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清明到了,悼念親人的形式也是各種各樣的,不管怎么樣,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善待自己的親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關于感悟清明征文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感悟清明征文范文1】
拂面的春風,還略帶著冬的料峭,已擋不住萬物勃發的生機;如絲的蒙蒙煙雨中,山川開始抖落枯黃,抽拔出綠色的發梢;鵝鴨戲弄著涓涓溪水,明朗的天空充滿著讓人吸一口,便心曠神怡的空氣;早晨淡淡的白霧,飄縈在廣褒的大地,還有田埂間穿梭忙碌的農人的身影……
又一個清明。
逝者安憩的墓園,滿是川流的人群,卻沒有擁擠和喧鬧,沒有了虛偽、華美、尊貴和卑賤。生者的思緒和故人的靈魂在這里渴求著相遇,一束束鮮花,寄托著無盡的祈愿,縷縷飄散的青煙,帶來親人模糊的記憶和熟悉的面龐。深深的一躬,鞠下我們對先人的虔誠,然后用我們心中的剛強,去清掃明天征程中的坎坷;腳下的路還在繼續,那是先人留給我們一脈相承的生活。
無需去追討生命的淵源,當你靜靜的坐在這里,放眼我們生活的樂土,再沒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凄美;再沒有“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的寂寞悲涼;有的是“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的盛景。桃紅柳綠,春光爛漫,四野即清且明。撫往今昔,清明讓我們懂得了活著是一種幸福、快樂、責任,一種無形的沖動和激情洋溢在心頭。古老的習俗把對先人的景仰鐫刻成一個年年潮濕而又凝重的清明。四月的高天,清明的細雨,讓生命一次次復蘇,一次次更加豐潤。清明讓我們最終明白,死的意義在于百年之后在清明里埋下一點值得后人回憶的故事和情節,生的價值在于為生的歷史留下閃光的篇章,當我們把思念的接力棒傳給后人的時候,同時也能把一種活著的精神傳給后人,而不僅僅是一種親情的懷念。
【關于感悟清明征文范文2】
清明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慎終追遠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人們的心情是肅穆的、低回和哀傷的。同時,這個節日也是萬物滋長的時分,代表著生命的欣欣向榮,人們可以踏青游玩,享受春意,心情又是歡愉的、輕盈的。所以,清明具有雙重意味。
爹和媽離開我多年了,每到小草發芽、樹枝吐綠、充滿生機的春天,我格外緬懷雙親和姥姥。特別是清明或所有鬼節到來之際,我總是思念塞滿心頭,憂傷寫滿面孔。按照傳統習俗,給已故父母上墳填土、燒紙焚香,成為我與雙親心靈交流之橋,祈望升空的火苗、紙錢穿越陰陽兩界,承載我對二老不盡的思念......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懷念父母親,在懷念中記住自己的根,感恩一切的遇見,這片土地、一份生命、每一個人,讓我們因為這種感恩而更多理解自己的心,更多理解今天還來得及懂得的人。”此話讓我感悟很深。
是的,清明緬懷祭奠已故親人,人們都有淡淡的離愁和哀思,都有悲天憫人的古典情懷;但不是所有的緬懷都要用悲傷的淚水釋懷,緬懷是為了銘記,從銘記中感悟出力量。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我感恩父母給我生命,二老雙親的高貴品德和堅韌精神是我終生受用的本事,希望自己在緬懷中,完成對生命的寄托和傳承;只有這樣,父母逝去的生命才有價值。
在對二老的緬懷和追思中,我會看到家人、親人和朋友那些隱藏在細小中的關懷、那些不起眼的呵護、那些記憶深遠的愛與付出;我也感謝生命給予我能夠經歷的一切,包括失意和磨難,包括父母的遠去和不曾離去的愛......
