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讀后感實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散文吧?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問題。如何寫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林清玄散文》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
這個學期,我讀了《林清玄散文精選》,它,猶如一股涓涓細流淌過我的心間,心曠神怡;它,猶如一陣徐徐清風拂過我的心間,淡雅至極;它,又猶如一朵純純白花飄進我的心間,沁人心脾。
林清玄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歡的散文是《一杯蜜是煉過幾只蜂的》,它寫了一杯蜜茶中小蜜蜂們的所做,讓我看到了蜜蜂的許多優點。
我從小就怕昆蟲,對蜜蜂也是沒什么好感,頂多也就知道它們比較勤勞而已。讀了這篇文章后,我看到了它除了勤勞以外的很多優點:它們很專情,除了蜂王以外不聽任何人的話,養蜂人抓到了蜂王就是抓住了整巢蜜蜂;它們不怕死,當外敵侵犯時,奮不顧身,總是沖在最前面,用唯一的'螯刺攻擊敵人,從而結束生命,明知會死,卻不帶絲毫猶豫;它們還很無私,為了釀蜜甚至減少了壽命,卻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其實,人和蜜蜂也是一樣的。一項偉業中,怎么可能沒有像蜜蜂一樣的幾個人在付出?就像一杯蜜一樣,是煉過幾只蜂。
此后,我買蜜茶時心甘情愿,也喜歡喝蜜茶了呢,那時,總會想起那為此犧牲的幾只蜂。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2
讀了《林清玄散文集》后,我內心有著許多感想。在這些散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孝的孩子》。這是一篇簡短但意義深刻的散文。
散文中寫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省內的兒女一開始對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大陸的兒子后他們就變得非常不孝順,因為他們怕大陸的大哥也來搶老先生的.遺產。
文中作者認為:就算分給大陸的大哥一部分遺產又怎么樣,何況父親還沒有死,財產還不知道怎么分!老人也認為:既然這么不孝,連一毛錢也不要留給他們。但是話又說回來他也不會真的那樣做,總是自己的孩子嘛!
這則故事中的兒女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真是讓人寒心。這世間能有多少子女體貼,孝順父母的心呀?捫心自問,父母從小養育我們,培養我們,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成人成才,到最后我們能給予父母什么樣的關懷呢?我們又為父母做了多少呢?也許有的同學認為父母為我們洗衣、做飯、供我們上學都是天經地義的,稍有不樂意還會耍犟脾氣。試問,當你過生日吃著父母為你準備的可口飯菜、香噴噴的蛋糕,你可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幾月幾日;當你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時,你可知道爸爸為了你能有安逸的生活條件,正在外辛苦奔波;當你晚上躺在松軟的席夢思上甜甜入睡時,你可知道媽媽還在燈下為你織毛衣……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事孝為先”,我們應該從小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懂得回報,學會感恩。為我們的父母譜寫一曲愛的贊歌。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3
放暑假了,我和媽媽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去博庫書城買書。我在書店里精挑細選,買回來了一大堆我喜歡的書,這本《林清玄散文》就是我愛看的書。
當我接過這本黃色封面的,不起眼的書時,覺得應該不怎么好看,隨便翻幾篇就可以了,但是當我翻到第一頁時,就被里面的.故事所牢牢吸引住了。
第一頁自序《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中的小朋友,既可愛又很有想象力,還悟出了大道理:萬事萬物各有其道,有它的優點和奧義,這個世界才會如此多嬌而美好,人生也是這樣,從不同處去觀看智慧,才能認識更多元的價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獨立的個體,應該得到最合適他的教育,培植和尊重。
第一章是《從巴西來的烏龜》告訴我們,所有的事物沒了生命,那還有什么價值。《枯萎的桃花心木》要我們知道,做事情不愛依賴別人,不然就辦不成大事。《軟枝楊桃》說;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內心。《快樂的思想》講的是每個人都用快樂的眼光看世界。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在被造謠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誤解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覺之道。在被毀謗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在被打擊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愈之法。那是因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林清玄伯伯寫的作品,有好笑的,生動的,感人的,每一個故事,都包含了一個大道理。《林清玄散文》使我百看不厭,我要多次去品味它,當然,我希望你們也喜歡上這本《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4
很早讀過林清玄一篇寫三生石的散文,淡雅清新的語言,真摯娓娓的感動,留下抹不去的印象。《感性的蝴蝶》是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選,分成三輯:河的'感覺,發芽的心情,和溫一壺月光下酒。文如其名,清冽而帶著點佛家的玄味,但真實真切,連我這個最煩說佛的人,也甚是喜歡。宗教本沒有錯,信教作為一種信仰也是值得尊重的,可現今的社會,假信仰的人太多,尤其在中國人里,經過共產主義洗禮、經過破除迷信連著把宗教一鍋端的各種宣傳運動的新中國人,可能連什么是信仰都不知道了,還談什么信教呢。宗教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早已變成一種服務業,這條精辟的概括,讓人不得不佩服永少的尖銳和犀利。
林清玄的散文,有談佛學的,但更多的是抒寫一種心靈的感悟,尤其是在嘈雜紛忙的都市生活里,人早已被各種壓力摧毀得麻木不覺,除了激烈的放縱發泄,早失去了心原有的安寧和平靜,有的只是哄鬧無常的濁歡,妄論一千多年前東坡先生所抒的“人間有味是清歡”。以濁為歡、以清為苦,到了濁歡都盡的時候,也就只剩無味的人生了,這是現代人的悲哀。讀林清玄的文字,好比在混亂淤濁的人世間,喝到一杯清淡卻茶香四溢的龍井,也許只是暫時的醒神,總比一直混沌沌沉淪于身外之物的追逐中,要好些。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5
一顆美好的心,包含著世間萬物,簡單的幸福,常常是隱藏在平常事物中,只要用一點心,平常事物就會變得非凡、美好、莊嚴;只要用一點心,凡俗的日子就會變得可愛、可親、可想念了!
