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日麗元宵到,十五燈節元宵鬧。八方來客人如潮,猜謎抽獎歡聲笑。短信頻傳祝福道,朋友身體安康好。下面是語文迷收集整理的2017元宵節隨想,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元宵節隨想1】
一朵又一朵的絢麗煙花,在2017年元宵節的上空炸開,是那樣的美麗、炫目,令人不禁連連驚呼。
我在廚房清洗著一大疊堆壘得雜亂的碗筷。
從所住的五樓,透過玻璃窗、紗窗,我觀賞著那些燦爛的煙花,被那些似曾相識的美麗驚動著,為那些轉瞬即逝的開放送去著感嘆。
2016年元宵節的歡樂情形,從我的懷想里不經意地鉆出,像綠茵茵的小草從春天的地面彌漫開來,漸漸露出它迷人的微笑。
我喜歡說,20016年的元宵節是一條調皮的小狗。它在桂平的廣場上東奔西跑,搖頭晃腦,不時引爆人群里的歡呼和大笑。帥氣的小男孩豆豆,左手提著一大袋甩炮,隨著右手的不停甩動,那白色的小包包便在地面上不斷地開出一小朵一小朵的火光來,響著,還冒著小團的煙霧。他時不時地將甩炮使勁地甩在我腳邊的地面,看我跳起來尖叫,然后作勢要懲罰他,他就快樂得大笑起來,將眼睛都笑得瞇了。
兒子洋一次又一次地對豆豆說:“給點給哥哥,看哥哥怎樣甩!”
豆豆每次給時,都要十分認真地數一數顆數,聲音里明顯地夾雜著不舍。
豆豆的爸爸義就曲起兩道眉毛,呵斥道:“豆,那么小氣干嗎?”
豆豆并不理會,依然數。也有大方的時候,他便滿世界地追隨著洋,大聲叫:“哥,給!”
我和雙,應和著兩個孩子的要求,在人群中不停地往來穿梭。我們交談,也不住地感慨。元宵節過了,我回湖南的日子也就一天天地迫近了。不舍和留戀的情懷,在這節日的狂歡之中,尤其顯得濃重。
照例,我還要調侃義:“嗨,股長先生,你真的是本科生不?真奇怪啊,世界上竟然還有長得這么黑的本科生!”
義習慣了,也并不氣惱:“哪里啊,我哪里是什么本科生,分明是煤窯里的下井工啊!”
雙說:“過節呢,你省一省,就別欺侮人家了!
我說:“會疼他了,你有進步呢!”
雙說:“那當然!俺老公嘛!俺不疼誰疼!”
真真秀得可以!我們便都一陣嘩笑。
廣場的舞臺上,有人在盛裝出演。那些歌,那些舞,那些相聲和小品,是節日里眾多的歡樂之中偶爾閃光的一處或幾處。
廣場上,人群如潮,層層疊疊!人聲如浪,浪浪喧嘩!
我們分明是那歡樂之中的幾朵浪花。
放煙花,卻是要去到江邊的。
潯江江畔,北江橋旁,簡直是一方不夜的天!我們一行多人,在河邊忙碌著,加入到燃放煙花的人群之中。
各種各樣的煙花在夜空中多姿多彩地綻放開來!有的像滿天的流星拖拉著流質的尾從天空中墜落下來,有的卻一枝獨秀,一路炸響著,只管沖向更高更遠的上空,有的像春天的園子,繁花似錦,色彩斑斕……
我們歡呼,捂耳、仰頭、半瞇著眼,雙腳不停地跳動。
河水在煙花的映照中,偶爾一現,竟然是那般的安靜。那河水竟然能夠安靜!
桂平的廣場,潯江的橋邊,在2017年的元宵節里,已然只是我的一份懷想了。而義、雙和豆豆,他們一家三口,是否在此刻,依然地在桂平的廣場上,歡度著節日?是否,依然地,會在八點多的時候,開了車,裝載著各類花炮,去到那江邊燃放?是否,還如去年一樣,在江邊歡呼、跳躍、大笑?而就在此刻,在我想象著他們過節的歡樂情形的時分,他們是否也想起了去年,想起了我和洋,想起了我們曾經一起走過的許多個日子?
多少的時光已經悄悄流走?多少的情懷已經默默改變?多少的溫暖已經在歲月的深處被珍藏?多少的祈禱和祝福正在心里真誠地散發出芬芳?
我相信,所有的善意都是花,所有的扶助都是詩,所有的美好都是歌,所有的朋友都是燈,所有的美好都是人心深處的安慰和溫暖!
