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應該都對散文很熟悉吧?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林清玄散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林清玄散文1
偶爾看到風將一朵花吹到孕育它的大樹下,那朵花是那樣完整無缺、顏色鮮明、層次清晰,本可以讓更多游客來觀賞,可惜卻被一陣風吹到了最底層”。但那朵花卻不嫌濕軟、骯臟的`泥土,卻心甘情愿被泥土腐蝕,也許那朵花是為了通過樹進行第二次開放吧!
這時我會想到龔自珍在其著作《已亥雜詩》中提到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花譬如葉,不會自命清高,孤芳自賞。它們不會因一次不小心失利而徹底放棄,它們只會默等時機,等待下一次東山再起。這是輪回美麗的吸引,還是它心甘情愿做出奉獻呢?
偶爾,看著飛機從天上飛過,向異國他鄉飛去,在我的思緒中,那從天空劃過的飛機仿佛是個靜止的畫面。正如這架飛機,我的起點在哪兒?又要向哪兒去?讓人遐想不已。
林清玄散文2
這個暑假,我讀了《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少年版)》,一篇篇沁人心脾的散文,字里行間透露了林清玄對生活的熱愛。作者用各種不同的散文向我們表達了他對我們少年人生的見解。讀后我深有感觸,的確,不管是天真還是純善,或是美好,直至莊嚴,都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思想。讀林清玄的文章,能使我浮躁的心即刻間安定下來,因為他的文章有一種獨特的韻味,雖然每篇散文都比較短小,但是卻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含有深長的意味,使我一拿到這本書就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去體會這個心思細密的人寫出的有血有肉的文章。
其中,我最記憶猶新的一篇文章就是《讓樹轉變的方法》。這篇文章是以一件小事引出了林清玄的一系列的感悟,主要寫了林清玄的孩子做了一個實驗——讓一棵樹轉彎曲。這是靠樹的向上、向光性做的,把樹倒吊著,它便會轉個彎長上去,由此,林清玄便奉勸大家、我們人類不能不如一棵樹,不能被外在環境擊倒,失去自己原本的樣子,要學習那棵樹一樣不會墮落。
這棵樹被作者的孩子倒吊著,就好比是我們人類生活在逆境當中,而這棵樹因為向上、向光性又頑強地長了上去,可我們人類呢?有些經得住風雨的人可能會和樹一樣也不積極向上的心態在逆境中激發出自己的潛能,不會墮落,成為勝利者。然而有些人卻不會適應環境,自暴自棄,隨著環境一起墮落,最終,成為了失敗者,這方面,他們甚至不如一棵樹。
而我們,要當那些在逆境中也不會墮落,反而活得精彩的'人。其實,人們有時都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也不免因此而灰心喪氣,對生活、對自己不抱希望,但是我們就要有超凡脫俗的精神,經歷了失敗過后,也培養了我們自己的人格、風骨,再來的時候,我們就不容易被外界環境所擊垮了,就像樹一樣,無論繞幾個彎,也要堅強地長上去,向上、有光的地方長,這才時我們所要做的,不與墮落妥協,以堅毅、剛強、樂觀的心一直生活下去。
人生不免會有灰心無助的時候,但只要有了堅強果斷的性格,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環境所擊倒。當我們踏過荊棘,勇敢地走向終點的時候,就能舉起勝利的旗幟,自豪地對自己說:“我長大了!”
林清玄散文3
住鄉下的時候,后山有一片相思林,黃昏或清晨,我喜歡去那里散步。
相思林中住了許多麻雀,總也是黃昏和靖晨最熱鬧,一大群麻雀東蹦西跳、大呼小叫,好像一座擁擠熱鬧的市場,聽到震耳的喧嘩聲,卻沒有一句聽得清楚。
路過相思林時,我常浮起一個念頭:這一群麻雀為什么不肯歇一歇呢?它們那樣子無意義地蹦跳、無意義地呼喊喧嘩。又是為什么呢?