美好的心,就如同一株黃玫瑰,在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莊嚴,以及不屈服的意志。白天人心浮躁,掩蓋了夜來香的香氣,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沉靜,就會體會到夜來香的芬芳,所以,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感受這個世界,那顆蘊藏在萬物中的美好之心,就會感化身邊的每一個人。
而人也如花一樣,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
相比于花朵的芳香艷麗,鉆石則又顯得昂貴奢華,如果賜予好的附加值,每一朵花、每一個觀點、每一段歷程都變成“活的鉆石”;每一份愛、每一次思維、每一次成長都以“克拉”來計算,每一個剎那都純真可愛、都充滿熱誠與美,都有創造力,那么生命就會有鉆石的美好,鉆石的'光芒了,這也正是一顆美好的心。
前生,我們在溪水畔道別,而在今生早春,我們也應該珍惜正在流轉的光陰。看你微笑時,手撐花傘,三月道旁的杜鵑與傘一樣艷紅美麗,四月溫暖的陽光猶在,使我全身都洋溢著年少的歡喜,感受美好之心的存在。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6
清淡、樸實,這是我打開《林清玄散文集》所閱讀到的氣息和獨屬于它的那一份味道。
其實,在手拿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開它的第一頁,閱讀第一篇xx時,我就被它那淡雅、細膩的文字所震驚。因為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當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筆風應都是充滿陽剛、堅毅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筆風婉轉、細膩,絲毫不遜色于當代女性作者,可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啦些許傲然,這種柔與剛的結合,被他的文字詮釋得恰到好處,即不會太做作,也不會過于剛強。猶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漣漪,在我們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憶及其源頭時,卻發現那痕跡早已消失不見,我想,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若隱若現,隨風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為《空白筆記簿》的xx。這篇xx沒有過多的優美景物描寫,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生活的一點兒個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們卻從未發現。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7
之所以喜歡林清玄,首先是喜歡他的名字,名好姓也好。
每次讀他的散文,都會有一種給心洗澡的感覺,清清冽冽的一股清泉自 肺腑間流出,舒暢自在。
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以小見大,每次都從小事寫起,平淡自如,最后卻包 含著發人深省的哲理。有一次我竟然想,干脆我也到廟里參悟參悟。
有人說:現在這個年代,眾聲喧嘩,我不喜歡喧嘩這個詞。
林清玄說: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有個朋友說:我讀林清玄的散文,一定要配一杯清茶,最好是在溫暖的' 陽光下。
我是個忙碌的人,我讀林清玄的散文可能是在嘈雜的公交車上,也可能 是在做完一張張試卷時,我從不特意挑時間來讀,隨心所欲,率性為之。本 來挺簡單事,干嘛弄得那么莊重,就像禮佛,心中有佛即使不天天燒香磕 頭佛自然也會知曉,而天天燒香拜佛的人假若心中沒佛,確實白白浪費了香 燭與火紙。
萬鏡俱泯滅,方見本來人,每個人都是一顆種子,外面包裹各種各樣的 皮囊,但百年之后,又都回到原點,那時的我們比初生的嬰兒還要純潔。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8
咬舌自盡的狗
《咬舌自盡的狗》吸引了我,狗是人類的朋友,狗多少乖巧、忠誠,想著狗,心田里便流出一股盈盈的笑,狗該有一個好的主人呵護、嬉戲它。還沒看完,視線已經模糊。狠心的主人竟然作了這樣的.事:第一次把狗拋到幾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來了。
第二次想把狗拋到幾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時,狗卻在車中咬舌自盡了……啊!一只有情有義的狗呀,為了尋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鎮、在荒郊奔馳百里,不管經歷多大痛苦,多大風險,始終來尋找主人,尋找家。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開門,還冷眼相待,接著立刻又送去拋棄,又被無情無義的人拋棄!兩次拋棄撕裂著狗的心。“萬物皆有靈”。
人類自以為聰明總是以為自己比動物更有智慧、有感情,可動物們總用它們最真誠的依賴和信任,甚至生死的決絕向我們證明,它們也有愛,有思想,當它們被拒絕、被拋棄,它們也會流淚,甚至無比地傷痛,其實,它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每天能和我們在一起就好,僅僅是陪伴。人又何嘗不是這樣?
