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對于個人來講是一種內在的自覺和自律。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福彩杯慈善征文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福彩杯慈善征文范文2】
“殘疾人更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大家都要積極參與扶殘助殘,拿出博愛之心、伸出關愛之手,給予殘疾人更多的關心、照顧和支持,切實讓殘疾人感受到陽光和溫暖,營造形成人人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風尚。”這是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山東省道德模范、雷鋒戰友劉成德經常說的一句話。雖然此次征文是劉成德出資參與冠名的活動,但劉成德平日里的助殘事跡不僅限于此。這位80歲的古稀老人,30年如一日關愛村里和社會上的殘疾人,從不言悔,在當地早已傳為佳話。他被村民們譽為“殘疾人的愛心使者”。
劉成德是1985年9月從工廠病休回到家鄉薛莊村的。回村30多年來,每一戶殘疾人家庭都是他經常“串門”的對象,一旦了解到殘疾人需要幫助,他就伸出援助之手。
2008年春天,54歲的村民孟慶泉在打工路上,騎車撞在橋欄桿上,傷勢嚴重,經過搶救治療,命雖保住了,但由于脊椎損傷,成了一名癱瘓在床的殘疾人。“家中老母親80多歲了,妻子患有癡呆癥,13歲的智障女兒腿瘸,自己是家里唯一的頂梁柱,可如今也下不了床。”……正當孟慶泉絕望之際,劉成德得知這個家庭凄慘的狀況后,主動走進孟慶泉家,送去了1000元錢。“慶泉,別難過,家中有困難,政府會幫助你的,大伙也會幫你。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有我家吃的,就有你家吃的。”聽了老大哥如此說,孟慶泉流下了眼淚:“成德哥,你家也不寬裕,再拖累你家,俺心里過不去啊。”“這有什么,街坊鄰居的,誰有困難,就得幫誰,你放心就是了。”握著劉成德的手,孟慶泉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別看那1000塊錢不起眼,但其實當時劉成德的退休工資每月只有800多塊錢,日子過得也挺緊巴。但他寧愿自己節衣縮食,也要幫助孟慶泉。此后,劉成德成了孟慶泉家的常客,每隔十天半個月,他就給孟慶泉家送錢,有時送100元,有時送200元。除此之外,劉成德平日里還送去豆腐、雞蛋、粉皮、食用油、面粉等。
“二月二,龍抬頭。”農村有二月二吃豆子的習俗,二月二當天,劉成德早早吃了飯,就提著炒豆子來到孟慶泉家中,給孟慶泉洗了手臉,把他頭扶起來。“咱也得龍抬頭。”當劉成德把炒豆子放進孟慶泉的嘴中時,孟慶泉哭了,“成德哥,您真是一個好人。”……
每年,劉成德都要給孟慶泉的老母親買兩身新衣服,每次老人都流著淚要給劉成德磕頭,劉成德扶著老人說:“您這么大年紀了,我給您買身衣服是應該的。”
村里82歲的高桂英老太太是烈士的遺孀,也是一位殘疾人,劉成德經常到老人家中,與她拉呱,逗她開心。一次高老太太感冒輸液,劉成德就買上牛奶等營養品送到她家。當聽說高桂英在歸德醫院住院后,他就在第一時間騎自行車來到醫院看望。高老太太緊握著劉成德的手說:“成德,你身體也不好,還惦記著我這個老婆子,真是謝謝你。”劉成德聽后委婉地說:“別說了,你家大叔,為革命把生命都獻上了,照顧您是應該的。”