我的念頭生起后就滅去了,沒有特別去記掛,只是,每走過相思林,那念頭就升起一次。
相思林的麻雀偶爾也會數只一群飛到窗前的庭院,跳來跳去,叫一叫,就呼嘯過去了。
有一天,黃昏時從相思林散步回來,坐在窗前喝咖啡,突然看見六只麻雀飛來了。我知道那是一只母麻雀帶著五只小麻雀。長時期對麻雀的觀察,使我知道,那身形較瘦、顏色較黑的是母麻雀,而羽毛較淺、身材篷松顯得有些肥嘟嘟的是小麻雀。它矍先停在草地上,在那里討論什么事情似的,這時我聽到母麻雀與小麻雀的聲音竟不相同,大約低了兩度左右,略為沙啞。
然后,我看見母麻雀一躍而起,向不遠的開滿管芒花的芒草地飛去,非常準確地停在一株芒草上,黃昏的秋風很強猛,使芒草搖來搖去,加上母麻雀的體重,晃得更厲害了,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則吱吱喳喳笑成一團,顯然是為母親歡呼,只差沒有鼓掌,有兩只跳得快翻筋斗了。
母麻雀又啁啁地叫,接著五只小麻雀一擁而上,各自跳到不同的芒草葉上,一時之間,芒草堆中東倒西歪,小麻雀們沒站好,都落到地上,母親急切地叫了一陣,顯然是給它們加油打氣,小麻雀蹦蹦跳跳地回到原先的草地上,嘩然而起,再飛去芒草堆里,站在秋風猛烈的.芒草葉尖。
這樣經過了好幾次,五只小麻雀總算學會了站在芒草葉尖隨風搖動的本事。母麻雀寬慰地說了幾句,帶大家飛回草地,再嘻嘻哈哈唱跳一陣,突然歡呼一聲,往相思林的方向飛去。
看麻雀飛遠,我才發現端在手中的咖啡早已涼了,在剛剛那令人驚奇的一幕里,我似乎聽懂了麻雀的語言——不,或者不是語言,應該說我聽懂了麻雀的心。
原來,麻雀們每天不能安歇地跳躍、叫個不停并不是沒有意義的,只是我們從人的角度聽來,不明其意罷了。 這樣的發現使我忍不住動容,知悉如果我們有更體貼的心,就能更進人萬物的內在,如果我們的心有如鏡子明澈,我們就能照見眾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實了。
林清玄散文4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里滌蕩心塵、開啟心智。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美好心情。會心便是契會于心,是將執著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了幾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發芽的心情》,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芽怎么還會有心情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年,我在武陵農場打工,為果農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冬天了。過了個月后,果實摘完了,我卻愛上了那里的風土,經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可以在倉庫里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離開了,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出新芽,枝丫枯干,它們已經死了。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知道為什么。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看看問題,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會經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卻經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說是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為也是種財富了。他認為:“個人假如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樣,未能真正領會真實的人生。”于是作者把體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為人生的重要經驗。對于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后才會有求得“發芽的心情”,求得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對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我最喜歡的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后還能繁葉滿樹,然后結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陽光燦爛。面對人生、面對未來,我們必須慎重,必須認真對待,充分考慮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環節,周密細致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才不至于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旦真正的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為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切挑戰,面對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后,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若直盯著坎坷、盯著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陰影,那么,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切。
舉重若輕,我們輕松地面對世界。
林清玄散文5
閱讀下列一組材料。(17分)
【人物介紹】
林清玄,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曾任記者、主編等職。1953年出生于臺灣高雄。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還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作為臺灣自由作家,曾創造了連續3年臺灣年度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績。其作品逾百部,在華人閱讀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贏得了“世紀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的美譽。其散文也呈現出質樸、清新、真純的特點.悲憫情懷是林清玄的情感內核,悲憫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質,清真成為其散文重要的美學風格.
【記者訪談】
記者:您30歲之前得遍了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直到不再參賽,此外,您還是臺灣最高產的作家,除了眾人以為的文思泉涌,還有別的訣竅嗎?
林清玄:我很喜歡一句古詩:書到今生讀已遲。就是說,這輩子你要讀書已經來不及,都是上輩子的積累。我想這種積累重要的是怎么堅持,每天寫一點,一個月以后回頭看,會覺得性情上有變化,這種慢慢積累的過程是快樂的。
記者:從鄉下奮斗到臺北,您的經歷也是比較坎坷的。小時候,您隨父兄在田間地頭流汗受苦,這段經歷對您今后的成長有何影響?
林清玄:有很大的幫助,使我什么情況都能適應。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一個晚上睡不著覺,沒有一餐飯吃不香,隨時都能笑得出來。因為小時候在大山中長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單純,天黑上床馬上睡覺,你不會有欲望,有欲望也沒用,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慢慢久了,你對欲望就不會太敏感。
記者:在您的環境里面,顯然沒有成為作家的條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確,我家代代都是耕農,可是我對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銳的感愛。記得有位文人叫張潮,他講,“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東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時候的成長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說的,學富五車,而是一門深入。我記得小時候讀每本書,拿過來都珍貴得不得了,抱著,枕著,經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學三年級以后,每天我要抱著一本書,才睡得著;每天一定要讀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覺。
記者:在經歷5000年未有之變局之后,拜金拜物對傳統價值觀的疏離逐漸明顯,在這樣光怪陸離的時代,怎樣才能活出真正的優雅?