我皺著眉,搖了搖頭。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9
讀完了《林清玄散文》,我放下了書本,自己的心還沉浸在書當中,每次讀這本書,我總能感覺到一股暖意,我已經將這本書看了兩遍,心里暖暖的,原來林清玄經歷了這么多我所見不到的事情。它們好像流水一般在我眼前閃過,很快又消失不見了。
這是一本散文集,我一篇一篇地看下去,看到了其中兩篇我最喜歡的。第一篇是《溫一壺月光下酒》,講述了一些在月光下奏樂的`百姓,充滿了悲傷和憂慮。有月光下的喇叭手,負琴盲翁。還講述了其他經典散文。讀完了這些,我認為林清玄就想告訴我們,在每一個幽靜的夜晚,總會有一些人在月光下哭泣,世界上總會有悲劇,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它不能讓所有人幸福。最后,一定要靠自己不斷勤奮努力。這篇散文集中,我還懂得了生命是短暫的,但是我們只要心靜下來,就能了解更多,得到更多,寧靜致遠。在《以水為師》中就講到了這一點。
第二篇是《白雪少年》,主要講了林清玄童年時期到少年時期發生的事情,有《紅心番薯》《過火》等散文,讓我很難忘。每位讀者都在見證林清玄的成長,包括我。他的生活十分艱苦,可還是有如此之多的事情,從他父母身上,林清玄學到了很多,讓我也懂得了每個人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有好也有壞,有開心快樂,也有痛苦難過。但是壞不一定就代表不好,好也不代表一定幸福。努力去享受奮斗的過程才會有成就感。
讀了林清玄的散文,我收獲了這么多,我鄭重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真的不錯。我都開始準備看第三遍了。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0
卷四,同時也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后一卷,卷四的結束也象征著散文集的結束,看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這是一部從生活中體悟寫作秘密,結合創作經驗和美麗文字的書,他用真摯而優美的文字,作出人生的一點一滴,作出生活疑惑的最好答案。
卷四——莊嚴地心,其中的每一篇文章無一不吸引著我的目光,奪人眼球,但在甚多出彩的文章下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那《第三面佛》和《不緊急卻重要的事》
先說《第三面佛》。它是卷四中篇幅最短的一個,盡管很短但它仍能表達出不簡單的道理。再就是《不緊急卻重要的事》這一篇的內容與卷二的《清歡》有些相似之處,這也是我覺得寫得最好的一篇,這篇文章猶如素描一般,簡簡單單幾筆,勾勒出人們內心的.豐富世界。
人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緊急的事情,當我們在遇到這些事的時候,往往會犧牲那些看起來不很緊急的事,都未曾問那些事情有多么的重要。
是啊,一個人一天八小時在追逐俗事上,又有多少時間來思考那些重要的事呢。
如果我們每天從生活中抽取八分鐘的覺悟,八分鐘的靜心,八分鐘的專注,八分鐘的放松,八分鐘的忘我,八分鐘的天人合一,抱八分鐘的守真抱樸,那么生命必將因此改變,每天的生活也會因此改變。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1
接觸林清玄的散文是一次逛書攤,偶爾撿起一本書,隨手翻了翻,就被他清麗的文字所打動。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遍遍地反復回味,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細細地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的洗滌方可安靜地睡去,一切禪理在夢中參透。
他的筆下盡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他的筆下賣花是有修行有善緣的職業,賣花的大嫂連笑容都是溫婉的,如花的;賣大碗茶的阿婆是寺廟里不可或缺的一景;種出特大芒果的老農是神奇的;海邊賣貝殼的老人都是令人敬仰的。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品他的書,在閑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云,捧著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們不似柜臺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在炎熱的夏季,你不妨泡上一杯清茶,翻一翻林先生的書,讓一縷清風吹進你的心房。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2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著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真實的觸動。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于父母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里,也許我們應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林清玄的散文里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有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東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弦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于這字里行間的溫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的,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進你的心里。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種花。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3