在醫院,劉成德聽說隔壁病房有一位72歲名叫滿茂武的殘疾老人身患重病,家庭經濟困難,隨后就又買上牛奶等營養品來到滿茂武的病房。“老哥,我是雷鋒的戰友,代表雷鋒看你來了。”滿茂武望著這位素不相識又和藹可親的老哥哥,滿含熱淚詫異地問:“雷鋒?你就是雷鋒!”當別人介紹劉成德是當年雷鋒的親密戰友,而且是被雷鋒稱為永遠學習的好榜樣、薛莊村的老退伍軍人、退休工人劉成德時,他總是謙遜地說:“不說這些,這都是雷鋒讓我做的。”
劉成德不但資助本村的困難家庭,對社會上需要救助的殘疾人,他都伸出援助之手,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2006年3月,劉成德看到山東輕工業學院大學生何麗娟帶著殘疾、有病的母親租房求學的新聞報道后,被深深地觸動了,一心想要幫助這個可憐的孩子。3月23日他騎自行車、坐公交車、打出租,幾經輾轉,來到何麗娟的學校看望她們母女。劉成德詳細詢問了何麗娟母親的身體狀況,并告訴麗娟要經常幫母親按摩,以減輕腦血栓的癥狀。得知因為家里沒了煤氣,麗娟的母親直到下午1點半才吃上午飯,麗娟也一直餓著肚子時,老人當即把200元錢交給小麗娟,讓她出去買飯,別耽誤了下午的課。
3月2日,劉成德又向濟南市殘聯捐款5萬元,用于殘疾人公益事業……
一件件,一幕幕,劉成德心里時刻裝著殘疾人。對此,他說得最多的是全社會都應該給殘疾人更多的關愛、更多的支持;他做得最多的是讓殘疾人生活更加富裕、更加精彩。
【福彩杯慈善征文范文1】
去年,在濟南市殘聯組織的全市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專項調查工作中,我來到濟陽縣仁風鎮許家村走訪調研。這個村是全市100個特困村中的一個,殘疾人家庭比較多。其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殘疾人家庭——一位29歲的盲人朋友和他的老父親相依為命。30載無微不至的關照,誰能想到這個盲人孩子竟是老人“拾”回來的寶貝。“孩子天生視網膜脫落,生下來就被遺棄了,我是在路邊把他抱回家的。”老人握著孩子的手,淡淡地說道。
30載風風雨雨,生活的艱辛遠沒有老人說的那般輕松。因為孩子看不見,老人幾乎全天在家照應。依靠農村低保金和偶爾出去幫忙拉沙子掙點生活費。就因為這個孩子,他一輩子也沒找上對象。“我給他起了個小名叫光明,他身體很壯,也有腦子,不傻,就是看不見。”老人回憶,有次帶“光明”出去趕集,因為興奮過度,一不留神走失了。這可把老人急壞了,找了一天一夜,喊破了嗓子才把他找回來。而從那以后,老人就更不敢讓“光明”出門了。
光明肩膀厚實,頭發濃密。除了眼睛,其身體狀況和同齡小伙子沒啥區別。可見,老人把他照顧得非常好。我走過去,伸手拉住光明的手。“你想走出家門,去學習推拿按摩技術嗎?”“讓他出去學推拿,可不行,他連自己都沒辦法照顧自己,出去了可怎么辦啊!”還沒等光明答復,老人先一口否定了。顯然,上一次走失的經歷,讓兩人還未從陰影中走出來。“我年紀大了,不知道哪一天就走了,現在我能照顧他,可等我不在了,他可怎么辦?我也想讓他學點一技之長,可他出門我更擔心。”老人糾結矛盾地看著光明,止不住地嘆氣。
多年與盲人朋友打交道,我深知只有幫助他們走出家門,才能獲得發展,走出陰霾。況且對這個家庭來說,光明太需要自力更生了。抱定了這一想法,只要一有時間,我就去光明家做工作。每次去我都對老人和光明講解,市殘聯有個單位叫做盲人按摩指導中心,每年都舉辦免費的盲人按摩培訓班,很多盲人不僅實現了就業,而且優秀的盲人按摩師還成功創業,開辦了按摩推拿店。慢慢地老人和光明開始對參加培訓班動心了。一天,我拉著光明的手問他,“你不能一輩子成為老人的負擔,你想從這個漆黑的小屋里走出來嗎?通過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報答老人。”汩汩的淚水瞬間從他空洞洞的眼睛里流出來。他說:我不當累贅!
