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風故事征文:憶親情,說家風

發(fā)布時間:2017-07-19  編輯:沈舒文 手機版

  家風、家訓是什么,三言兩語可能很難解釋清楚,它不夠直白,又有點抽象。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清廉家風故事征文:憶親情,說家風,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清廉家風故事征文:憶親情,說家風1】

  奶奶九十歲去世, 那年我十八歲.

  作為家里的老幺,打記事起,奶奶就是蒼老而緩慢的,記憶里她總是拄著拐杖或扶著灶臺,慢慢挪動幼時纏小了的雙腳,顫巍巍的.反而是她意外摔傷后在最后不多日子時我正好高考結束賦閑在家,自動接過媽媽的任務,每天扶奶奶坐到前院的沙發(fā)上曬太陽,看她打盹兒,天氣好時,還給奶奶洗過幾次頭發(fā)和那畸形的小腳.

  我曾在日記里細細描摹老人稀疏的白發(fā)漂浮在水里的姿態(tài),以及變形的腳趾帶給我的震撼.我知道那其實是對親眼目睹親人的生命無情流逝的無奈與難言的痛楚.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孱弱垂暮的印記, 在我心中奶奶的形象卻是無比高大而且光亮異常!

  奶奶身前僅有一兒一女,后收養(yǎng)一名義子即我的大伯.但真正傳奇的是奶奶的一位干兒子一位干女兒.

  那位叔叔名叫祥,家住伊河北岸,十多歲時隨父親扁擔挑對兒筐,到我們村收雞蛋.“石罷村兒,爛泥坑兒…”沿著墻根兒慢慢挪的小孩摔倒在泥濘里,看著藤筐中慘不忍睹的雞蛋,放聲大哭!聞聲而來的奶奶撿起扁擔,拉起小孩回了家.洗手,吃飯,又傾其所有--收藏了很久的雞蛋,據(jù)說筐子里還放進去兩毛錢.

  第二天,祥叔被父親拽著來到我家,磕頭認了干親,從此逢年過節(jié),必來看望老干娘.

  不知道該是怎樣的緣分,另一位干姑姑,卻是家在遙遠的江蘇.應該是自然災害那幾年,她與丈夫失散,流落到我們村外,帶著倆孩子,落腳在村口的井屋內,乞討為生.那年月,要飯的常見,不過是有沒吃完的飯,給人倒半碗.就這樣,次數(shù)多了,天寒地凍時,他們住進了我家后院的舊屋.再到第二年開春,竟然與老家重新聯(lián)系上了.要離去時,驚天動地的幾場痛哭,很是吸引街坊四鄰圍觀且陪同著抹眼淚.分別不過月余,她攜夫重來,進門倒頭就拜,頭磕得咚咚響,眼淚并著感激的話奔涌.原來,奶奶偷偷在她的行李袋里裝上一個新被面,里面還夾著張嶄新平整的十元紙幣!又是在四鄰見證之下,她成了我的姑姑,奶奶認了干閨女!

  不,嚴格來說,那時我還沒有出生,山高水長,從此,這位姑姑也只出現(xiàn)在每年一封的來信中. 兩件事,我都無緣親歷,是媽媽經(jīng)年累月反反復復的講述讓我時時想起,有身臨其境之感.

  沒有人刻意教什么,對于逢年節(jié)必到的祥叔,我們都滿懷著對”知恩圖報者”的敬仰,盡我們所能招待得倍加殷勤.更在每年一回看到哥哥從郵遞員手中接過牛皮紙信封時閃光發(fā)亮的雙眸中看出了驕傲和自豪.

  剛開始是父親回信,接著是哥哥,后來是我.

  直至有一天晚上,接到來自遙遠的江蘇的電話,先是姑姑的兒子嘰里呱啦的外地口音,然后話筒傳來蒼老微弱的聲音,是我那從未謀面卻"仰慕”已久的姑姑.一邊是無力發(fā)聲的姑姑,一邊是聽力減退的奶奶, 我執(zhí)著聽筒,真切地感受到兩個垂暮之人跨越時間空間的無限真情.