林清玄:其實這是一個向欲望傾斜的時代,全世界都是這個樣子,有時候你看報紙會看到一個愛瑪仕的包賣到100萬人民幣,荒唐!但大家已經習慣了,不以為怪,它是名牌,就值這個錢,那是因為你已經迷失了對事物的真實判斷。人的肩膀挑著一架天平,一邊是欲望,一邊是心靈的滿足,你的心靈應該有足夠的砝碼來保持平衡。人在中間,一邊是一個人加一個山谷的“谷”,一邊是一個人加一個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夠平衡,你就能做一個平正的人。當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綁,就應該有自己心靈的寄托,要花一些時間來充實我們的心靈世界,比如文學。
記者:對于生在這個時代有著多種價值可供選擇的青年來說,文學在他們生活中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其實在青年的成長中,文學也是他們最好的化妝。因為如果有內涵,你會覺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兩句話,“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你的心靈美麗了,你看到的世間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會覺得世間萬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氣質變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學正好是容易進入的途徑。
【網友評價】
做溫暖的葵:讀林清玄,好似在仲春的清晨醒來,看到金色陽光灑照的翠竹上,露珠“啪嗒啪嗒”滴到窗臺,聲音比銀鈴清脆入耳;又好似夏日清晨在有著一泓碧水的池塘邊上,看著新荷……
薰衣草:淡淡地將人生哲理品味。先生的散文,散發出睿智的光輝,將凡塵俗世的紛擾摒棄,給自己一片寧靜的天空。
無名:讀林清玄的書,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觸動,那些或寧靜或激昂的文字,給予我太多太多。 不得不說,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盞清茶細細品味的。
小題1:閱讀上述材料,你認為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小題2:下列對上述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4分)
A.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其作品逾百部,在全世界尤其是青少年中贏得了“世紀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的美譽。
B.林清玄引用“書到今生讀已遲”的古詩意在說明天賦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讀書都不會有大的效果。
C.林清玄引用張潮的話,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說出了他的成長環境與他的創作的關系,也說出了生活與創作的關系。
D.林清玄舉愛瑪仕的包賣到100萬人民幣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傾斜,人們失去了對事物真實價值的判斷能力。
E.林清玄所說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個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會美起來。
F.從網友的評價中可以看出林清玄的作品,充滿哲理和睿智的光輝,閱讀他的作品,能獲得美的享受,如同品嘗一杯香味濃郁的咖啡。
小題3: 如果給【記者訪談】部分擬個標題“心美一切皆美”,你認為切合文章主旨嗎?請說明自己的看法和理由。(3分)
小題4:怎樣理解【記者訪談】中劃線句子“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 其實在青年的成長中,文學也是他們最好的化妝”這句話?并結合你的讀書經歷談談文學對你的影響。(6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文思泉涌,對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銳的感受;(2)小時候苦難經歷的磨煉;(3)勤奮讀書,堅持積累;(4)對欲望不敏感。(5)他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4分,每點1分)
小題2: (C)(D)答出一項給2分。
小題3:切合全文主旨(1分)。這是作者的原話,能表達作者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文中談到積累的快樂、克制欲望等,這也說明了“心美一切皆美”;文學是心美情深容易進入的途徑(1分)。(答不切合,言之成理,理由充分也可)
小題4:“第一流的文章”說的就是文學,“生命的化妝”是說文學可以使人的靈魂變得美麗和豐富。文學在青年成長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陶冶人的心靈,提高人的修養,豐富人的感情,改善人的氣質,加深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等等。(4分)考生在答個人的讀書經歷時把握住兩點即可得分,一是讀的必須是文學作品,二是談對精神成長方面的作用。(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閱讀文中的對話,尤其是記者的提問,據此依次從對寫作的熱愛及林清玄的才華、生活的經歷和態度、知識的積累、作品的影響等方面來概括。
小題2:
試題分析:抓住各項重要信息點,與文中相關文字仔細比照判斷,用反選排除法,A項,不是“全世界”,而是“華人讀者”。B、作者意在說明學無止境,讀多少書都是不夠的。所以應該勤于讀書,形成逐漸厚重的積累。E項中“積極樂觀”理解狹隘且無根據,作者的意思是說人的內在修養可以使人對世界的感受認識豐富起來,發現更多的趣味。F項讀他的作品應如品茶。
小題3:
試題分析:注意閱讀文段,了解“心美一切皆美”是林清玄所說的話,概括她對文學和生活的認識,因此是恰當的。
小題4:
試題分析:首先了解“第一流的文章”指文學,略談文學的作用,然后再舉自己讀文學作品之例說明文學給自己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熏陶。
林清玄散文6
生命的化妝(16分)
我認識位化妝師。她是真正懂得化妝,而又以化妝聞名的。
對于這生活在與我完全不同領域的人,我增添了幾分好奇,因為在我的印象里,化妝再有學問,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實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應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問她:“你研究化妝這么多年,到底什么樣的人才算會化妝?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對于這樣的問題,這位年華已逐漸老去的化妝師露出一個深深地微笑。她說:“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妝術,是經過非常考究的化妝與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次級的化妝是把人突顯出來,讓她醒目。引起眾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妝是一站出來別人就發現她化了很濃的妝,而這層妝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缺點或年齡的。最壞的一種化妝,是化過妝以后扭曲了自己的個性,又失去了五官的諧調,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濃眉,大臉蛋的人竟化了紅唇……”
沒想到,化妝的最高境界竟是無妝,竟是自然,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妝師看我聽得出神,繼續說:“這不就像你們寫文章一樣?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視線,但別人知道你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妝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嘆地說。
“不對的,”化妝師說:“化妝只是最末的一個技節,它能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與營養。這樣的她的皮膚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妝有效得多。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有尊嚴,這樣的人就是不化妝也丑到哪里去,臉上的化妝只是化妝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簡單的話來說明,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化妝師接著做了這樣的結論:“你們寫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妝師嗎?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這,你懂化妝了嗎?”
