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中秋節朗誦的散文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又是一年中秋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適合中秋節朗誦的散文,歡迎閱讀參考!
適合中秋節朗誦的散文一
在那時的八月中秋節,一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真是覺得滿滿的幸福,甚至忘卻了生活的艱難和晦澀。有時候,我真希望回到那個年代,我們永遠都不要長大。
時間飛逝,月圓月缺,對于每個家庭來說不是每個中秋佳節都能永遠地團團圓圓。大姐高一那年,因為感冒發燒,由于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后來竟然轉變成了急性腦膜炎。做完手術后,在午夜十分,大姐突然病情惡化,我的親大姐便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大姐是我們姊妹中最有才氣和靈氣的一個,她的去世對父母打擊太大了,爹媽真是悲痛欲絕,我們幾個弟弟妹妹也是傷心欲絕。父女連心,母女連心,手足情深。世界上最悲傷最難過的事情,莫過于親人的生死離別,何況大姐當時還是含苞待放的花季少女呢!老天真是無情無義,殘忍無比,活生生地奪去了一個16歲花季少女鮮活的生命。
還記得那年的中秋節,爹媽破天荒地多買了幾塊月餅,但父母臉上卻缺少了往年的那份濃濃的歡樂,臉上多了淡淡的憂傷。我感覺似乎那年的天上明月也沒有往年的豐盈、皎潔,月光也不再溫馨、璀璨,而是顯得格外冷清、落寞。往年月圓人全,今年人不全月也不圓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嬋娟或許也懂人情世故,也有悲天憫人之心。
是!時間的車輪依舊轉個不停,長江黃河的水依舊一刻不停的日夜向東奔流,每年中秋佳節的圓月依舊懸掛在空中!笆喫稗D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記得我上高一的那年,是在學校過的中秋節,學校給我們每個學生發了一塊月餅。不知為什么,此時望著天空皎潔的明月,我的心里卻陡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悵惋,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有了思鄉之情。當時自己特別牽掛在家的父母是否也能吃上月餅,我想那年的中秋節,家里一定會寂寞冷清很多,因為我和妹妹都離家在外讀書,姐姐和大哥也已經各自成家另過了,家里只剩下了爹媽兩人。后來“十一”放假回家,家里居然還留著幾塊月餅,爹媽擔心我和妹妹在學校沒吃到月餅。當我們吃著和以往同樣的月餅時,心里卻充滿了異樣的感動,心里充滿了濃濃的暖意,眼睛也有些濕潤。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惫怅幩萍赵氯缢,在以后的經年里,一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共同享受佳節的時光越來越少,我們的年齡也一天天增長,父母也一天天在桂花花開花落中逐漸老去,團圓的中秋佳節一時也蒙上一層陰影。
適合中秋節朗誦的散文二
中秋之夜,合家團聚。我佇立陽臺,任夜風吹干了死去的眼神。我看到千萬戶明亮的窗口散發出溫暖又明媚的光,如千萬只螢火蟲把世界籠罩地透亮,如一空熾熱的星星,把夜晚溫存成一顆顆融化的糖。我的背后是冷冷清清的客廳,光在冰冷地板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我的眼淚就這樣落了下來,無聲地浸潤了整個世界。
這個中秋就這樣死去了。
其實很久之前的那些圓月之夜,我們家并不是這樣了無生機。我想起了遠在異鄉的婆婆爺爺。噢,他們現在在干什么呢?
