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800字精選

發布時間:2017-04-21  編輯:沈舒文 手機版

  在中國,隨著西學的引進,科舉制度的廢棄,傳統經典與讀書人愈行愈遠。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于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800字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于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800字精選1】

  中國悠久的閱讀歷史,形成了豐厚的讀書傳統,這種傳統的積淀與承繼,對后世讀書人有著重要的影響,讀書人在心理上和閱讀的價值取向上無不受其支配。中國閱讀傳統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閱讀的思想與方法,然而閱讀的目的與動力還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這種需求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讀書人的閱讀價值觀。

  首先,是“學而優則仕”。從孔夫子提倡讀書做官,到《大學》中闡發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隋代初年創科舉制度,到宋代流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等,一個很鮮明的目的:讀書以致富貴。這一傳統是中國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其次是勤學苦讀。在中國閱讀史上,勤學苦讀的感人事例層出不窮,如“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韋編三絕”等等,這些故事曾激勵過數千年來讀書人發憤攻讀,積極進取,其影響至今猶存。

  第三,對文本的尊重。過去的讀書人,往往都是藏書人或抄書人。印刷術在我國發明得很早,但印本書籍的流傳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術雖然已經流行,但印出的圖書品種一般不是很多,或僅限于一些經史名著。在11世紀初期,《史記》、《漢書》等,一般讀書人還要靠手抄。古代中國讀書人的抄書,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過去的學者認為,好書當抄,抄書有益,抄書也是一種讀書與學習的方法。書既不易得,讀書人對書的敬重與珍視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書家孫從添在所著《藏書記要》中的一段記敘,頗能反映讀書人的一般心態。他說:

  且與二三知己,與能識古本今本之書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書之久不刷印、某書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間訪于坊家,密求于冷鋪,于無心中得一最難得之書籍,不惜典衣,不顧重價,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勝于拱璧。即覓善工裝訂,置之案頭,手燒妙香,口吃苦茶,然后開卷讀之,豈非人世間一大韻事乎?

  書不僅因貴重而加珍視,同時,書也是讀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明代一學者曾說:可無衣、可無食,不可以無書。衣食本是不可無的,這里只是想表明書的重要。讀書人常常嗜書如命,并從中獲得樂趣。在讀書人尊重文本的基礎上所構建的私人閱讀空間,書房的內外環境、買書、藏書、借書、抄書、讀書,某些讀書人的如癡如瘋,正是中國閱讀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書籍是讀書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書籍中,經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讀書人心目中,經典具有力量,經典或閱讀經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義。唐代魏征在《隋書經籍志序》中,對經典的力量與象征意義作了極為精彩的概括,他認為:經籍是圣賢智慧的結晶,可以用來領悟宇宙的奧妙,探究天地、陰陽的消息,端正世間的綱紀,弘揚人類的道德。經籍顯則可救濟世人,經籍藏則可獨善其身。讀經籍可令人進步,否則就會落后。成大業者能推祟經籍,則將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經籍為念,則將為世人所重。統治者若要樹立政聲、顯揚德威、敦勵教化、移風易俗,哪有不從經籍而來呢?

  首先,經籍是知識的寶庫,古今中外的讀書人,在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蘇軾在《李氏山房藏書記》中說:經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賢或不肖,讀書都會各有所獲。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曾說:假使我們所有機器和工具,連同我們所有的主觀知識都被毀壞了,然而,只要圖書館和我們從中學習的能力依然存在,我們的世界就會重新前進的。經籍貯存知識,并為人們的創造提供基礎。

  其次,在中國科舉時代,經書,特別是四書五經,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為科舉的最重要的教科書,成為讀書人踏入官場的階梯。千余年間,讀書人無不深受其影響。

  第三,經籍有助于甚或影響著國家的治理。我們現在是否能同意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國古代學人是這樣看的。司馬遷在談到《春秋》時說,《春秋》明辨人事經紀,判別嫌疑、是非、善惡,以宣揚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倫、禮義之大宗,有國者、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著書立說和史學研究,而是極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給皇帝的《進資治通鑒表》中稱:該書“專取關國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又說,通過此書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資治通鑒》成為治理國家的一面鏡子,頗受當朝皇帝的賞識,對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員也有很大影響。即便在20世紀,有些人認為該書也是公務員必讀的。

  第四,經籍有益于國家的治理、信仰的確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經籍或讀書具有象征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體現了一個人的地位、權利或特征。讀書會使一個人更有教養,即使不會,它也使一個人看起來有教養。我們在電視上常常看到,一些被采訪的人物常常坐在大書架的前面,這不正說明書是極具象征意義的嗎?哪怕這些被采訪者根本不讀書,或根本沒時間讀書。當然,從閱讀史的角度看,我們更希望書不是象征物,而應該是讀物。

  【關于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800字精選2】

  我認為若想讓學生的學力強,一定讓學生讀萬卷書,最好讀經典。

  孔老夫子曾說,“不讀詩,無以言”。培根說得好,“讀書使人充實,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讀書,首要的是讀什么書呢?當然是讀經典著作。經典還具有不可超越性,更不是我們眼前這些急功近利的東西所能替代的。著名電視導演張紀忠說:“經典是不能超越的。你可以在他旁邊再壘一座山,卻無法超越這座山。”經典就是這樣的一些作品,常讀常新,且不會過時或落伍。因為經典就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

  這也是昌樂二中教學中的重要的環節,在閱讀經典中感悟人生、豐富生活、提升自己。在閱讀中讓學生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與人交往的能力。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北大上學期間成績是很差的,但他每年都把大把的時間放在閱讀上,以此彌補自己的不足。他在北大演講時說過這樣的話:“我知道我在聰明上比不過我的同學,但是我有一種能力,就是持續不斷的努力”,“大家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是我們班的落后同學。但是我想讓同學們放心,我決不放棄。你們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們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們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他還說:“如果實在不行,我會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到八十歲以后把你們送走了我再走。”

  這就是一個樂觀自信的人,一個學習能力相當強的人,大量閱讀、大量寫詩、大把時間學英語、大膽練習普通話,而正因為他的這種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他才創造了今天這么大規模的“新東方”。

  今天是我們學習的第四天了,跟昌樂二中的老師交流,我越發覺得自己像個幼稚的孩子,自己原來什么都不會,什么做的都不夠好,那我就從頭做起。只要想改革,什么時候都不晚。改理念,改教法,改學法,改與學生的關系。但不管怎么改,我一定會從閱讀經典入手,與經典同行。

  因為是老教師,所以改變起來更有難度,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比年輕人差一些,但我也改用俞敏洪的話結束:在教改方面我是一只蝸牛。但是我要一直爬,也許爬不到金字塔的頂端。但我會一直爬,就足以給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動的日子。


最熱文章榜Hot  Top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 午夜偷拍精品用户偷拍卧室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第一在线视频中文 | 欧美一区二区狠狠 | 中文字幕久久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