我對林清玄的第一感受:讀書乃著文。
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8歲,獲得了全國兒童繪畫賽優選,10歲就開始讀小說,林清玄記得小時最喜歡的是《西游記》。
他17歲即開始發表文章,1973年開始創作散文,而后相繼攬闊了各種獎項,30歲前便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獎。
這么多的獎項,對林來說只能算作一種鼓勵吧,得獎不是他的夙愿,然而如此優秀的作家,任誰都能記得他的所在,獎項的給予是讀者的愛的宣泄,得獎對他來說卻只是生活的隨筆,那么,我們都希望在這些光榮的背后還有更多奇跡的光芒閃現!很多人從林清玄的文章中感悟到許多人生的哲理,特別是那些心理迷惘的人,由此找到了精神家園和精神之光,由此林清玄贏得了精神導師的美譽。
他說:面對人生難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們能以起承轉合去尋找心靈的故鄉。
人是有限制的`,但夢總是美的!這一句,我感受最深,正如林畢生的追求:夢總是美的。
林的散文被譽為時間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表現了人間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含蓄真摯感人的力量,并引導人們追求其參悟生命的意義,展示著化人生苦旅為文化樂旅的大智慧。
之所以受到如此高評價,實在是林的寫作成果給人們的影響至深,就像給心靈澆了一罐美酒,而且后經十足。
再轉向他的精神世界,他注重人生的參悟,是保持樂觀與豁達,清妙玄獨心境的妙方。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4
《林清玄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回味的美酒。在這些散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鞋匠與總統》。
這是一篇簡短但意義深刻的散文。它講了林肯競選上總統演講時,因為是鞋匠的兒子,所以有一位議員想要羞辱他,由于眾議員們出身高貴,自以為是上流社會優越的人,卻從未想過自己要面對的總統是一個鞋匠的兒子,覺得林肯很卑微,很看不起他,因此,被眾多參議員嘲笑。但是,林肯并不認為這是一件令自己自卑的事,反而以此為榮,他憑著自己的智慧感動了所有的參議員們,他用自己的真誠,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才發現,林肯雖然是一個出身卑微的人,沒有任何貴族社會的條件,但他唯一可以倚仗的是自己出類拔萃的才華。林肯的智慧與寬容、坦蕩與善良、仁愛與正義,使他贏得了別人包括那位傲慢的參議員的認同!我終于豁然開朗,自卑?輕視自己?小家子氣?從此我要對它們“SayNo”這些都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都是失敗的根源!不要因為一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或不如別人優秀,嫉妒別人,就感到自卑或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自信和尊嚴都是自己給的,所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也要像林肯一樣,對自己自信,對他人寬容!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5
這個風俗不僅閩南人有,我們江浙人也有。
記得十八九歲頭一次出遠門,是去四川德陽。是因為舅舅他們在那邊,我是跟小姨夫一起去的.出發前的頭一天晚上,媽媽就是準備了老家的泥土,不過不是裝在瓶子里的,是用一張白紙包起來的,就那么一小撮而已.我不要,說媽媽迷信,媽媽就偷偷地給塞在包里了,還是千囑咐萬囑咐的,好象女兒一去不回似的。其實只不過去小住一兩個月而已啊。老媽叮囑我,到德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將這家鄉的泥土放入德陽的.水里,這樣就不會水土不服了。
因為是頭一次出門,還要去那么久,我的心情快樂無比,老媽的話我就當了耳邊風,一點也不沒放心上。
可能我這人命賤,或許注定就是漂泊的命,無論走到什么地方我都能隨遇而安,而且很快會融入當地的生活習慣.可是不管我去什么地方,老媽照例會給我包上一包故鄉的泥土。其實,這以無關乎水土的問題了。
這包土有著涓涓的母愛,有著故鄉的情懷,在我客居他鄉失意和失落的時候,給我力量,還有我對故鄉和老母無盡的思念!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林清玄散文的經典語錄11-15
林清玄經典散文(精選23篇)08-09
林清玄散文經典語錄11-20
林清玄寫的散文(精選12篇)09-21
林清玄散文集經典語錄11-15
林清玄《幸福的開關》初中散文閱讀及答案06-14
林清玄散文《隨風吹笛》閱讀及答案06-13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02-04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07-20
林清玄《籮筐》高二散文閱讀題及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