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務理念,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面是語文迷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6優秀志愿者事跡材料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優秀志愿者事跡材料范文1】
我叫丁瑞敏,臨潁縣城關鎮人,33歲,本科學歷,2001年參加工作,就職于漯河市臨潁縣婦幼保健院至今,在現有崗位上工作認真努力,是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2012年開始接觸了解愛心公益活動并積極參加,其間加入漯河市微力量愛心公益組織和昊德愛心中轉站,2014年恰逢臨潁民間愛心組織初步成立,積極踴躍加入臨潁愛心中轉站,并在谷鈳新站長的帶領下,積極籌劃、組織并參加各項活動50余起,包括定期到敬老院、留守兒童之家進行義工活動,為老年人進行義診,為老人和孩子帶去溫暖。
平時的愛心組織工作中,除了負責一些基層服務工作(敬老、扶弱、留守兒童),還兼顧愛心組織深入社區、敬老院義診檢查工作。兩年中,利用工作之余,帶領婦幼保健院志愿者隊伍的隊友們走進社區、敬老院進行義診,共義診十余次,得到組織成員和受援機構人員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2014年的11月是令我難忘的一個月份,當臨潁愛心中轉站的谷鈳新站長通過熱心網友提供的線索得知我縣王孟鄉陳留村正在信陽求學的大學生劉孟亞重病無錢醫治的消息時,我們的心都為遠在外地的老鄉揪著,大家立即行動起來,開始了走訪、調查核實工作。當我們一行人走進劉孟亞一貧如洗的家時,我們都被深深震撼了,父親殘疾沒有了左腿,母親雙目幾乎失明又有精神疾病,當時已經進入初冬季節,劉孟亞母親還穿著涼鞋和夏天的短褲,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兵分兩路,一邊積極組織討論幫扶計劃,一邊通過各種網絡方式上以義工QQ群為核心號召愛心人士進行募捐,走訪調查結束的當天回到家后,我就把自己家里的棉被、棉衣和米面油拿出來一部分,和谷站長還有幾位愛心網友一起送到了劉孟亞家里。經過一個月與疾病的頑強斗爭,劉孟亞終于痊愈出院了,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走進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劉孟亞返校后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在我們心里,他們已經不僅僅是我們曾經幫扶的對象,我們更像親人一樣。
今年6月我得知劉孟亞馬上放暑假要回來了,懂事的女孩兒想暑期打工幫家里減輕負擔,我積極和愛心商家取得聯系,幫劉孟亞爭取了暑期工的機會,另一邊,熱心的谷鈳新站長為劉孟亞聯系并解決了住宿問題,劉孟亞開學離家之前拉著我的手說:“姐,謝謝你們這么多的好心人幫助我,我以后也會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我真切的告訴她:“我們早已把你當成了我們的親人,幫助你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當我每每想起這張年輕青春的臉掙脫了疾病的糾纏再次流光溢彩的時候,當我看到這苦難的一家人擁在一起臉上露出的笑容的時候,當我看到敬老院的老人們看著孩子們在跟前又唱又跳的幸福表情的時候,我真的覺得,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都值了!這種發自心底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是沒有參與其中的人所體會不到的。這種感覺我經常和我的愛人、孩子、朋友們一起分享,我的愛人和孩子現在也是愛心中轉站的一員,大大小小的活動我們一起并肩參加,讓孩子從小養成幫助他人、關愛他人的良好品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愛心公益的路還很長,做愛心公益的心永遠不會停,腳步會越走越扎實,我會堅持不懈的繼續做慈善愛心公益的行動者,做一名愛心奉獻的傳播者,點亮別人生命的一盞燈,溫暖一顆心,感動一座城。我會和愛心團隊的隊友們一步一步的堅定的走下去。做更好的自己。
【2016優秀志愿者事跡材料范文2】
郭麗丹,女,漢族,31歲,現任臨潁縣社區服務站(愛心粥屋)負責人。
