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烈是乾隆年間進士,最高官職也只做到大理寺少卿,他既不是身居宰輔的重臣,也不是權重一方的封疆大吏,《清史稿》也沒有他的傳記。但是,王爾烈在東北卻受到傳奇式的尊敬。他被視為東北文人的典型代表,被譽為“關東第一才子”,與全國一流才俊比肩。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專題片《王爾烈》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專題片《王爾烈》觀后感1】
清嘉慶三年(1798)正月初六是王爾烈70壽誕,這一天,他收到了前來祝壽的同僚好友所贈送的百壽圖屏風。
王爾烈自從45歲時在京師太和殿應殿試,取中二甲一名,賜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到70歲時已為官25年。25年來,他不管是在京城任四庫全書館纂修官、三能館纂修、校刊《永樂大典》纂修官、鴻臚寺少卿、光祿寺少卿、通政使參議、吏部給事中、內閣侍讀學士、大理寺少卿,還是地方上的陜西道監察御史、提督學政,他都能做到勤于政事,恪于職守,潔身自好,廉潔秉正,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治家為人方面,又能忠信和善,包容規范,內外相應,言行相稱,一門家風,厚樸醇正,成為友朋之間和鄉親鄰里的楷模,在朝野獲得了“神筆書士”“老實王”“十全翰林”等美稱。這樣的人物,自然贏得各界稱譽。
百壽圖薈萃了當時125位京城名家的字畫126幅,其中壽字90幅,詩畫36幅,有一楷書壽字無署名,其余每幅均署名鈐印。這次賀壽并非個人的私家舉動,從屏風上的“公祝誥授中憲大夫內閣侍讀學士加一級瑤峰王老大人七袠大慶”看,王爾烈的這次壽慶活動是一次“公祝”,是翰林院的組織行為。一個行將致仕、要退休的老人家,能獲此殊榮,正說明王爾烈在乾嘉兩朝的聲望與地位。
屏風上的詩畫也強烈地表達了對王爾烈清正人格的贊許之情。如畫中的梅、蘭、竹、松、月季、靈芝、佛手、水仙、山岳等,詩中如紀昀的贊美“鶴立霜林,神骨聳秀;性潔故高,氣清故壽”,無不象征著王爾烈的清正之氣。
【專題片《王爾烈》觀后感2】
清代廉吏王爾烈,關東遼陽人。他有才而廉明,博得“雙肩明月”的美譽,嘉慶帝稱他為“老實王”。
有一年,他從江南主考回京,嘉慶問:“老愛卿家境如何?”他答道:“臣家有茅屋三間,里面半藏農器半藏書;還有薄田數畝,那是一望春風一望雨啊!”嘉慶歡喜地說:“老愛卿為官清廉,朕是知道的。這樣吧,你去安徽銅山掌管鑄錢,在那里任職三年,也許你就富有了。”
歷朝歷代,掌管鑄錢最是肥缺。王爾烈上任一晃三年,任滿回京。嘉慶問:“老愛卿,這回可度余年了吧?”王爾烈笑笑說:“臣依舊一無所有。”嘉慶說:“此言未必是真吧?”王爾烈也不爭辯,當即從袖筒里甩出三枚銅大錢,個個磨得锃亮。原來這是鑄錢的樣錢,他每天拿著它們去檢查鑄錢質量,時間久了,都磨得溜光。嘉慶見狀,稱贊說:“老愛卿清廉如此,真可謂老實王啊!”
王爾烈告老還鄉后,嘉慶下令在遼陽為他建了一座翰林府,但他把正廳作了義學,自己只住偏房。數年后,他的一位學生從京城來看望他,見他的夫人尤氏正在織布,又見室內空無長物,便問:“我老師家境為何如此寒酸呢?”尤氏答道:“你老師一生非法不為,非義不取。他那點俸祿不夠用,所以我就得織布,自食其力。”嘉慶得知后,降旨撥錢讓他贍養晚年,但他用這些錢辦了義學,直到去世。
王爾烈身為古人,但其一生清正廉潔的優秀品質值得黨員干部學習和借鑒。
當前,有的黨員干部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尚能遵規守矩,但是隨著職務的提升和職權的增大,在各種誘惑之下便逐漸把持不住,私欲膨脹、貪圖享受,以權謀私、貪腐受賄,最終滑入貪污腐化的深淵。許多領導干部落馬的教訓已經告誡我們,作為領導干部,一旦在廉潔問題上出事,貽害無窮。
清正廉潔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黨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之一。“清正廉潔”四個字對于任何一名領導干部都耳熟能詳,但真正能夠用心體會它的內涵、掂量它的分量的人并不是很多。
作為人民公仆,每位黨員干部都要從前車之鑒中吸取教訓,像王爾烈學習一生清廉,在思想上始終保持一份清醒,對黨、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善于思考、分清是非,在行動上始終保持一份理智,始終嚴明紀律、嚴守規矩,以平和、知足之心對待名利,以敬畏、淡泊之心對待權力,以奮發、進取之心對待事業,抵御住各種利益誘惑,堅守住清正廉潔,慎終如始、善始敬終,做廉潔用權、廉潔為民的典范,始終保持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浩然正氣!
更多熱門觀后感推薦:
4.專題片《生命至上》觀后感
6.警示片《生命至上》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