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該片重點記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該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于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于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1】
因為微信上的某個公眾號的推送,偶然之下得知這個記錄片,大概也是因為好奇心驅使,我索性利用閑暇時間看起來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名字聽起來也很隨意,整個片子拍得真心不錯。既講述了一位位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場景,也講述了一個個美麗的文物在文物修復工作者手下經歷的歷程。
一口氣看完,看完還頗為感動。甚至一遍一遍向同事推薦,但是不感興趣的人依然是不感興趣,這一點我也無法強求。不過怕是正是因為如此,工作一年多,我依然覺得很孤單,因為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所關注的不過是錢,普通的日子。盡管這些是需要被關注,但是平凡的簡單的日子里,絕對也是有詩意的生活。偶爾好奇心驅使之下的美麗發現,亦是生活中最好的點綴。
對這部紀錄片中最喜歡的人物莫非是王津師傅。之所以喜歡,是因為他身上那種大智若愚的氣質。明明就是一個技藝很高超的鐘表修復師,但是說起話來,那種平和,那種對鐘表的癡迷,真是讓人印象深刻。我想這可能就是大師的一個典型形象吧。因為熱愛,所以總是感覺自己的無知,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這個領域中最厲害的人物,可是憑著這股熱愛的情感,讓自己在技藝這條道上,走得越來越遠,對后輩出現的些許不如意,都能心里上給予認可,甚至理解。
我是個很喜歡歷史文物的家伙,因為喜歡,所以一次一次地徜徉在博物館中,流連忘返。當然我更多的時候,只是簡單地沖著文物美麗的外觀,對于文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我有時是知道的,有時是不知道的。因為自己的無知,因為自己的太多太多的不懂得。但是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后,我開始對文物背后所藏著的歷史文化底蘊感興趣,我甚至想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藏著的故事。我為這些偉大的歷史而感動。
【關于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2】
瀏覽新聞的時候看到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介紹,后來又看到其他人的推薦,然后在我沒劇追的時候想著去瞟兩眼。但是看了,哪兒只是瞟兩眼的事情啊,三集看完,意猶未盡。紀錄片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傳家》《旗袍》《舌尖上的中國》《互聯網時代》,現在又多了個《我在故宮修文物》。
有人說那是最好的一個職業,工作在中國地價最貴的地方,接觸的是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國寶,工作要求是朝九晚五,下午五點一定要下班,不能加班。因為五點以后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光線不好。 還有人說它就是故宮的招聘宣傳片。看完三集不能忘記的是,鐘表組的王師傅修理鐘表的時候專注的神情,逛展館的時候看到自己花費大半年修復的鐘表呆呆的在櫥窗里不能動的時候的傷心,還有想起自己快要退休不能再修可稱為臻品的鐘表文物時的落寞。王津師傅帶著徒弟去參加鐘表屆的博覽會,一個大叔向王師傅展示他收藏的懷表一直強調自己的表是伊麗莎白女王送給其女兒的禮物時,王師傅那看透世事的笑容。半集紀錄片讓人看到了一個鐘表工匠傳承著的中國匠人精神,認真,負責,儒雅,內斂。所以王師傅已經成了很多很多人的男神。
還有 陶瓷組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學霸美女,看她就知道了什么叫勝在氣質。她騎著自行車走在故宮院墻里面時,旁白道:上一個這樣做的人是溥儀。還有木工組去打杏子,拿著蓋過文物的紙去接故宮里面長熟的杏子。故宮院里面的貓,老師傅開過每天必經的七道院墻門給這些野貓喂貓糧,據講這些貓是宮廷御貓的后代。幾百年的時光,一個王朝覆滅了,曾經壁壘森嚴無比輝煌的宮殿成了人們游玩時候的去處,曾經的貴人現在也不知在何方,一直守著故宮的竟然是這群貓。
書畫組的師傅又幽默又樂觀又懂得生活,工作閑暇之余還會彈彈吉他。看著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感覺無比自豪,看著自己的徒弟感覺后繼有人自己就很幸福。曾經的前輩馮忠蓮先生花費十年臨摹了《清明上河圖》,現在她的那幅《清明上河圖》也成了一件國寶。他們看著面前書畫的修復痕跡就可以看出上一個修復這幅畫的人有什么樣品性甚至什么樣的相貌,他們在和歷史對話。修復曾經的畫絹,通過現代的高科技儀器看到了曾經修復過的部分和原畫材質明顯的區別,師傅開玩笑說,這個匠人把畫修成這樣,被皇上發現那肯定要砍頭的。不知道是百年前的哪個年前的匠人讓現在的儀器找出了不認真工作的證據。
看到最后,有一句話,中國是需要這樣的匠人精神的。故宮修復技藝的傳承一直是師徒制,雖然現在有了正規高校畢業的年輕人但是他們進入故宮以后還是要重復一遍他們的前輩經歷過的所有程序與考驗。中國的現代教育學過俄國學美國,為了和時代接軌為了發展科技文明,我們總是想找到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上過了13年的學,從小到大的老師粗略一算有了五六十位了吧,只講數學,老師的數目一雙手也數不過來了。 想到了電影《師傅》里面的一句話:他學會之后,敬我如敬神。這就是技藝和傳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