xiàn)最開始是作為“成教化,助人倫,明勸誡,著升沉”的功用,直到魏晉六朝之時玄學的興起,人們開始注重養(yǎng)生,個人的主觀意念開始凸顯,人們開始放浪形骸地表現(xiàn)自我個性,當時“竹林七賢”就很有代表性。
繪事如同品茗,是養(yǎng)生的藝術(shù),可愉悅心境,陶冶情操,潤澤心靈。繪畫之時,能平心靜氣,以氣驅(qū)筆,練太極之狀,動輒全身,故言養(yǎng)身也。畫為心象,寄托情懷,遨游于天地萬物間,訴諸筆端,故言樂志也。
茶道,畫道,屬精神文化活動,與功利無關。這個狀態(tài)是放松的、愉悅的、用心的'。無論是喝茶、作畫、賞畫,都要在意識上泯滅物我的界限,以全身心去與茶(或畫)進行感情的交流,通過物我之間的相互融通,去感受人與茶(或畫)之間的親密關系,以達物我玄會之境。
喝茶或作畫時,若心無掛礙,身心放下,不躁不亂,全身融入,便是“禪茶”或“禪畫”了。茶道與畫道均道法自然,崇尚意境。自然美是樸素的,它表現(xiàn)為天之自高,地之自厚,花之自開,月之自明,自在無為,淡然無極。這在茶道中表現(xiàn)為樸素簡潔,純?nèi)涡男裕辉熳鳎S意之境而心神會合;在畫道中表現(xiàn)為心無掛礙,隨性而為,以超然之心,縱情揮寫而營造畫之意境。
一幅好的畫境,往往亦是茶境,倪云林的《容膝齋圖》,近處以折帶皴寫出石岸,幾株枯槎,一座孤亭,一灣湖水,遠處以淡筆畫一抹遠山,極為荒寒孤寂,畫面自然,不著痕跡,瑩潔素雅,不沾塵煙。這樣的絕塵靜謐之境,不正是禪坐、品茗之意境么。
茶道散文19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根據(jù)個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紅棗等來喝;另一類是“清飲”,不加入任何有損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單用開水泡喝!扒屣嫛笨煞炙膫層次:將茶當成飲料大碗解渴,稱為“喝茶”;注重色香味,講究茶具水質(zhì),細細品味,稱為“品茶”;講究環(huán)境氣氛、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則稱為“茶藝”;通過品茗來養(yǎng)性怡情、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則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講究表現(xiàn)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nèi)涵。
茶道的精神內(nèi)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可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昂汀笔侵袊璧勒軐W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萬物皆要陰陽協(xié)調(diào),保全大和之元氣以利萬物。陸羽在《茶經(jīng)》詳細描述他設計的風爐: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梢娢逍姓{(diào)和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鼻f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崩献雍颓f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和實踐。
“怡”有和悅愉快之意。中國茶道雅俗共賞,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體現(xiàn)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貴族講茶道,意在炫耀權(quán)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意在托物寄懷,交朋結(jié)友;佛家講茶道,意在參禪悟道,見性成佛;道家講茶道,意在品茗養(yǎng)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講茶道,意在去腥膩,滌煩渴,享受人生。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qū)別于強調(diào)“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huán)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情要真閑。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義。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交互,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茶道散文20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边@是現(xiàn)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jīng)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yǎng)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yōu)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huán)境、禮節(jié)、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guī)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yǎng)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jīng)山寺求學取經(jīng),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比毡尽侗境呱畟鳌芬灿校骸澳掀终衙饔伤螝w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于我國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總結(jié)出茶道四規(guī):“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guī)范仍源于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于日本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fā)展這項事業(yè),也沒有規(guī)范出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于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于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于復雜或是過于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并沒有僅僅滿足于以茶修身養(yǎng)性的發(fā)明和儀式的規(guī)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chuàng)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jié)合,使茶飲在醫(y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并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散文】相關文章:
茶道散文隨筆(精選57篇)12-05
中國茶道簡約之美散文09-14
中國茶道講究真追求美散文09-14
茶道的經(jīng)典詩詞01-20
茶道的詩句05-23
茶道作文06-06
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區(qū)別01-19
描寫茶道的詩句08-15
關于茶道作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