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10歲的他已經(jīng)歷經(jīng)磨難,患有先天性肝纖維化,在國內是幾十萬分之一的概率,小小年紀不得不輾轉各大醫(yī)院。但他喜歡學習,請求老師讓他上半天課,但后來由于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不得不休學治病。盡管如此,他堅持自學語數(shù)英,每天請爸爸將自學完成的作業(yè)交給老師批改。
所幸的是,臺灣一家醫(yī)院宣布可以通過肝移植來治療這一疾病,他到臺灣長庚醫(yī)院進行兒童肝移植。在臺灣治病時,他不僅克服病痛,每天早晨,還和院長伯伯一起巡房,把自己的換肝歷程,像講一個動聽的故事一樣很詳細很有趣地和新來的病友分享。
2012年3月,他終于回到學校上學,用了一年多時間,補上了落下的功課。他說,我得到好心人的幫助才有今天健康的身體和快樂的心情,所以,我也要盡自己的一份力幫助其他人。當同學遇到困難時,他會十分熱情地告訴怎么辦;當老師需要小幫手,他總是第一個自告奮勇。
現(xiàn)在的他每天仍要堅持吃三次抗排斥藥物。盡管如此,但他樂觀向上,從不抱怨。他立志長大要當一名能為病人解除痛苦、救死扶傷的醫(yī)生。
他就是廈門市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學生王蔚榕。
【篇二】
他出生在甘肅,在2歲時,先后失去了母親和父親,和7歲的哥哥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后來爺爺也去世。他從小要撿柴火幫生火做飯,周末回家也要干農活、喂牲口;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山路到山溝里挑水,供奶奶使用;寒暑假也外出打工賺錢。后來,他來到福建,考入廈門工商旅游學校烹飪專業(yè)。
他就是廈門工商旅游學校烹飪121班的學生周建利
在學習中,他沒有給自己留有余地。在烹飪操作室,這位陽光小伙子一會兒在練刀工,一會兒在做俯臥撐。原來他是自己和自己比賽—規(guī)定時間完成切配任務就算贏了,反之則要以俯臥撐的方式懲罰自己。老師讓他跟著備戰(zhàn)比賽的學長一起練習技能,陪練者要為比賽選手打掃衛(wèi)生、準備材料甚至代買一日三餐,晚上往往要到十一點以后才能回宿舍休息,雖然是苦差事,當看到自己的技能在提高,他覺得這是最幸福的事。
他每月的生活費都不到400元,一有余錢都會分文未動地存起來,他希望學好烹飪,再考上大學,好好工作,把奶奶、哥哥和叔叔一家人都接在一起幸福地生活,把叔叔、嬸嬸當做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去孝敬他們,不再讓他們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