多年來,她熱心公益事業,關注弱勢群體,積極參與志愿者服務,扶危助困,無私奉獻,足跡遍布臨潁縣每一個角落。在她的倡導和發起下,臨潁縣成立了首家社區服務站(免費愛心粥屋),實現了愛心服務長效化,制度化、規范化,凝聚了正能量,弘揚了社會正氣。郭麗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了崇德向善的做人典范,帶動了更多的人參與到愛心服務的崇高事業,被人們譽為“潁城愛心大使”。
《愛的奉獻》是郭麗丹最喜愛的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句歌詞,讓她百聽不厭,并從中感悟出生命的真諦和生活的意義。她常說:“人生的價值不在于當多大的官職,擁有多少金錢,關鍵看他對社會有多少愛和奉獻,奉獻愛心是我一生的追求”。
1984年出生,現年31周歲,長得苗條秀氣、俊俏大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郭麗丹,是臨潁縣繁城鎮扁擔楊村的一位普通農民。2011年郭麗丹就積極參加了同學們自發組織的30余人志愿者服務協會,累計向當地敬老院(如董畦村)、困難家庭、大病患者、失學兒童捐款捐物達5萬多元。2013年,從南街村打工返鄉的郭麗丹帶著全家老小四口來到臨潁縣城租了一間不大的門面房做起了小生意。當她看到環衛工人每天凌晨早早起床清掃垃圾,為縣城“美容”,餓了吃個涼饃喝口水,累了席地而坐,工作非常辛苦。那些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流浪漢早上吃不上熱飯流浪街頭時,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些弱勢群體每天早晨吃上免費熱飯。加之先前受服務協會志愿者的影響,她立志做一個造福他人,奉獻社會的好人。于是她決定在縣城成立社區服務站,開辦愛心粥屋來幫幫他們,傳遞愛心。
“想法雖好,實施起來談何容易?你到底圖個啥呀”。郭麗丹的一位好友聽說后,直言不諱,當頭就是一棒。是啊,郭麗丹家庭并不富裕。愛人在鄭州打工,家里只剩下年過六十多歲的婆婆和九歲的兒子。雖然自己開了一個小店,但收入僅僅夠貼補家用。兒子上學,還要買房,這一切的一切,確實是實際問題。可郭麗丹是個熱心執著的人,只要做出決定,九頭牛都很難拉回。郭麗丹把想法試著告訴了愛人和婆婆,沒想到愛人和婆婆都很開明,非常支持。于是,郭麗丹拿出多年的積蓄,買來鍋碗瓢勺,米面油鹽,找來幾位愛心人士,利用自己做生意租賃的一間房子,免費愛心粥屋就這樣于2014年8月1日在臨潁縣規劃路東頭南側悄悄開張啦!
每天清晨,都會看到一群穿著紅制服,帶著小紅帽的男女同志,有的蒸饃做飯,有的擇菜炒菜,有的盛飯刷碗,有的打掃衛生,忙的不亦樂乎,這就是郭麗丹和她的愛心志愿者。
愛心粥屋辦起來之后,有人曾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讓環衛工人、弱勢群體吃幾頓飯作作秀可以,要想常年堅持根本不可能。再說,一個農村弱女子,又沒有后臺、靠山,兔子的尾巴——不長。面對風言風語,郭麗丹沒有退縮,她就是要把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為了把“愛心粥屋”這件惠民工程長期堅持下來,讓更多愛心人士參與支持這項工作,郭麗丹和她的志愿者們想盡了辦法,吃盡了苦頭,花費了不少心血。
錢,是硬頭債子,也是愛心粥屋面臨的首要問題。為辦好愛心粥屋,郭麗丹一方面拿出自己的積蓄外,另一方面發動志愿者捐款。再之就是用服務、真誠感動愛心人士、社會各界獻出微薄之力。盡管捐贈者不求名,不求利,但郭麗丹還是制定了詳細的財務管理制度,成立了監督組織,每月向志愿者公布收支情況,捐贈、收支情況一目了然,明明白白。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臨潁縣愛心粥屋的開張,吸引了幾十位志愿服務者的參與和加入。也有眾多民眾以不同的方式捐款捐物,為臨潁縣的弱勢群體奉獻著愛心和溫暖。縣行政服務大廳干部曹景堯得知郭麗丹發起成立了愛心粥屋的消息后,二話沒說第一個報名加入了愛心團隊,并當場捐款表示支持。據統計,自愛心粥屋開張以來,曹景堯累計捐款就達近2萬元。現年62歲的李麥妮,是社區服務站的一名老年志愿服務者,本來這個年齡正是她頤養天年的時候,但她不顧年老體弱,不論酷暑寒冬,每天早上都堅持在愛心粥屋做飯,從不叫一聲苦和累。李麥妮說:“我每天為愛心粥屋做點事,覺著心里高興、舒服、踏實”。38歲的陳麗娟和張曉亞是同時加入愛心粥屋志愿者的一對夫婦。陳麗娟在縣實驗小學上班,張曉亞在縣電視臺上班,兩人的工作也都很忙。張曉亞的母親還患肝腹水臥病在床,家里負擔很重。為了家庭和奉獻愛心兩不誤,每天早上兩人天不亮就早早起床,在安頓好母親后,再來到愛心粥屋做義工,精神實在可佳。年近中年的王麗紅是潁川社區的一名職工,家庭條件并不富裕,但她一次就捐款1000多元。邢廣華是縣中醫院的一名年輕職工,做得一手好菜,去年8月加入志愿服務者后,就一直在愛心粥屋當起了“大廚”,每天早上他做的花樣不同飯菜大家贊不絕口。