我為了位女性化妝師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為我最初對化妝師的觀點感慚愧。
告別了化妝師,回家的路了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這樣深刻的體悟:這個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內豐意義,那么,改變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從內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
13、“化妝的最高境界竟是無妝,竟是自然”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最好的文章,是作家的自然的流露,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你是如何理解作文的?談談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說“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你認為應該怎樣化妝生命?(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最后一句“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讀了這篇文章,你一定會有不少感悟。請你就其一點,談談你受到了哪些感悟或啟發。(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清玄散文7
有一次我去新華書店,看到了這本《林清玄散文》書,覺得很喜歡,把它買了,每一回家總是先看這本書。
這本書講述了少年時代林清玄所經歷過的事所思所想與所悟,有許多散文都值得我學習和借鑒如《清歡》、《從人生最底層出發》,不過最讓我百讀不厭的便是《黃玫瑰的心》,里面講述了一朵黃玫瑰因水分不足,萎靡不振,后來整株花泡了20分鐘,變光彩耀人。這件事情讓林清玄知道了做事要有信心!
記得那一次,我數學考試,考完試,我心想:以前基本都是A,還很自信。第2天試卷一發下來我睜大眼睛,嘴巴都成O字形,因為只考了85分在班里只能排到中等水平。成績刷的一下掉了下來放了學,我悶悶不樂,到了家一句話也不說,我怒氣沖沖推開書房砰地一聲,把門就關上了,作業也不想做了,就拼命地打被子,摔東西一肚子惱火。這時,媽媽推門進來了說道:“金圣哲,發泄怒火是沒有用的,你需要靜下心來、查找錯因、仔細一點。一次失誤,并不代表什么,成功與否決定與你的`努力!
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不在驕傲自滿,而是謙虛,仔細查找錯因,第二次考試考了97分。我應該朝著滿分去努力,真取下次考一個滿分!
從此我悟出一個道理: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左右了你的思想,糊里糊涂,要振作。
林清玄散文8
一本好書,閱讀上百遍,每一次讀的感受都不一樣,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每一本書中,也有許多精彩的文章,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人生啟發,讓我們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近日,我讀了《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它好像是無聲的“老師”告訴了我們面對挫折時該如何,面對無策時該如何……就是這一件件事情,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都在觸碰著我們心靈深處。
人人都有最喜歡的文章,我也不例外。這篇文章不僅讓我很喜愛,還給我留下了很大的啟發。是哪篇文章呢?就是《活珍珠》。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夏威夷的小販在賣珍珠,誰也無法辨別珍珠的好與壞。有的人拿到的珍珠又圓又亮,有的人拿到的珍珠又小又扁。作者看到珍珠貝里的砂石會長出不同的珍珠。想到了人生:總有些人可以長出最大最美的珍珠。
作者簡潔的'語言中藏著深刻的道理,不禁想到了自己所在的班級。在同一個教室里有不一樣的學生。有的學生光彩熠熠,是又大又圓的珍珠;有的學生黯淡無光,是又小又扁的珍珠。為什么有些同學可以變成美麗的珍珠呢?那是他們面對坎坷、困難時,能勇往直前,持之以恒,把“攔路虎”都一一解決了,一一包容了,成為了完好、圓潤的珍珠。正像作者所說:人生的傷痛就是活著的珍珠,能包容,就能煥發出晶瑩的光彩;不能轉移,就加速了死亡的腳步。
遇到一些事情,要學會去包容、克服,即使不是最美麗的,也能散發出屬于你自己的光彩。如果你不去包容、克服,反而讓你那顆珍珠沒有光彩,變得越來越黯淡無光。
我們把人生比作一幅畫,那幅畫不是完美的,但你只要克服、包容、填補那個缺陷,就會讓這幅畫變得完美……
讀書讓生命充滿活力!