幾個月后,光明坐在了盲人按摩培訓班的課堂上。對于這次學習機會,他非常珍惜,練得非常刻苦。每天,他都要把課上講的內容復習好幾遍,用雙手一遍一遍地練習,足三里、涌泉穴、關元穴、中脘穴……一個一個摸索著穴位。如果有推拿動作做得不到位,他會請求老師再教他一次。因為長期封閉,沒有走出過家門,他做每件事都小心翼翼,適應起來很吃力,平時也很少說話,幾乎不和其他同學交流。我了解他的經歷,只要有時間就去開導他。每隔幾天,就給村委會打個電話,給他父親報平安。
兩個多月的培訓很快過去,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零基礎的光明不僅考出了保健按摩師資格證書,還被一家盲人按摩機構錄用。培訓班一結束,光明就可以“上崗”了。一天他請求我帶他去銀行。來到銀行柜臺,他緩緩坐下來,一只手從懷里摸索出2張100塊錢。“這是我試用時店里給我的錢,請幫我把這100元匯給父親,讓他買件新衣服,告訴他以后我養他;把另一張100元,捐給其他需要幫助的盲人朋友,告訴他我們一樣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光明說完這話如釋重負,而我卻哭了。我想,殘疾人如同一顆顆堅強的蒲公英種子,飄零在春天的角角落落,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就一定會努力生長。我們付出了愛,他們回報給我們是更珍貴的“大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追夢同行,愛在泉城”的濟南殘聯精神為33萬名殘疾人兄弟姐妹匯聚而努力奮斗。此刻作為一名殘疾人工作者,我是多么自豪和驕傲。(徐浩)
饅頭車上的夢想
天色微明,千山初醒,“饅頭——賣饅頭——”一陣陣叫賣聲,劃破了清晨的寧靜。長清區馬山鎮崮頭村的人們都知道,這是李澤青的饅頭車來了。
2002年春節前,23歲的李澤青嫁到了馬山鎮崮頭村高長新家。當時,她的婆婆由于車禍,腰和腿都落下殘疾,一日三餐都需要照顧。“嫁進高家門,就是高家人”。劈柴、挑水、做飯、干農活,忙里忙外,一刻也不得閑,年輕的李澤青默默地操持著這個家里的一切。結婚第二年,她們愛的結晶寶貝兒子巖巖出生了,看著呱呱落地的小寶寶,李澤青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憧憬。
俗話說,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2007年8月,李澤青的父親遭遇嚴重車禍,經全力搶救雖保住了生命,卻也落下終身殘疾,整日臥床在家,再也不能承擔過重的體力勞動。禍不單行。就在父親出車禍不久,李澤青的弟弟被診斷為尿毒癥。一年后,弟弟帶著無限眷戀離開了。此時,家里不僅沒有任何積蓄,還欠下20多萬元的巨額債務。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1年8月,李澤青的公公突發腦血栓導致殘疾,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她又責無旁貸地擔負起照顧公公的重任。就這樣,自己婆家、娘家兩個殘疾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李澤青的肩上。每到農忙時節,她就兩邊跑,上午在婆家的田里收玉米,下午就去娘家的地里收花生,忙活不完的農家活嚴重透支著李澤青年輕的身體,生活的(礪像一把無情的刻刀在她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她的雙鬢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爬滿了白發,34歲的她看上去要比同齡人大了很多。為了盡快忙活完莊稼活,趕緊回去照顧家里大的大,小的小,她忙啊、忙啊,干啊,干啊,好幾次都累得暈倒在地里。公公起居困難,大小便不能自理,李澤青就扯來尿布像哄小孩子一樣來伺候老人。為了防止生褥瘡,她每天都為公公擦洗身體,每3個小時幫助上一次廁所,翻一次身。有一次,她在地里干活,回家晚了些,由于沒來得及給公公換尿布,床上已經沾滿了污物,她顧不得臟,顧不得累,趕緊拿來新被褥給公公換上,等一切都忙活完,她才想起自己連午飯都沒吃。年邁的婆婆,撫摸著她粗糙生繭的手,抹著眼淚痛惜地說,“閨女呀,來俺們家,你一天好日子都沒過呀,真是讓你受苦了!”李澤青輕輕地挽著婆婆的手臂說,“媽,咱是一家人。啥苦不苦的,有您老人家在,就是做兒女最大的福啊!”
苦不苦,其實李澤青的心里最清楚。接連不斷的事故,讓李澤青家負債累累。為了貼補家用,丈夫起早貪黑去城里打工、干點零活,經常出去就是多半個月。每天,李澤青忙活完家里的一切,都已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了。這時候的她,往往獨自一個人坐在屋子里,呆呆地望著窗外,不知不覺淚水滑過臉頰,這樣的日子啥時候才能熬出個頭啊?“媽媽,你怎么了?”兒子巖巖的話語讓李澤青回過神來,看著乖巧懂事的孩子,惦記著外出打工的丈夫,想著漸漸康復的公公還有疼愛自己的婆婆,李澤青知道,她是家里的頂梁柱,是家里的希望,她不能倒下!為了盡快償還債務,李澤青走東家、串西家,湊了2000塊錢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開始賣饅頭。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給公婆做好一天的飯菜,然后就趕著去批發饅頭。為了多賣幾個饅頭,多賺幾個錢,她總是多走幾個村,再多走幾個村,多串幾個巷,再多串幾個巷。累了的時候,她總是這樣跟自己說,“澤青呀,堅持,再堅持一會兒,這就賣完了,賣完了咱就回家!”等賣完饅頭回到家,往往已是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了。
在李澤青明亮的雙眸里,我們沒有看到對困難的畏懼,我們看到的是越挫越奮的堅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用自己的饅頭車搭載起兩個殘疾人家庭的希望,用自己柔弱的雙肩為家人撐起了一片愛的晴空。讓我們為李澤青加油!祝福李澤青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