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描寫法國的散文
在花都巴黎感受萬種風情,在普羅旺斯暢游田園風光,在藍色海岸揮灑本真自我,在博物館里品味文藝魅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描寫法國的散文,歡迎來參考!
描寫法國的散文1
懷著對歷史文明的崇敬和驚嘆,現代文明發展的敬慕和向往。一個曾讓我覺得如此神秘遙不可及的地方,歐洲,世界絕大部分發達國家所在之地,世界經濟發展、科技、教育各領域水平最高的大洲。在穿越了曼谷灣、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阿拉伯灣、亞丁灣、紅海、蘇伊士運河和地中海后到達,開始了一場訪古探幽的歐洲行。
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歐羅巴”一詞據說最初來自腓尼基語的“伊利布”一詞,意思是西方日落的地方。傳說是宙斯愛上了一個歐羅巴的女人,就把自己變成了一頭牛把歐羅巴帶到了現在的歐洲,后來以她名字命名的地方,對歐洲的好奇始于《世界五千年》、《歐洲文化史》荷馬、旦丁、蘇格拉底、柏拉圖、莎士比亞、雨果、亞里士多德。后者更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慢慢有了膚淺的了解。
最早生物學上的歐洲人出現于公元前35000年,中歐在公元前6千年,北歐部分地區在公元前5千至四千到達新石器時代。歐洲幾千年文化起源于古希臘。最早的米諾阿文明始從歐洲東南隅的海上邊界,島上的希臘居民和埃及與中東各民族的海上經濟文化中發展而來。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米偌阿文明和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希臘帝國、公元6世紀查士丁尼和東羅馬帝國的盛世,一直延續到15世紀中葉的拜占庭帝國。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里不能不提亞歷山大大帝,歷史的扉頁大篇幅的記載了,希臘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他的軍事成就和智慧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亞歷山大最為偉大的大東征,把希臘文化和知識傳播到了東亞印度。東西方文明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希臘文明。大東征雖然是飽含血與淚的赤裸裸的掠奪,給被征服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但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有著不可磨滅的事實,以及世界文明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他是個征服者和建設者與傳播者合一的偉大的歷史人物。
亞歷山大執掌政權短短十來年把版圖擴充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但他死后隨即四分五裂。之后在布匿戰爭中戰勝迦太基強大起來的羅馬共和國崛起,希臘文化傳承到羅馬。羅馬從阿拉伯擴充到不列顛尼亞;屋大維篡權羅馬從共和到帝國的轉變。希波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科林斯戰爭、留克特拉戰役。這個大陸發生著頻繁的侵略、征服興衰更迭。似乎戰爭起著讓各種文化發生聯系和影響,以及推動文明多元化和世界性色彩的`形式和實質?文藝復新、宗教信仰、幾次革命對于歐洲以及世界的意義。歐洲文明史就如地中海的滔滔海水永不停歇地唱著歷史之歌源源流淌。侵略、征服、革命演繹出的沒落興衰如今已化著陳跡任人憑吊觀摩!
在空中飄了十幾個鐘后終于踏上了法國的土地。巴黎————這個世界聞名的浪漫藝術之都。對它想象很多向往很久!來到塞納河畔,從心里大喊了一聲。啊!終于見到了———塞納河!有人曾說:每個人的心都是一條塞納河,左岸柔軟,右岸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是夢想,右岸是生活。這些寓意早讓我對塞納河有著一份特別的向往和期待,終睹其真容。它沒有波濤洶涌的壯闊;沒有湛藍見底的澄澈;沒有想像的宏大。或許說它的魅力不在水本身,然而卻是這個城市的靈魂。36座或古典、華麗或凝重、簡約。連接左岸右岸不同風格意義的橋梁,把塞納河分割得精巧別致對稱有序;波光瀲滟的河水從橋下潺潺而過,落日的余暉在河面浮光耀金;折射出優雅、浪漫、古典、時尚那就是巴黎風格。海明威曾說:“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達過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場流動的盛宴”。在此想借用,游過塞納河就親歷一場盛宴!