林清玄散文9
聽林清玄這三字,莫名的耳熟,但總想不起他是何許人也,寒假期間,在新華書店閑逛時,發現了一本《林清玄散文精選》。
這本書外觀不像一般書那樣封面富麗堂皇,五彩斑斕,而是只有三種顏色,然而顯的清新和素雅。
我先來介紹一下林清玄,他是高雄人,散文家,他是“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在17歲的時候開始發表作品,從此走上了文學之路;32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經藏;35歲時出山,四處參法。
而這本《林清玄散文》分為“月光少年”“用歲月在蓮上寫詩”“清歡”“木魚餛飩”“羲之送來的桔子”和“金色的胡姬”這幾個部分。不能說他的那篇散文令我印象最深,只因林清玄他寫的,本就不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感人肺腑的動物故事。
他描寫的事物不是濃墨重彩的,只是寥寥幾筆就把事情交代的一清二楚栩栩如生了。描述上,她也不愛用富麗堂皇的辭藻,卻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語句來描寫他的情感。就拿其中一篇來說——《冰糖芋泥》這是一道鄉村的甜點,卻是給林清玄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說只要母親一做冰糖芋泥,他們便一回家就趕著功課。到了現在,三十幾年的時光流轉,那芋泥的味道也變了。林清玄只用了寥寥數筆,卻將事情和感情都完完整整的表達了出來。
林清玄的散文,不像一些作家那般,是用華麗的詞藻堆砌出來的。他的散文,語調樸實無華,用最質樸的語言講述故事。他的.作品就像一杯香茗,起初平淡無味,一旦等葉子舒展開來,待人慢慢品味,酸甜苦辣就都嘗的出來了。散文里散落著深遠的禪意,在恍惚間意會到他的韻味,那清新的文字,就是一股文學的清泉。
當你翻看這本書是,請細細地去品味,仿佛有一陣清泉流過心間,在頃刻間寧靜了你那顆浮躁的心。
林清玄散文10
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和陪伴——讀《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少年版》有感
說實話我認為父母應該多花點時間在自己孩子上,尤其是成績不好和行為規范不好的孩子上,因為我發現: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和陪伴。而這些不好的學生大多數是因為父母沒有多數時間來陪他們和管他們。
說到這,我突然想到一個故事,故事如下:
就是一個美國男孩等他的父親,等到了大概12點,他的爸爸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來,男孩提出了借10美元的要求,于是父親給了他。
男孩高興極了拿出了另外10元,合起來把它給了父親,并說:“我能買一小時讓你來陪我嗎?”
這個男生是多么希望能有父親陪伴的`時光。
當學生或孩子犯錯的時候請給他們時間;
當學生或孩子孤獨的時候請給他們陪伴;
因為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和陪伴。
林清玄散文11
就是一個瓜,也是明明白白,感恩地來面對世界……,我反復地咀嚼著,體味著:大自然向世人所展現的感恩之心是那么簡單,美好而純粹.花兒因感恩于陽光的熱情普照,綻放出絢爛的花朵;云兒因感恩于天空的博大,逝去怨氣悄然離去;鳥兒因感恩于大樹溫暖的巢穴而在枝頭放開歌喉……如果我們時時用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則會覺得這世間多可愛,多富有!樹上小鳥的輕唱,太陽無私的光明與熱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會令你感到心曠神怡.感恩是金!
當你急急地走在路上,前面的清潔工打掃路面卻剛好擋住了你的去路,你在躲開他時,心里是厭煩還是感激他不停地勞作,使你所在的城市保持了清潔;當你急著要在沒車的時候穿過亮著紅燈的馬路,卻被同行的朋友攔住時,你的心里是埋怨朋友真是死板,還是感激他提醒你遵守了交通規則呢;當你正想狠狠地報復那個惹你憤怒的同學,卻被老師發現制止時,你心里是覺得自己倒霉,還是感激老師制止了你的一時沖動呢;當你的父母要求你放學按時回家時,你的心里是怨恨父母管得太多,還是感激他們使你沒有機會形成泡網,隨便交社會朋友的壞習慣呢;當你的某某同學每次考試成績都比你更好時,你的心里是對他妒忌,還是感激他一直為你樹立了一個努力追趕的目標呢……
生活中的事情,真是數不勝數!你可以去感激,也可以去怨恨.如果缺乏感恩之情,你的心里就會充滿怨恨或不滿,就永遠不會懂得懺悔,生活就會總是陰郁,煩悶,充滿危機.如果你的心靈能夠感受到那其中的恩澤,就會心中充滿感激,充滿愛,愛我們的親人,愛我們的`朋友,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生活.你就會謙恭,禮讓,溫和,就會愿意付出,愿意責己.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種種失敗,無奈.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變得消沉,萎靡不振 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這才是人生積極的處世態度.感恩不純粹是一種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可能無法把握明天的命運,但我們可以用感恩的心態,努力地過好每一個今天.
