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的到來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小寒在1月,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那關于小寒的常識你都知道么?一起來學習吧。
【小寒節氣的由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還處于“二九”的最后幾天里,小寒過幾天后,才進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
位于小寒節氣之后的大寒,處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大寒。
小寒的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于本節氣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這是因為在上一個節令冬至時,地表得到太陽光、熱最少,但還有土壤深層的熱量補充,所以還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等到冬至過后,也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盡管得到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度。
小寒時北京的平均氣溫一般在一5℃上下,極端最低溫度在—15℃以下。
東北北部地區,這時的平均氣溫在—3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低達—50℃以下,午后最高氣溫平均也不過—20℃。
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區及藏北高原,平均氣溫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區平均氣溫在—10℃上下。
到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則在0℃左右,此線以南已經沒有季節性的凍土,冬作物也沒有明顯的越冬期。這時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雖然田野里仍是充滿生機,但亦時有冷空氣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寒吃什么】
在小寒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常常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加。中醫以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于活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特別是老年人。
寒為小寒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固然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根本的準繩仍是《黃帝內經》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珍藏之勢,珍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
常言道“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最冰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留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冰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小寒時,臺灣大多數的農夫開端采收在稻子收割后才種植的雜糧或蔬菜,如:金針、茼蒿、冬筍與包菜等。臺灣漁民們除了可捕獲烏魚外,蘇澳一帶沿海地域還會有旗魚,這個季節也是鰻魚苗的盛產期。花蓮、臺東的洛神花也正值盛產期,洛神花能夠做成洛神花茶,酸酸甜甜又能夠降火氣。
老南京普通會煮菜飯吃。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板鴨丁,再撒上一些剁碎的生姜粒,與糯米一同煮,十分鮮香可口。其中的矮腳黃青菜、咸肉、香腸和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獨具南京風味。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防止太糯,普通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
雖然小寒節氣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能夠了,一定要對癥下藥。《內經》在時節養生中說道:「冬省咸增苦,寒宜大補,以養心氣」。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而,飲食方面宜少咸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所謂「三九補一冬」,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在飲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與葡萄干等,也可分離藥膳停止調補。
【小寒農諺】
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小寒大寒,準備過年。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臘七臘八,出門凍煞。
臘七臘八,凍死旱鴨。
臘七臘八,凍裂腳丫。
三九、四九,凍破碓臼。
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還接。
臘月三場白,來年收小麥。
臘月三場白,家家都有麥。
臘月三白,適宜麥菜。
臘月大雪半尺厚,麥子還嫌被不夠。
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九里的雪,硬似鐵。
臘月三場霧,河底踏成路。
三九不封河,來年雹子多。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小寒節,十五天,七八天處三九天。
天寒人不寒,改變冬閑舊習慣。
一早一晚勤動手,管它地凍九尺九。
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草木灰,單積攢,上地壯棵又增產。
干灰喂,增一倍。
臘月栽桑桑不知。
麥苗被啃,產量受損。
避免畜啃青,認真訂獎懲。
牛喂三九,馬喂三伏。
薯菜窖,牲口棚,堵封嚴密來防凍。
數九寒天雞下蛋,雞舍保溫是關鍵。
更多熱門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2.寒露節氣養生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