它把巴黎分為右岸和左岸。右岸,在塞納河以北,凝聚著奢華宏大的文化象征:香榭麗舍大街、協和廣場、王宮府邸、金融機構、高級百貨公司、精品店、飯店組成的權力和經濟中心。被稱之謂“右岸用錢,左岸用腦”。
左岸,作家詩人的天堂,清貧的文化,年輕的奮斗,人文的氣質。大學、各種書店、美術館、博物館、咖啡館圍繞這種氛圍而生。從圣米歇爾大街開始,文化名人和先賢們常光顧聚會的咖啡館酒吧遍布街區。你隨便走進一家咖啡館,也許就會坐在海明威坐過的椅子上,薩特寫作用過的燈、畢加索發過呆的窗口。左岸的咖啡歷史悠久,300多年來,從不加糖到不但加了糖還加了文學、藝術和哲學的精華。“左岸”因此成為文化遺產,一種象征、一個符號、一個時尚的代名詞,也是卓爾不群的精神指向。
帶著對大文豪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對圣母院充滿神秘詩意的描寫的向往來到巴黎圣母院。圣母院建于1163年到1250年間,屬于哥特式建筑。是巴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圣母院正面的拱門上為眾王廊,上有代表以色列猶太國歷代二十八個國王的雕塑。中間是圣母圣嬰、兩邊是天使的雕塑。院內輝煌壯麗高聳挺拔,精致神圣而莊嚴和諧。空間高闊光線充足。是歐洲建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站在圣母院前即處于巴黎去任何地方的中心點,可想圣母院在法國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對于我這個不太雅不太有藝術修養的人來說,走進盧浮宮或許是附庸風雅或許是藝術掃盲;或許是一次提升藝術素養之行!然而就算有導游的講解卻始終有走馬觀花的感覺!只是對藝術家們更是崇敬,他們用心血寫真用靈魂作色!那些現代派、浪漫主義派、古典主義派;那些美麗與善良、那些悲愴與自由。是他們的偉大成就了那些不朽的珍品!客觀的說走進盧浮宮就走進了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盧浮宮位于塞納河的右岸,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殿堂。也是法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王宮,曾有50多位國王王后居住過。我雖不懂欣賞不能感受到那種與靈魂共舞生命共存的藝術魅力,但知道盧浮宮里收藏的繪畫之珍貴是世界其它藝術館不能比擬的。其中有被譽為世界三寶,阿海山納《維納斯》雕像、達、芬奇《蒙娜麗莎》油畫、作者不詳的《勝利女神》雕像。路易。大衛的《蘇格拉底之死》、《安德洛瑪刻哀掉赫克托耳》、《帕里斯與海倫的愛》;德拉羅什《年輕殉道者》、《少女貴族》。太多太多的藝術珍品讓人嘆為觀止!還有大量希臘、羅馬、埃及和東方的古董;法國意大利的古遺物。盧浮宮不僅僅展品珍貴、豐富,它本身也是一座杰出的藝術建筑。給人震撼讓人流連!
行走在巴黎的街頭,步步皆風景處處是藝術;讓人興奮激動。暢游在塞納河上看那鱗次櫛比色調統一的古典建筑,每一棟都是歷史每一棟都有故事。站在優雅的亞歷山大三世橋上,就如穿越了時光希臘、古羅馬的繁華盛世就在眼前。走過那座曾被希望愛情永恒的人們掛滿同心鎖的藝術橋,此時已身輕意重:走過藝術橋“沒有什么可以阻擋真愛”。倚欄憑眺埃菲爾鐵塔就在眼前,這個和愛與浪漫有關的故事。埃菲爾用十年時間親手設計高入云端的鐵塔,只為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對她的愛人說:“我愛你”!情之摯愛之深讓人感動欽敬。站在戴高樂廣場看一縷初生的霞光飄過凱旋門在穹窿上生輝;鐵蹄下的歌聲仿佛在耳邊回蕩。
離開巴黎來到法國南郊的凡爾賽宮,凡爾賽宮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故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白宮、克里姆林宮)。路易十三以一萬里弗爾買下,始用作狩獵行宮,后來路易十四在之基礎上擴大把行宮從盧浮宮搬到凡爾賽宮,作為法蘭西宮廷長達107年,直至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挾到巴黎斬頭;凡爾賽宮作為王宮的歷史至此結束。凡爾賽宮的巨幅油畫、掛毯、家具、吊燈、來至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還有我國古代的精品陶瓷,豪華富麗堪稱法國的另一座藝術瑰寶殿堂。內部裝潢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它有最美麗面積達100公頃的皇家花園,以海神噴泉為中心,花園內有1400個噴泉,有一條1。6公里的十字人工大運河。路易十四曾安排帆船海戰表演,或布置貢多拉和船夫,模仿威尼斯運河風光。花園內有森林、花徑、溫室、柱廊、神廟、村莊動物園還有散布的大理石雕像。讓人大開眼界。凡爾賽宮在當時是法國乃至歐洲貴族的活動中心、藝術中心、文化時尚發源地。全盛時期居住王子王孫貴族和隨仆達三四萬人。金碧輝煌極盡奢華宏大讓人折服。
描寫法國的散文2
還在我未婚的年輕時候,為了過男婚女嫁這一關,我想我要學會和地球上唯一的人類朋友——男人和諧相處。于是我就經常在一些書籍和雜志上特別留意看解讀男人和女人關系的文章。可每次看過后,我都對男人又增加了一絲恐懼和提防。大部分文章對男人的解剖都很可怕:什么男人是視覺動物,眼里永遠只有美女;最容易喜新厭舊、見異思遷;對女人永遠不可能誠實,你越是死心塌地愛他,他越不珍視你等等。
反正在一個個作者的筆下,男人都成了洪水猛獸,令人毛骨悚然。不過再一看作者,大都是女性。她們雖然可能對男人存在一定的偏見,但這樣的論調很長一段時間使我對是否要婚姻產生了懷疑:和洪水猛獸生活一輩子,不是等于自找受虐?慢性自殺?但胳膊擰不過大腿,中國的女人不結婚還能了得!那來自方方面面的輿論壓力帶給你的煩惱可能和洪水猛獸相比也不相上下吧!權衡再三,還是別冒天下之大不韙了,結了吧!
