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進程中,繼承中華文化優良傳統,使它成為兩岸合力的精神支柱,應當成為我們的共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6潮平兩岸闊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2016潮平兩岸闊觀后感1】
大陸與臺灣有著共同的文化始祖,共同的文字語言。然而,兩岸之間并不因為這些文化的交流就可以暢通無阻了。雖然我們使用的是同一種文字,但現在大陸書寫漢字用的是簡體,臺灣用的卻是繁體。同一種文字語言,使用的卻不是同一種書寫方式和印刷文字。在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中,兩岸之間不能用一種通行的語言符號系統表達與傳播我們的思想,那么,勢必在國際上會造成中華文化的兩個版本。這不僅會對雙方的交流造成人為障礙,而且還會對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造成附加的隔閡。
中華文化作為兩岸共同擁有的一種文化資源,它的有效傳播、特別是國際化傳播必須通過一種雙方能夠共享的符號體系才能夠實現。在今天,盡管通過漢字進行文化交流的難度較高,所需要的時間相對較長,但對于那些真正想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文字依然是可供他們選擇的可靠路徑。現在的問題是:人們在臺灣與在大陸得到的文化歷史可能是兩個不盡相同的版本,更不用說那些并不了解兩岸歷史的人,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可能會產生更多偏差了。所以,兩岸應當盡快改變漢字符號在兩岸文化傳播中的差異化表達,消除在同一種語言體系中的不同書寫方式,打破兩岸乃至在國際文化交流間的技術壁壘,這對于加強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都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進而言之,由于兩岸之間不同的文字書寫方式,我們對于西方語言的翻譯,也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漢語表達方式。尤其是對于西方經典文化的譯著,常常不能在一個共享的學術框架、一個統一的語言標準下進行。現在,兩岸之間的文化交往日益頻繁,各個院校之間的互訪也不斷增加,可是,雙方在討論一個共同命題的時候,使用的卻是兩套學術語匯。這種各說各話的現狀在客觀上對兩岸的學術與文化交流造成了不必要的技術性障礙。要想解決這種問題,最有效的方式是可以組織兩岸的學者共同編著一部具有權威性、專業性的漢譯詞典工具書,來整合我們對于外來語的翻譯與學術表達。
我們經歷了共同的歷史,可是,我們卻沒有共同的歷史學,哪怕是對1911年以前的歷史,也沒有一部能夠獲得兩方共同認可的歷史教科書。我們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可是,我們卻沒有一部通用的漢語詞典及英漢詞典,使我們的語言在國際交往中形成兩個不同的體系,對內對外都不能夠通用。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盡管這些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可是,距“兩岸一家親”的愿景尚有諸多的坎坷要跨越。這要靠兩岸人士攜手并肩,共同邁進。特別是此次海峽文化發展論壇建立的學術對話機制,更應當在雙方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中起到化解屏障、消除隔閡、鋪設道路、架設橋梁的積極作用,為海峽兩岸文化的協同發展、共同繁榮作出貢獻。
【2016潮平兩岸闊觀后感2】
兩岸歷經半世紀隔離,如今重新接觸,不管是中國大陸強調的中華文化,或臺灣凸顯的本土意識,“當代”的臺灣與“改變中”的大陸,正以加倍速度進入前所未有的兩岸交流新紀元。
文化是人民生活的總合呈現,兩岸政經體制不同,大陸文化與臺灣文化雖同源同種,卻面貌殊異。文化交流作為兩岸相互往來的重要項目,從官方帶動到民間具體推進,文化交流始終扮演著和善大使的角色。
20年來的兩岸藝文交流有變有不變,有常態的交流模式,也有隨大環境改變的部分。整體而言,兩岸文教交流的范圍、項目與實質內容,均逐年提升,幾遍及所有類別,從學術逐漸擴充到藝文、科技、體育、大眾傳播與文物、民俗技藝、宗教等多項專業范疇,交流內容亦趨多元與深入。
在兩岸逐步走向和解的大前提下,藝文交流不可避免,也難以禁止。然而,交流雖有正當性與必要性,但很難無視政治因素與民眾情緒,尤其是兩岸長期對立所形成的既定印象,并不容易立即消弭,雙方的交流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最近幾年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對與“文化”相關的政策與經營管理屢有闡述,而兩岸交流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的生態環境也有明顯變遷。不過,臺灣兩個主要政黨的兩岸政策不同,導致雙方藝文交流呈現明顯的差異性。此所以兩岸交流進行20余年,雙方因為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的差異性仍然存在,連帶影響兩岸藝文交流。
臺灣以中華文化為主元素,原住民文化與來自荷蘭、日本和現代歐美的文化因子也同樣深入臺灣底層,形塑臺灣當代文化。在處理兩岸文化交流的態度上,兩岸皆應了解臺灣文化經驗的復雜性。
更多熱門觀后感推薦:
1.專題片《潮平兩岸闊》觀后感
2.文化專題片《潮平兩岸闊》觀后感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