  那是善播下的種子,接出了最美的果實!

  奶奶想當然是沒有上過學的,她不會講什么家風、家規(guī),更不善高談闊論,夸夸其談。但是,言教不如身教,她的一言一行,為人做事,潛默移化地教育了后輩子孫。

  奶奶臨老,都是子媳女陪在床前. 父親家姑是家中唯一,恭順孝親,本無話可說,母親的謙恭孝行也贏得親友交口稱贊.再到孫輩,雖說我們兄妹既沒有大富大貴,也不是什么出類拔萃的人物。但是我們從長輩那里學到了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的真諦,這是兒女們一輩子也取之不盡的最貴重的財富。

  如今我們各自成家,鄰里親友提起,更是人人欣羨:我們娘家婆家,兄妹之間、妯娌之間、姑嫂之間從沒鬧過口角,每家人都和樂融融。

  一路走來,親人的無言教誨我們心照不宣:與人為善,感恩思報。這也是長輩對我們成長的期望。如今,我們已經(jīng)是為人父母,必將用心把這家風繼續(xù)傳承到永遠。

  【清廉家風故事征文:憶親情,說家風2】

  當我來到這個人世上,睜開眼所看到的是一片綠色,我父親是軍人。他沒有用傳統(tǒng)的諸如《朱子家訓》、《范氏家訓》等家訓來教育我們,我們所接受到的是軍人的嚴厲,軍人的雷厲風行,軍人的氣質,軍人的一絲不茍。父母常對我們講道: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我們做好我們的工作,你們讀好你們的書,在家聽父母的,在學校聽老師的,等工作了,在單位要聽領導的,照章辦事,不得違法亂紀,不得違反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要求我們能吃苦,有耐性,有包容之心,行感恩之為。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這些貫穿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之中。日后的歲月里,我們姊妹四人先后上大學,參加工作,結婚生子,雖然沒有什么成就,平平常常,遵循著父母的教誨,讓父母少了一些的牽掛,少了一些的操勞,多了幾分的安逸。每周回到他們身邊陪陪他們,在外地工作的每到假期或者春節(jié)一家人回到父母身邊,此時的二老,比任何時候都要開心,精神比任何時候都要好。他們所期待的不是兒女們多么的成功,而是一家人的快快樂樂,幸幸福福,平平安安,這就是父母心目中的成龍成鳳。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入伍到了西北邊陲,這里的環(huán)境氣候是極度的惡劣,經(jīng)濟匱乏,文化生活單一,在一同來的一個部隊大院里的戰(zhàn)友,被父母調到了機關或者條件好的部隊里去了。父親心里明白我的心理活動,來信告訴我,年輕人要學會在艱苦條件下生活,況且,其他的戰(zhàn)友也是父母生父母所養(yǎng),人家為什么能堅持,你為什么就不能,每周一封父母的家書,內容就是鼓勵我要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督促我利用大好時光多看書。因我們地處偏遠,父親就把新出版的讀物成捆地給我寄過來,也就是在部隊里,我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慣。當離開部隊時,我是泣不成聲,這里的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親切,難舍難分的戰(zhàn)友情,大家擁作一團抱頭痛哭,依依不舍的情景歷歷在目。軍人的生活,是我一生的財富,要感謝父母的嚴厲,還有那一封封柔情溫馨的家書,伴我在部隊里快樂地成長。

  看了央視《新聞聯(lián)播》談家風家訓,這是個溫暖的話題,多數(shù)家庭沒有可查可載的家風家訓的樣本,多數(shù)父母的心又都是一樣的,期盼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其實,家風是一種情,是父母的寄托之情,是父母的舔犢之愛,使我們時時感受***,感受溫暖,快樂中享受生活,享受陽光的恩澤。用一生來堅守,這是我對爺爺?shù)某兄Z,給爸爸的答卷,更是寄予女兒的無限期盼。


相關推薦

最熱文章榜Hot  Top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三A级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青草衣衣一二三区 | 先锋影音国产三区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 | 亚洲精品线路一在线观看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