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劫難與重生,包含著無盡悲歡,也見證著無數(shù)奮起。從曾被西方媒體預言“將從地球上被抹掉”的滿目瘡痍,到今天奮翅于冀東沃野的現(xiàn)代化城市,唐山40年的滄桑巨變,鐫刻著一座城市鳳凰涅槃的發(fā)展奇跡,詮釋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偉大力量。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唐山大地震40周年:時代朝前走,歡迎大家閱讀!
【唐山大地震40周年:時代朝前走】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天崩地裂,巨大的災難降臨唐山。造成二十四萬二千多人死亡,十六萬四千多人重傷之慘劇。①
逝者已矣。惟時代之前行,或可告慰他們。
一、以越來越開放的心態(tài),融入國際社會,擁抱國際救災援助
唐山大地震后,包括聯(lián)合國在內的不少國家和組織主動表示了援助中國的意愿,但沒有被接受。如中國首任駐菲律賓大使柯華回憶:“在第一時間,(菲律賓總統(tǒng)夫人)伊梅達爾就給我打來電話,除了說她本人和總統(tǒng)對中國唐山大地震深表同情外,還堅決地提出愿意為我們提供幫助。但因為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我們在當時不可能接受菲律賓方面的援助,只是這份情誼當長記于胸!雹
改革開放后,對國際救災援助的立場漸漸發(fā)生改變。1980年,中國遭遇嚴重的“南澇北旱”災害。10月份,外經部、民政部、外交部向國務院寫了《關于接受聯(lián)合國救災署援助的請示》,提出“鑒于發(fā)展中國家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時要求救災署組織救濟較為普遍,屬于各國人民相互支援的性質”,“今后我國發(fā)生自然災害時,可及時向救災署提供災情,對于情況嚴重的,亦可提出援助的要求”。國務院批準了該請示。稍后,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通過聯(lián)合國救災署,向中國提供了2000多萬美元的物資援助。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接受外國救災援助。③
此后,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中國對國際救災援助保持著一種“不主動提出和要求援助,對方主動提供援助又不附加先決條件,可以接受”的立場。至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中國紅十會始以更為開放的姿態(tài),主動向國際社會提出受援請求,得到來自20多個國際、地區(qū)和國際組織的600多萬美元的援助。1988年云南地震,經中方主動提出受援請求,亦得到3000多萬美元的國際援助。④此后,1991年華東水災、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均能見到國際救災援助的身影。
二、以科學認知,來應對地震災害,重心從“預報”轉向“防震”
“雨點般飛來的石塊。舉著扁擔追來的大漢。臟話。唾沫!麄兊钠嚤辉伊。他們的儀器被扔了。人們拒絕回答他們的調查,反而要他們回答自己的質問。……‘哪個單位的?’‘……地震局的……’‘請走吧,沒你們的糧食!疄槭裁?’‘啊!你們還要吃飯吶?沒你們的!’……”⑤
這是國家地震局的工作人員,1976年在唐山的瓦礫之中的遭遇。民眾的憤怒可以理解——在剛剛過去的1975年,全國皆在宣傳遼寧海城地震乃是“世界上第一個被成功預報的大地震”。民眾普遍堅信地震可以提前預報,進而讓人和物資提前轉移。
然而,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不過是一次“巧合”。如果沒有大量具備破壞性的劇烈前震,僅憑所謂“短期預報”,遼寧省當年是沒有辦法發(fā)出預警信息的——顧浩鼎的“短期預報”里稱“地震在遼東半島發(fā)生的可能性較大,……也可能大一些,即包括整個遼東半島及沿海海域”,如此大范圍的“預報”,是沒法操作的;“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的修正版“預報”將地域縮小至“遼東半島的金縣、營口一帶以及丹東”,但預報時間長達一年,也是沒有辦法操作的。其實,海城民眾因前震而自動疏散時,政府的預警信息還沒有發(fā)布。⑥
海城地震的經驗,被錯誤總結成了“地震可以預報”,也使應對地震的重心,錯誤地由“防震”轉向了“預報地震”。1977年,河北省當局在總結材料中,即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做出了如下反思:“唐山市過去的基本烈度定為六度,顯然太低,因此絕大多數(shù)建筑物沒有抗震設防,無力抵抗這次地震。”“唐山市的民用建筑,絕大多數(shù)為多層磚混結構,抗震性能較差。從調查過的一百二十三棟房屋中,倒塌或嚴重破壞的為百分之九十五點八;經修復還能使用的為百分之四點二。”……并記取了如下教訓:“在規(guī)劃中必須記取唐山路南區(qū)因為坐落在活動斷層上二遭到全面破壞的教訓,首先要查明活動斷層的所在,絕不在活動斷層及其鄰近地區(qū)搞建設”“要留有避震和疏散余地,充分利用對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地段,開辟公園、體育場、綠化帶!薄靶陆üこ瘫仨毧紤]抗震設防!薄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教授史保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言:“目前的技術還是無法判斷地震發(fā)生的準確時間和震級。”“可以肯定地說,還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動物可預測地震!薄罢嬲牡厍蚪橘|和地殼內部的真實變化從根本上講我們知道的還很少!薄懊绹鴳獙Φ卣鸬幕舅悸肥恰馈。”“我認為是(應對地震還是要)以防為主。嚴格按照建筑標準,以防為主;或者在一些大的斷裂帶,不適合人居住的話就不要居住了。不適合蓋水電站、核電廠等各種重大設施的地方,也一定要避開這方面的建設。”⑧這種思路,與唐山大地震之前,已是截然迥異。
三、成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依賴專業(yè)技術,讓救援更有效
地震救援需要專業(yè)技術和專業(yè)設備。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只能依靠人海戰(zhàn)術來應對自然災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大部分幸存者是解放軍用雙手,從廢墟中挖出來的。當年參與救援的戰(zhàn)士曾如此回憶:“我們沒有口罩,沒有手套,沒有工具,都用手去挖去刨。因為部隊接到命令就直接走了,沒人知道這災情的嚴重程度,會死亡這么多人,自然沒有準備,沒有人去解決這個工具的問題!雹嵬,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則已開始出現(xiàn)專業(yè)的救援隊伍。
2001年4月27日,中國正式成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該救援隊主要依托工兵團某部,由國家地震局應急司主管,而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負責相關的技術、培訓和物資保障。2008年,這支共計214人的救援隊參與了汶川大地震的救災工作。遺憾的是,汶川大地震發(fā)生時,“盡管國家救援隊通過數(shù)年建設,已經有了相當?shù)慕涷灪吐曂,也有了比較完善的設備和培訓,但是在不少地方省市,這一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晃坏胤降卣鹁止賳T表示,據他所知,目前大部分省的地震救援隊伍都依托當?shù)叵、武警部隊,主要由公安部調遣,地震局負責提供培訓和設備支持,但是由于進口地震救援、災害評估、通訊保障設備昂貴,不少省都缺少專業(yè)設備!雹
2010年,“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隊伍擴編了一倍,達到480人。不過,曾任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的王振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仍感慨“我們現(xiàn)在大部分救援工作是依靠軍隊、武警,但他們并不具有災害救援的專業(yè)技術,‘與非專業(yè)的隊伍相比,專業(yè)隊伍的作用可以說是以一當十、以一當百。’這么大一個國家,只有一支專業(yè)隊伍是不夠的。”(11)雖則如此,若較之1976年唐山大地震,“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成立,無疑已屬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