我已過花甲之年,無進取可言。每天看護我的小外孫女,看著幼小可愛的寶寶一天天長大,想著自己也曾是媽媽這樣把我一點一點養育長大,這樣一輩留一輩的完成生命、延續生命的整個過程。想到這些,我無時不在懷念我的雙親,銘記父母生我、養我、育我之恩。我會以感恩的心,珍惜生命,善度余生。
祈祝天堂的爹媽、姥姥等親人清明快樂!
【關于感悟清明征文范文3】
春和景明,清明已過。人們追憶親人、緬懷故人的情愫也日益劇增。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生活的迅速提高,清明祭掃的場面真真是八仙過海,色彩紛呈。有的開著豪華轎車到墓前植上蒼松翠柏,有的駕著摩托到墳上放鞭鳴炮,人們虔誠地擺上豐盛的酒饌供品,燒香焚紙,紙美金、紙元寶、紙別墅、紙電視、紙冰箱、紙奔馳、紙保姆,以各種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表達著對已故親友的濃濃哀思。更有甚者,連紙小姐、紙二奶、安全套、衛生巾也作為祭品隆重供上,如此頂禮膜拜,顯然是十足的鬧劇,這不但有悖于傳統的孝悌之舉,也和文明、和諧的時代步伐格格不入。
誠然,祭奠先人無可厚非,懷念故人也是人之常情。幾年前清明節作為法定假日固定下來,充分顯示了黨和政府對國人傳統習慣的人文關懷。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而代之以與時俱進的新禮儀、新風尚更會顯得大雅不俗。比如近年,好多青年人都是捧一束鮮花供獻在親人墓前,以告慰仙逝的亡靈;有的率子孫佇立墓前放一曲哀樂,行三鞠躬禮,也肅然莊重,當然,植樹種草都不失文明之舉。除此之外,自2000年第一家網上祭堂問世以來,目前在國內外也已聲譽鵲起,遠在國內外的游子不管在何處何地,清明時節都會打開電腦接通網絡,逝者的音容笑貌就會呈現在自己的眼前。面對已故的親人,獻上一束鮮花、點上一支蠟燭,放上一曲旋律,或在博客上寫上對親故的懷念,如此安全環保、文明高雅,都是值得推崇的時尚典范。
事實上,與其死后的奢侈祭奠,倒不如把厚養薄葬的傳統觀念發揚光大。唯物辯證法認為,人死如燈滅,隨著兩眼一閉不睜,一切都將煙消云散。南宋高翥的《清明節對酒》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雖然帶有譏諷之意,但也看破紅塵,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任何祭奠都不過是一個形式,人生還是實惠一點好。這和我們老家廣泛流傳的“活著吃根芝麻糖、勝似死后獻豬羊”,“床前孝子一口水,勝似死后含黃金”的民謠之意如出一轍、不謀而合。真的,人生苦短,生命無常,真正的孝子賢孫能在老人晚年的時候,盡其所能,該吃的吃一點,該嘗的嘗一嘗,該看的看一看,該用的用一用,讓他們活的愉快,走的開心,這樣縱然百年之后老人也不會遺憾。
清明祭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薪火相傳,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們的先祖為創造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的畢生精力,我們更不會忘記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今天的幸福社會拋頭顱、灑鮮血立下的豐功偉績。逝者已逝,后生感恩,春天來了,我們給你們送來單衣春裝;冬天來了,我們又給你們送來棉衣厚被,你們雖然長眠于地下,但你們永遠活在我們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心中。
清明祭掃引發了我們對生與死的思考,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佛教認為:活著,普渡眾生;死了,就是解脫。人能夠這樣,哭著來、笑著走,風風光光一輩子,就算沒有白活這一回。荀子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清明祭掃使我們感悟到了善始善終的人生哲理,驅散了死亡的恐懼和現實無常給人們帶來的消極影響,死有何憾?
其實,無花無酒也清明,只要我們舉家平安,興旺發達,任何方式的祭奠,我們的祖先都將會含笑于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