總有一種平凡,叫我們淚流滿面。愛心粥的大愛,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感動而已,更應激發出人們愛的升華。在這個光榮的群體中,不僅僅有郭麗丹、曹景堯、陳麗娟,王麗紅、劉文典、邢廣華,還有癡心奉獻的董鳳英,滿腔熱情的郭鳳宇,以及閆素平、郭代娥、張建麗、牛秀枝、潘秀春、楊彩霞、王紅凱......。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積聚生活中的每一份小愛,融匯成了愛的洪流,在我們身邊傳遞,溫柔的、綿綿的,匯成一片愛的海洋。
愛心的力量是無窮的,臨潁縣愛心粥屋的出現也引來了社會各界人士和機關團體的強烈關注和支持。縣慈善總會副會長郭子民帶著“臨潁縣社區服務站”的牌匾來了,本人還捐出1000元現金;中房燃氣公司經理到了,她將1000元現金直接交給了愛心粥屋;臨潁縣建業集團也來了,他們送來了1000斤大米。還有北京21世紀公益基金會、縣民政局、文明委、團縣委、電視臺以及社會各界的團體和愛心人士,有的送來了現金,有的送來了面、菜等,有的送來了關愛。從幾元到上千元不等。一位叫李滿昊的小朋友還拿出了自己僅有的11元壓歲錢。有一位經常在愛心粥屋吃早餐的環衛大媽劉新民,也捐出了20元現金,并特別交代:“是郭麗丹的故事感動了我,是愛心粥屋的志愿者們影響了我,雖說我捐的錢不多,但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把它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吧!”。截至目前,社區服務站共收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單位捐款30000多元。
郭麗丹和她團隊的汗水沒有白流,辛苦沒有白費,來愛心粥屋就餐者絡繹不絕,每天僅固定就餐者由剛開張時的30來人增加到現在的50多人。自去年8月份開業以來,來這里免費就餐的人數已達12000多人次;一位經常在這里就餐的環衛大媽贊不絕口:“我們環衛工原來早上就沒吃上過按時飯,現在可好了,他們每天不論刮風下雨,早早地起床給俺們生火做飯,俺們吃上了按時飯。臘八節,她們給我們熬制臘八粥,中秋節給我們包粽子。今年中伏期間,天氣異常炎熱,她們又給我們熬制消暑湯,發放毛巾和藿香正氣水,我們心里很溫暖,打心眼里敬佩這些志愿服務者們”。
愛心在飛揚,真情在傳遞,志愿者的無私奉獻感動著每一個善良的人。很多人紛紛報名,加入志愿者服務行列。目前,志愿服務者已達30多人,愛心人士已達200多人,而且這個隊伍還在不斷壯大。
社區服務站在全力搞好愛心粥屋的同時,還向社會其他弱勢群體獻出愛心。今年1月中旬,郭麗丹從網上看到鄭州孤兒院和養老院正在急需一批冬裝的消息后,利用微信、微博、QQ群向社會發出倡議、求援,短短十多天,就募集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贈的棉衣棉褲等衣物400多件及時送到了鄭州孤兒院和養老院,緩解了燃眉之急。今年春節前夕,郭麗丹還帶領志愿者專一走訪慰問了臨潁縣王孟鄉北宋村、陳留村、張莊20戶貧困戶,并給他們送去了棉被、大米、面粉、食用油等價值2000多元的生活物資。
《河南經濟報》、《中原經濟網》、《漯河日報》、《漯河網》、《漯河文明網》、《臨潁網》、《臨潁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先后對郭麗丹和她的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報道。今年8月2日,臨潁縣慈善總會會長蔣學正、副會長郭子民專一會見了愛心粥屋的志愿者們,與他們親切交談,對愛心粥屋給予高度評價,寄予深切厚望,并表示竭盡全力支持他們,幫助他們。
愛心奉獻,志愿服務永遠在路上,永不停歇。如今,在取得“愛心粥屋”的成功實踐之后,郭麗丹對今后的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打算。她說:“開辦愛心粥屋是我多年的夙愿,我希望它能成為志愿者匯聚愛心、傳遞正能量的好平臺。下步,在繼續堅持扶危濟貧,為環衛工人、困難家庭、病殘家庭、失學兒童和困難大學生提供支持幫助,穩定現有社區志愿服務站的基礎上,力爭下年志愿服務站擴大到3——5個。遠景目標是讓臨潁縣城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志愿服務站,讓更多的人參與,讓更多的人受益,讓愛心和社會正能量溢滿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