結婚后我發現婚姻的最大好處有兩點:一是可以讓自己的父母大人們安心快樂,不再為自己的婚姻問題操心傷神了。這一點最重要,想想父母含辛茹苦地生養了咱二十幾載,那其中吃得苦受得罪是無法想象的,咱都長大成人了還讓父母為自己寢食不安,那咱還是人嗎?婚姻的第二個優點是可以讓自己進入一個比較安全平靜的避風港內,從此不再為此事糾結、尋覓、煩心了,更不需要承受來自方方面面的輿論風雨了。再生個可愛的寶寶,就可以心寬體胖地享受婚姻帶來的溫馨和幸福了,看看周圍結過婚的男男女女大都肥了一圈。當然這個美好結果的前提是不能遇人不淑。
我還算幸運,雖然最初在和男人打交道的時候,也曾吃過苦頭,但后來還是遇到了一位善良之輩,比較疼惜自己。但年輕時對男人恐懼的心理陰影始終都揮之不去,導致我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對我那位已經是很老實的男人,有時還神經兮兮,忍不住疑神疑鬼的,結果落得個“神經病”的綽號被他叫到現在,連女兒現在也跟著湊熱鬧不時頑皮地喊兩聲。另一個后遺癥就是從此對其他的男人永遠地關上了心門,好用帶色的眼睛去看待男人。
好像自己的眼睛是照妖鏡,一個個男人在我的眼里都成了妖魔鬼怪了。這種自閉的交際方式倒是怪安全的,結婚至今快二十年了,雖然再如何壓抑,畢竟我不是同性戀,也曾對個別出類拔萃的男人動過心,但也只是限于遠遠地欣賞,從未有哪個男人能讓我有走出婚姻圍城的念頭,心如止水是我曾經孜孜追求的修煉境界。偶爾有時感到孤獨抑郁時也想:我們女人和這地球上唯一的人類伙伴的關系就非得這么劍拔弩張嗎?其實這樣我們女人也并不感到真正快樂。但對這個問題自己始終也沒有答案,就這么一直糾結、困惑著,仍然對男人滿懷戒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自己棱角分明的個性也逐漸圓潤,看問題也不再這么極端了。在自己結婚后近二十年的人生道路上中也曾遇到過不少溝溝坎坎、生離死別,也曾陷入過困境,悲觀過、絕望過,但在最關鍵的時候還是身邊的男性,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同事,或者是同學,幫助了自己走出人生的最低谷。因此我對男人的偏見也就逐漸淡化,認為他們也是可以同甘苦共患難的好伙伴。想法也逐漸改變了:既然上帝在這個星球上只創造了男人和女人這兩種有思想、有靈魂的靈性動物,應該是讓我們相憐相惜、相親相愛、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吧!
這幾年我對閱讀名人傳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喜歡閱讀有故事的女人,在她們的身上尋找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因為每個人都不能生而知之,聽別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真好!我最欣賞的是法國的女性。充滿浪漫氣息的法國不僅有聞名世界的古建筑遺址和美麗的自然風光,更是一個充滿人文精神氣息的國度,是西方自由民主精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和守護地,在這樣充滿自由、充滿包容、充滿人性的社會氛圍里,自然就會有人杰地靈的神奇效應。所以法國不僅產生了雨果、都德、繆塞、薩特等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文豪、哲學家等,同時也締造了波伏娃、喬治桑、杜拉斯、柯萊特等一群巾幗不讓須眉的卓越女性。
看了波伏娃、喬治桑、杜拉斯等幾位女作家的傳記后,我發現了一個在她們的身上共存的人性特點。那就是這幾位在她們那個時代被別人認為是特立獨行的女人都對男性是一種非常開放的接納態度,絲毫不具有那個時代女人的保守、自閉。甚至我們現在的絕大部分女性都缺少她們身上的那種勇氣和膽識。她們和周圍的優秀的男不但在情愛世界里演繹了一場場曠世奇戀,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和男的互相欣賞、互相學習,相親相愛,充分激發出了她們自己身上的智慧的.靈感,那和諧的關系成為了她們才華橫溢的源泉和動力,使她們創造出了流芳千古的佳作經典。唯美的愛情和燦爛的文學成就了她們非凡而美妙的一生,她們都成為了令世人敬仰的文學家或哲學家。
波伏娃和薩特是一對世人皆知的自由情侶。實際上薩特的外貌極其丑陋,身材矮小瘦弱,眼睛既高度近視又斜視。而波伏娃相貌出類拔萃,氣質高貴典雅、神秘迷人,舉手投足間無不煥發出攝人魂魄的魅力。但就這樣的一對外表極不相稱的男女卻互相欣賞、互相鼓勵、相親相愛了五十年,最后合葬在了一起。他們活著時雖沒有婚姻的名分,但卻擁有世人無法理解的愛情之實,誰又能說他們不是人世間的一對令人仰慕的佳偶眷侶呢?那丑陋的薩特身上到底有什么非凡的魅力能讓美麗高傲對男人不屑一顧,甚至曾經打算獨身的波伏娃竟然能同意和他相約一生以不要婚姻的方式相愛相隨?
