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烈家學淵源,名聞遐邇,本人有“三江才子”之稱,兄弟亦負盛名。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觀看《王爾烈》專題片觀后感,希望大家會喜歡!
【觀看《王爾烈》專題片觀后感1】
王爾烈,清朝嘉慶年間官員,遼陽人。他曾經給嘉慶當過老師,因其正直無私,深受嘉慶寵愛,嘉慶總愛派他到各地當主考官。
有一次,王爾烈從江南主考回來,嘉慶詢問完主考情況后,又問王爾烈家境如何?王爾烈回答說:“幾畝薄田,一望春風一望雨;數間草房,半倉農器半倉書。”嘉慶聽了很高興,對王爾烈說道:“老愛卿為官一貫清廉,朕早就知道,如今朕派你去安徽銅山鑄錢。”
王爾烈一去就是3年。一日奉詔回京,嘉慶問:“老愛卿,這幾年怎么樣?”王爾烈聽出了言下之意,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從長袖里掏出三個銅錢來,交給了皇帝。皇帝仔細一看,這幾個磨得溜光锃亮的銅錢,分別是“當十錢”、“五銖錢”、“嘉慶國寶”,都是鑄錢之樣錢。王爾烈這才回答說:“老臣除這3個銅錢外,依然是兩袖清風,一無所存啊!”嘉慶深知王爾烈是不敢多貪一分錢的老實人,感動之余,封其為“老實王”。
王爾烈告老還鄉,一支浩浩蕩蕩的驢馱子大隊從京城出發。看熱鬧的人議論:“什么老實王,是假的!”“什么兩袖清風,早貪飽了!”這話傳到嘉慶那里,他馬上下令截查,又招來王爾烈,當著朝臣問:“馱子隊所載何物?”王答:“不過是皇上所賜。”嘉慶說:“你告老還鄉,我所賜不過千兩白銀,還用大隊驢馱載嗎?”王爾烈只得請求檢查。經查實,驢馱子上載的全是破磚爛瓦。人們瞠目結舌,王爾烈說:“臣家里只有3間茅屋,回去無棲身之地。為此,我撿了些破磚爛瓦,馱回去蓋房。”嘉慶很感動,為王爾烈修了一座翰林府。翰林府蓋成之后,王爾烈把正廳作了義學館,自己只住偏房。
【觀看《王爾烈》專題片觀后感2】
遼陽王爾烈久有文名,有“關東第一才子”的美譽。人們向來以出眾的才學稱道他,然而他更是一位正直的清官廉吏,這一點卻被其文名所掩蓋,常為人忽略。
關于王爾烈一生廉潔清貧的故事很多,而且很感人。比如他為官有年仍兩袖清風,穿著寒酸。后被委以安徽銅山掌管鑄錢之職,但三年之后回京,“除三枚銅錢外,依舊一無所有,兩袖清風。”這三枚銅錢,都是王爾烈當時鑄錢的“錢樣子”,常年手握,磨得溜平锃亮。嘉慶感嘆地稱他為“老實王”,因此加以重賞,為他在家鄉遼陽建造府邸,但他卻把府邸用以辦學,自己只住幾間平房。
這些雖然不見史傳,但我們可以從他的言行著述中體察到一些他的為人處事品性。他為治學之道所作的《學道篇》中寫道:“學道者比如游山,必上絕頂”,其意境起點甚高,接著便說靜觀萬物、內省自心,要“智仁合一”。表明他不僅重視學識,并且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進,這樣才能“體認天理,則私欲還釋矣”,意思是體察認清天地之自然規律,消除私心貪欲歸本釋源。王爾烈臨終前還給兒孫留下了這樣的家訓:“耕田為本,讀書為上”、“居官莫狂,為民莫惘”。這些都表明他是道德文章,交相輝映。
追索王爾烈清正廉潔的道德言行,我們可以發現,他從家風家教中也受到了儒學倫理道德的熏染與教誨。他的祖父王天祿精通儒史和醫道,既以醫道治病救人,更以儒學精神訓誡后輩,教育他們要“盡誠于事”。王爾烈的父親王縉曾任深州學政,也是學識淵博,家教嚴正。所以《遼陽縣志》述王爾烈為“少承家訓,性行純靜,篤于孝友”。
歸宗明義,關東才子王爾烈不僅學問高深,為有清一代關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士人,還是繼承發揚儒家精神的踐行榜樣。他的思想行為值得我們思索學習,他的道德風范,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更多熱門觀后感推薦:
4.學習毛豐美同志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