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人性善之反映.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這對于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只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所以,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就是讓孩子從感恩父母開始,學會關心身邊的人,進而關心整個人類.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后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感恩猶如心靈的泉水,它源源不斷地滋潤著心田,使其免于干涸;它讓生命充滿生機,洋溢朝氣,遍灑陽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它來自我們的心靈,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也不須付出代價,關鍵只在你我一轉念之間.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淀許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許多的不滿與不幸.只有心懷感恩,我們才會生活得更加美好.感恩是金!
林清玄散文12
隨著年齡的逐步增加和“心智的成熟”,我們小小的心里接觸到了大大的世界。眼看著我們即將褪去幼稚、可愛的外表,應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恐怕此刻的我們仍舊缺少了些什么。那就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童真。
在網絡突飛猛進的現代,想知曉萬千世界是彈指間的事。然而讓思想過濾去一些繁碎的事情要探尋自我的心,那就是無窮無盡的了。此刻的我們還不能很清楚地辨認誰是誰非,這樣就很容易混淆是非。書本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教師大力推薦我們讀書,從而認清這個世界是完美的,這個世界是充滿善意的。
懷著一顆“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我讀完了一本有許多誘發人思考的小故事組成的散文集。作者眼見的世界是彩色樂觀的,好似內心總會被某些東西所觸動,這也正是“用心珍惜人生的情感”。我真可惜自我怎樣沒有作者的經歷和所見所聞還有令人贊嘆的感想。也許我不能期望每一天都與完美的事相遇,但也能像作者一般存著真、善、美的心靈,看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是每一卷首語的標題,是作者對少年們的期許,也是我們在人生經歷成長的時候每一個階段的標志桿。每一段時間我們都要反過去回顧一下,不要讓我們意念的小火車順著軌道偏斜的道路開去。不但這樣我們要常常擦拭心靈的鏡子。如此照見的時間才是光亮、美麗的呢!
天真的心,每個孩都以往擁有。孩提時我們夢想過自我像小鳥兒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藍天,擁有一片廣大、自由的天地。在我們明亮、清澈的眼里,看到不生不熟的世界,多么好奇、親切。當我們睜開雙眼,發現自我還是一個渴望認清世界的孩子。
純善的心,看到作者深信佛法、普度的情感讓我崇拜。可是“心靈里總免不了煩惱、悲哀、苦痛,不如心里為飛走的蝴蝶做感動”。即使找不到純然安靜的一刻,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發生自身邊的點點滴滴的溫暖來感化心靈。
完美的心和莊嚴的心又是如此重要。沒有人生的莊嚴又怎樣談到完美的人生。每個人感受到的完美、幸福是不相符的,看待好、壞的角度也是截然不一樣的。但我們都竭力地發現它們的存在,用心感受它們,每一天的生活也就從容而有情趣了。
當然,小小的我們沒有作者那樣深刻的覺悟,那樣脫俗的佛心,只是期望能在生命的成長中永遠歡樂。
林清玄散文13
The most beautiful petals are soft, the greenest grassland is soft, the vast sea is soft, the boundless sky is soft, the clouds that fly in the sky are the softest...
When touched and Lin essays, I have to like to harvest a baptism of mind, get enlightenment about his life and feelings, body odor from the text reveal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and quality, taste the lovers of infiltration by words to the word and emotion. Turn over the elegant love rhyme book with light ink fragrant, can go into Mr. Lin's inner world to see. Hopes for a peaceful good life yearning and hope, out of the din blundering social reality, full of the flavor of lotus flowers and grass, Lin to take out your prose and Lin, melodious hum a tune tune, as with the idyllic beauty to enjoy. He will purify the inner world of the ups and downs and decadence, the person will have the high purity of Mr. Lin's quality and personal cultivation, this will have the effect that we hope.
I think that Lin qingxuan himself is like a crystal clear lotus flower, out of the silt and not dye, unwashed, not the devil, straight, not rambling. And his words are so pure, clean, vivid, let a person stays well, like with a masters in a conversation, like a flowing stream of water flowing into people's hearts, bring us deep enlightenment thoughts and his life. I like to sit on the sofa in the quiet night, holding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savoring the beautiful and flowery language. At this time, if you play a song with a deep connotation, with a cup of freshly soaked tea,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already overflowing.
One flower a world, one leaf a bodhi. It feels like Mr. Lin's total "zen" is not open, and in the book, he often mentions the relevant examples of zen, asking himself what is the eni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zen? The search on the Internet is to make people's mind more pure, and to experience the compassion of the buddhist people. It is he who pioneered the writing of Buddha, so he is also helped to purify it. The heart is far away, the bodhi is slow. Buddha stand upright, low eyebrow charity view. Zen warm world, ji fu tai xiang 'an. Blessing cloud rise, pinch flowers shallow laugh. Zen life book scroll, tranquil and carefree. I think the zen world of Mr. Lin still needs us to ponder over, in the spare time of life is suitable for time, learn to enrich their vision and mind, so that they have zen and Buddha heart!