這源于哲學家那一般凡夫俗子難以企及的才華和胸襟。在上大學的時候,雖然波伏娃特別努力勤奮,但成績就是不如不努力不勤奮的薩特,總是她第二,薩特第一。雖然她很氣惱,對薩特從沒好臉色過,但薩特首先被波伏娃的外貌所震撼,后來又無比欣賞她的智慧和才華,就瘋狂地追求她,親昵地稱她為“我的小海貍”,這個稱呼他沿用了一生。在薩特追求波伏娃的過程中,波伏娃逐漸被薩特那欲改變世界改變人類處境的思想所吸引,她幾乎畢生都在依賴這個思想剛勁而又不受任何約束的思想者來引導自己。
最讓波伏娃動心的是薩特經常鼓勵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不要在乎世俗輿論的評價。這在那個時代是何其難得!像波伏娃這樣特別聰明、特別優秀的女人,一般的小男人是望而卻步的。但薩特不但著了魔地欣賞波伏娃,還常常排除外界的壓力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幫助成就波伏娃。他們之所以摒棄婚約,就是不想給彼此以任何束縛,包括各自愛別人的權力。這是我等庸人之輩無法理解的!和這樣的男人在一起,波伏娃感到了靈魂的充分自由和靈動。
在薩特的賞識和鼓勵下,她的創作靈感如不竭的泉水源源而來,不可遏制。既因創作的《第二性》成為了哲學史上寥寥無幾的女哲學家,更因《名士風流》、《女賓》等文學名著成為文學史上享譽全球的女作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薩特造就了波伏娃,在薩特的引導中波伏娃變得越發深邃和美麗,這種美是以不停地思考為基礎的,那是種與知識和智慧相連的美麗,那美麗是常人所難以企及更難以超越的。
這讓我想起一位名人的話: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最真摯的愛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護這個女人的純真浪漫,并給她心靈上的充分自由。試問在人世間的男人們有幾人能這樣去對待自己心愛的女人?大都是以占有控制為手段的自私的愛。另一方面,薩特的功成名就里也有著波伏娃的付出和心血,波伏娃是薩特那在當時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忠實追隨者和宣傳者,在薩特很多重要的演講中波伏娃都緊緊相隨,并且她還寫了很多文章力挺薩特的這一改變世界的偉大思想。可以說,是他們的和諧美好的伙伴關系成就了彼此永垂史冊的輝煌一生!
如果說波伏娃是被男人造就的典型代表,那喬治桑則是造就男人的偉大女性典范。喬治桑的確是個作家,但她的作品在法國那個文學巨匠輩出的時代并不能算是一流的。她之所以在文學界、藝術界這么聞名遐邇,最主要是因為和她曾經相愛過的幾個男人后來都成為了名垂青史的文學家、藝術家,譬如繆塞,譬如肖邦,還有梅里美等。其實喬治桑外表并不漂亮,并且舉止打扮相當男性化,喝酒、吸煙、穿男裝,滿口政治,一副女權主義的姿態。就是因為對男權主義深惡痛絕才帶著兩個孩子勇敢地離開了粗俗淺薄的男爵丈夫,離開無聊虛榮的交際場,只身來到巴黎,靠寫作自食其力。
【描寫法國的散文】相關文章:
中國勞模在法國散文09-10
法國乞丐眾生相-散文欣賞09-10
描寫廣州的散文01-16
描寫寺廟的散文01-16
描寫秋天散文05-27
描寫校園的經典散文06-27
描寫魚的散文06-12
描寫夏天的散文06-04
描寫荷花的散文07-10
描寫正義的散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