或許我們一并懷念著。搬來這個陌生的城市近三年。三年來,如一個異鄉人在城市中穿行,因為不陌生并不代表熟悉。我所熟悉的應該是稀人的邊陲小城,埋藏著整個童年與兒時的夢想。
我又想起了婆婆爺爺,與那些被一手帶大的愜意時光。月涼如水的夜晚躺在涼席上聽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蘇醒睡去;空閑的白天里拔著狗尾草,懶懶地逗貓,懶懶地笑;明媚的日光里一起去釣魚,把腳丫子浸在水里,扯著嗓子學狗叫。
以及中秋夜,婆婆會煮一大鍋豆子,我們會在幽涼的天臺上笑著坐下,把大把豆子與月餅塞在嘴里。爺爺會講他三姑大叔不知多少年前的陳舊故事,貓在一邊愜意地搖著尾巴。
只是后來我長大了,婆婆爺爺老了,貓死去了,天臺裂開了。于是我被接走了,扔在這個密不透風的城市里。父母有應接不暇的應酬,而我總是呆在孤身一人的蒼白屋子,面對鋪天蓋地的作業。我抬頭望了望天空,天空是沉重的烏黑,月光是清清的冷,很冷,鐫入骨血。
我討厭這座城市。它如枷鎖把我桎梏,又用高大的水泥建筑把我與家鄉的.視線割斷。我的家鄉是一條小河兩邊的小城,一座天臺與密密的樹,是一群孩子和一條無車的公路,是滿是灰塵的巷子與老電線桿。這里不是我的家鄉,固然我有這里的血脈。
我想像又是一年中秋,自己坐在家鄉的天臺上,婆婆還是在煮豆子,爺爺還在講他的故事,貓還在搖著尾巴,我還是年少的模樣,不會有什么改變。
不夠真實,但至少不會寒冷。
適合中秋節朗誦的散文三
中秋賞月,是人生的一大美景。一年中,有十二次圓月,而唯獨有中秋節的月亮,牽動著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那么,為什么在一年中,唯有中秋節的月亮如此呢?我想,這至少與中秋時節的氣候多少有點關系。年到中秋,天高云淡,金風送爽,空氣變的透明起來,正是賞月的好時節。
在我國古代,中秋賞月這一風俗源于何時呢?我翻閱了許多古書,最早的可能算是《禮記。祭義》篇里所說:“祭日于壇,祭月于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東,祭月于西。以別內外,以端其位!笨追f達疏云:“祭日于壇謂春分也;祭月于坎謂秋分也!薄凹廊沼跂|,周朝旦之時,是為外;祭月于西,鄉夕之時,是為內。”可知古人在秋分時節于西方祭月之禮俗!吨芏Y。春官》中說:“中秋,夜迎寒(陰)”。秋天迎接的是寒,是陰,所以儀式舉行在“夜”。故在中秋之夜舉行的這種“迎寒”禮俗,不正是《禮記》所言“秋分祭月”的原因?不正是相沿至今的中秋賞月風俗的起源嗎?
中秋節做為我國的傳統節日由來已久。為什么叫中秋呢,據宋朝人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八月十五日,三秋恰半,故謂中秋!庇终f:“此夜月亮倍明于常時,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泵鎸@良夜美景,歷代詩人學者曾引發過多少感慨?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一首《月出》的情詩。每一章頭一句分別以“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來描寫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個輕柔縹緲的美人引起了一位男子的強烈傾慕與不安。比起太陽來,月亮變的含蓄,皎潔,充滿溫柔,它一直是光明、純潔、美好的象征。然而,同樣是一輪圓月,由于人的心境不同,千百年來,人們曾譜寫過許多動人的篇章。唐朝王建的“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背錆M了深切的懷念友人之情。
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闭媲械攸c出了游子思鄉的情思。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通過對明月的描寫,引發了對歷史的回憶。江山已舊,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過女墻仍舊照著這古老蒼涼的故都,撫今思昔,能不傷感。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睂懗鲆粋月夜花間獨酌者的寂靜氣氛。反映出詩人被宦官權臣排斥打擊的孤寂苦悶的心情。還有明朝李攀龍的“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望!眲t描寫出了一輪邊塞明月和征人思鄉的情結。
【適合中秋節朗誦的散文】相關文章:
適合朗誦的散文09-13
適合朗誦的的散文04-01
適合師生朗誦的散文11-10
適合老人的朗誦的散文04-01
適合團隊朗誦的散文04-10
適合朗誦的英美散文04-02
適合女性朗誦的散文01-27
適合兒童朗誦的散文01-23
適合散文朗誦的配樂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