Feeling Lin qingxuan, experience his clean way. I was also touched by Mr. Lin's purity, and everyone tried to turn himself into a pure person like Lin qingxuan. You will have different experiences in reading this book several times.
林清玄散文14
林清玄的文字并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最簡單的表達。讀著他的書,那清澈靈動的話語像一股甘泉,緩緩滋潤著我干涸的心田。那一行行文字讓我覺得平和安寧,心如止水。
散文集分為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只有擁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才能在這混濁的世界保持清明,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在一行行質樸的文字中,我悟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要重視人與人的差異;人們之間要互相關愛;面對挫折不輕言放棄,等等。其中,一篇小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國王召集群臣開會,希望找到能讓她的幼女立刻長大的靈藥。一位名醫說在遙遠的東方有這種藥,不過往返要至少十二年的時間,而且藥需要在新鮮時服用,因此要將公主帶走。國王欣然應允。十二年后,名醫果然帶回了亭亭玉立的公主。國王興奮不已,厚賞了名醫。
也許讀完故事,我們都會笑國王太傻。沒有什么靈藥的存在,十二年的時間過去,公主自然已經長大。可是當我們靜下心來再一次品味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會發現“國王”就是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曾經像國王一樣,希望這個世界有一顆萬靈丹,讓我們選擇人生里自己喜歡的部分。然而只有到了最后,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么靈藥,一切都如作者在故事最后寫下的話——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的確,在人生漫長的歷程中,只有珍惜當下,才能不怨恨于過去,懷憂于未來,才能在每一個過程中勇敢地承擔,以最大的心意投入進生活,讀后感《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我們用不著急于知道結果,而是應當在每一個過程,慢慢地成長。也許這個過程會很痛苦也很漫長,但我們要知道:挫折讓我們更加智慧,只有忍苦耐艱,人生才能顯現真實的價值。人生不免會有灰心無助的時刻,但只要有了堅強果敢的性格,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環境所迎頭擊倒。當我們踏過荊棘,勇敢地走向終點的時候,就能舉起勝利的旗幟,自豪地對自己說:我長大了。
讀《林清玄散文集》之前,我對散文的接觸不是很多,只看過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最喜歡的就是老舍先生寫的《貓》以及《濟南的冬天》。這次寒假,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了這本書,就想看看不同作家的散文口味是不是也不同。
剛打開書的第一頁,我就看到了林清玄的介紹:原來林清玄從小就是一個小作家。我繼續翻開第二頁,慢慢的我一下子就看了半本書。我合上了書,在腦海里回憶著自己看過的一字一句,我覺得林清玄寫散文時一定就像畫素描,有時畫的濃了,便把這一段寫的深情一點;有時畫的淡了,就把這一段一筆帶過。但是不管他畫的如何淡還是如何濃,那股對家鄉對親情的懷念與向往卻總是在書中的`每一頁,每一句,每一行,甚至于每一個字里流露。
親情與鄉情是林清玄散文必不可少的兩大元素。他寫母親的時候,雖然不是自己的母親,但是寫的仿佛就如自己的母親一般。雖然這不是她的母親,但是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都是一般的孩子心,對于描寫母親的畫面不必轟轟烈烈,只需要寫一句真真正正的對母親的話。
而鄉情,我卻不怎么有感觸,畢竟我還沒有真正的出過遠門。但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以來,哪一個鄉里出了個狀元,不都得回鄉嗎?在文中作者經常將家鄉與親人聯系在一起,我忽然覺得,也許作者因為年齡比我大,所以想的也比我遙遠,比我深沉。作者說,他出遠門總要帶一些家鄉的故土,這樣才會踏實。我覺得作者與近些時間的一個人很像。那個人就是汪峰。雖然汪峰與林清玄不一樣,汪峰是每一次遠處旅行都會把自己父親的骨灰帶一點在自己身上,但是不管如何,這都是汪峰對親情的熱愛,對逝去的父親的回報。
看完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后,我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今我還沒有出過遠門,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因為工作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家人,那么我該如何,我該怎么辦呢?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解開,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把這個問題解開,把親情與鄉情的問題徹底解決。
林清玄散文1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隨風吹笛
林清玄
遠遠的地方吹過來一股涼風。風里夾著呼呼的響聲。
側耳仔細聽,那像是某一種音樂,我分析了很久,確定那是笛子的聲音,因為蕭的聲音沒有那么清晰,也沒有那么高揚。由于來得遙遠,使我對自己的判斷感到懷疑;有什么人的笛聲可以穿透廣大的平野,而且天上還有雨,它還能穿過雨聲,在四野里擴散呢?笛的聲音好像沒有那么悠長,何況只有簡單的幾種節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鄉下的農田,左右兩面是延展到遠處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樂顯然是來自麻竹林,而后面的遠方仿佛也在回響。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時候我覺得所有的林間,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歷史悠遠的竹林。因為所有的樹林再密,陽光總可以毫無困難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葉,有時連陽光也無能為力;再大的樹林也有規則,人能在其間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無規則的,有時走進其間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親就告訴我們“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況有的竹林中是有亂刺的,像刺竹林。