此時此刻,煙花在東安的夜空中不停地優雅地綻放著。我知道,那是人家的煙花?墒,我更明白,無論那是誰的煙花,也無論那煙花是經由誰的雙手燃放,但只要是一份美麗,便依然能夠,讓所有看得見煙花的人的夜空,獲得同樣的燦爛。
【2017元宵節隨想2】
元宵節,照例白天是社火表演,晚上是放煙花和燈展。熱熱鬧鬧的元宵節,為農歷新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不知是年歲漸長的緣故還是因為孩子不在身邊,近幾年沒有了觀看的興致,喜歡窩在家里,看看書,看看電視,享受獨處的孤獨和清靜。想起前幾年的元宵節,總是不辭勞苦地帶著女兒,在人縫里擠來擠去,買燈籠,買蠟燭,買花炮。社火、煙花和燈展,一樣不落,邊看邊給女兒講解,回到家還少不了給女兒輔導一篇元宵節的作文。忙忙碌碌,享受著世俗生活的嘈雜與幸福。
想起有一年元宵節,女兒好像上小學六年級,說是自己長大了,今年就不要燈籠了,我就沒給她買。誰知看完了煙花和花燈,一路上看到其他小朋友一個個提著燈籠,興高采烈地說笑打鬧,女兒的情緒一下子很低落,眼中滿是羨慕?墒菚r間太晚,已經無處可買?吹脚畠菏涞臉幼,我翻箱倒柜,找出去年的舊燈籠,插上一截蠟燭,點亮,再綁上一根長棍子,讓女兒提著,一起到路上轉了一圈,女兒馬上高興起來。老公笑道:“到底還是個孩子!”是呀,沒有提著燈籠在街上走的元宵節怎么能叫元宵節呢?
記得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多,日子過得很是艱難,但父母并沒有因為生活的拮據而忽略每一個節日。從每個人的生日到新年,無一落下。我們家鄉的習俗是清明節不準女孩上墳,大清早只能眼睜睜看著父親一手拿著鐵锨,一手提著籃子出門,籃子里裝著上墳用的饅頭、涼菜、鞭炮和裁好的白紙。第二天,漫山遍野的墳上都是白花花的紙條在呼啦啦地飄。因為從未參與過上墳的過程,清明節在我的記憶里一直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記憶深刻的是端午節,前一天晚上,母親都要給我們的手脖和腳脖上綁五彩花繩,等到六月六要剪下來掛在棗樹上,花繩就會變成蛇爬走,把災難也就帶走了。母親還要用紅綢子給每人做一個荷包,裝上香草,掛在脖子上,說是可以辟邪。
中秋節時,父親會從集上買來月餅,擺在院子里的飯桌上,母親點上香,嘴里念念有詞,無非是保佑家里老小平安等等,然后跪下磕幾個頭。過一會兒,母親就會給我們分月餅吃,間或還有一小撮炒花生等一些小零食。
陰歷十月一是鬼節,中午要吃餃子,晚上要給死去的親人送寒衣。到了晚上,父親會帶著我們,先用煤灰在地上畫一個圈,然后把紙疊的寒衣依次燒了,先在圈外燒一些,嘴里說:“這是給孤魂野鬼的,”然后再在圈里對著不同的方向燒,邊燒邊說: “這是給前營你大姑的,這是給你爺爺奶奶的……”最后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潑幾個在地上。據說要是不在圈外燒,孤魂野鬼會搶親人的寒衣的。臘八節會吃五谷雜糧做成的臘八粥。
新年是最最緊要的,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這天,母親會烙豆包餅,晚上祭灶神。二十四會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一遍,用白土刷墻,用新報紙糊頂棚。拆洗被褥,蒸饅頭等等,一直要忙到除夕。有民謠記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除夕忙完一切,鉆進被窩之后,母親把新衫子、新褲子給我們一個個套在棉襖棉褲上,父親給每人的新棉鞋穿上鞋繩,把新襪子塞在鞋里,才最后躺下。我總是睜著眼,焦急地盼著天明,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直到被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吵醒,便催著父親起床。父親總是翻個身,說:“早哩,睡吧! 終于等到天蒙蒙亮,父親一叫,我立馬起床。梳洗后,便跟著父親放鞭炮。等到放完鞭炮,母親已經把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了桌。吃完餃子,父親會給我們發五角或一元壓歲錢,然后我們就跑出去玩了。從初二開始走親戚,新年的氣氛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那時沒去過城里,不知道城里人怎莫過元宵節。我們家是每個孩子一個燈籠,點上蠟燭,和小伙伴們滿村亂轉。
成家之后,受父母影響,傳統節日一直像模像樣地過著,像是一種儀式,讓那種節日的氣氛在生活中氤氳。
現在想來,很感謝父母,讓我擁有一個豐富的、鐫刻著傳統文化印記的童年。希望我的女兒也如此。
更多相關文章:
10.2017關于元宵節的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