這樣想著,使我本來要走進竹林的腳步又遲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來,獨自聽那一段音樂。我看看天色尚早,離竹林大約有兩里路,遂決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樂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懾了,它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涌,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干和竹葉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發現,原來竹子灑過了小雨,上面有著水漬,互相摩擦便發生尖利如笛子的聲音。而上面滿天搖動的竹葉間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風,發出許多細細的聲音,配合著竹子的笛聲。
每個人都會感動于自然的`聲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蟲鳴唱,春晨雀鳥的躍飛歌唱,甚至刮風天里滔天海浪的交響。凡是自然的聲音沒有不令我們贊嘆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靜的夜里聽到遠處的春雷乍響,心里總有一種喜悅的顫動。
我有一個朋友,偏愛蟬的歌唱。孟夏的時候,他常常在山中獨坐一日,為的是要聽蟬聲,有一次他送我一卷錄音帶,是在花蓮山中錄的蟬聲。送我的時候已經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著錄音帶,一時萬蟬齊鳴,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無數的蟬在盤飛對唱,那種經驗的美,有時不遜于在山中聽蟬。后來我也喜歡錄下自然的聲籟,像是溪水流動的聲音,山風吹撫的聲音,有一回我放著一卷寫明《溪水》的錄音帶,在溪水琤淙之間,突然有兩聲山鳥長鳴的銳音,盈耳繞梁,久久不滅,就像人在平靜的時刻想到往日的歡愉,突然失聲發出歡欣的感嘆。
但是我聽過許多自然之聲,總沒有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聲音。原來在自然里所有的聲音都是獨奏,再美的聲音也僅彈動我們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響整個包圍了我,像是百人的交響樂團剛開始演奏的第一個緊密響動的音符,那時候我才真正知道,為什么中國許多樂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的植物能發出像竹子那樣清脆、悠遠、綿長的聲音。
可惜的是我并沒有能錄下竹子的聲音,后來我去了幾次,不是無雨,就是無風,或者有風有雨卻不像原來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來要聽上好的自然聲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變化無窮,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沒有風,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風,竹子才變成音樂,而有風有雨,正好能讓竹子摩擦生籟,竹子才成為交響樂。失去對自然聲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當有人說“風景美得像一幅畫”時,境界便低了,因為畫是靜的,自然的風景是活的、動的;而除了目視,自然還提供各種聲音,這種雙重的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創造的境界。世上有無數藝術家,全是從自然中吸取靈感,但再好的藝術家,總無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為自然是有聲音有畫面,還是活的,時刻都在變化的,這些全是藝術達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藝術一定有個結局,自然是沒有結局的。明白了這一點,藝術家就難免興起“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繪下長江萬里圖令人動容,但永遠不如長江的真情實景令人感動;人能錄下蟬的鳴唱,但永遠不能代替美麗的蟬在樹梢唱出動人的歌聲。那一天,我在竹林里聽到竹子隨風吹笛,竟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陽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經停了,我卻好像經過一場心靈的沐浴,把塵俗都洗去了。
我感覺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沒有自暴自棄的理由。 (選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刪改)
1.請聯系全文,概括竹笛天籟的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解說文中劃線句子。
(1)作者為什么說“失去對自然聲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好的藝術一定有個結局,自然是沒有結局的”的含義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為什么用大量篇幅寫蟬聲、溪流聲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指出最后一段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遠聽:清晰高揚 ; 近聽:波濤洶涌,聲威遠大; 心覺:深刻震撼。
2.(1)自然的聲音是聲畫組合而成的變化無窮的天籟,而要聽到天籟需要福分。
(2)藝術雖有變化卻有盡頭;自然變化無窮,沒有止境。
3.寫蟬聲、溪流聲等,這些都是天簌,是為了映襯笛聲;是為了突出笛聲的深刻、清脆、悠遠、綿長。
4.含義:自然能令人興奮振作;作用:卒章顯志、畫龍點睛。(意對即可)
【林清玄散文】相關文章:
(精品)林清玄散文05-22
林清玄散文的經典語錄07-10
林清玄經典散文(精選23篇)08-09
林清玄寫的散文(精選12篇)09-21
林清玄散文15篇(精)05-22
林清玄散文《隨風吹笛》閱讀及答案06-13
林清玄《幸福的開關》初中散文閱讀及答案06-14
林清玄《籮筐》高二散文閱讀題及答案06-20
林清玄《菠蘿蜜》高三散文閱讀題及答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