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
影片時長87分鐘,主要講述了從貧民窟走出的哈佛女孩莉絲勇敢地同命運抗爭的故事。莉絲出生在美國貧民窟,從小就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癥和艾滋病,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但莉絲最終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
故事情節既貼近生活又有藝術的創造,來源于我們熟悉的生活,而引發的感想又高于生活。《風雨哈佛路》證明坎坷人生路,用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頑強不懈的意志詮釋生命,絕不放棄,我們的夢就在前方,美好的明天等著我們去創造。無論現在怎樣,相信只要通過努力,明天定會很好。
電影結束后團支書林琦主持觀后交流。他們通過選取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以“假如我是…”為開頭發表觀點,開始自由討論。在場同學發言沒有淺薄地停留在對電影畫面質量、制作、情節設置的合理與否的評價,而是通過此電影讀出了成長,現實與執著的追求之間的差距,中國大學生的學習、事業以及大學生的世界觀等方面的問題。同學們紛紛上臺談了一下自己感悟與體會,從當下談到未來、從短期目標談到人生夢想,堅定了向前努力的信心與決心。《風雨哈佛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要感激生活中的挫折,因為正是這些挫折讓我們改變,進步、長大、成熟。沒有一個成功人士沒有經歷過失敗,可是他們都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后比一般人更快的站起來,更加堅定的追求他們想要的東西。
此次班團活動的順利開展,豐富了班團活動的形式與內涵,對同學們進行了勵志教育,活躍了班級氣氛,使同學們進一步加深交流和感情。
一位同學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我們進入大學不久,團支部組織了這樣的活動,讓我們在未來的大學路上更加積極,更加有動力,讓我們明白,無論前方多么艱險,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為你所希望的那個人。
篇2:
很久都沒有為自己看過的書、電影寫過觀后感,我一直都認為每本書每部電影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存在即是合理。它除了能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享受和內心的放松,更多的應該是引起我們大腦的思考。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一直以來都是我的目標,我不要求自己有多么優秀,我不想按部就班的過自己的生活。人生的每一步都應該按照自己想法走,哪怕是錯的也無怨無悔。
影片中,當麗絲第一次走進哈佛校園的時候,她說:為什么是他們,為什么不能是我這種人,他們有什么特別之處,是因為他們的出生?我盡力拼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出身在一個非常糟糕的家庭,父親吸毒,母親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最后死于***。這樣的環境讓她觀察到所有的事物是如何聚集在一起最終形成產物的。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沒有你地球照樣在轉。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會比你的更強些。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睜大雙眼去看清形勢,不愿去想是哪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起造成了這種局面。
最讓我感動的是在電影的尾聲,她說:.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見人怕的癮君子,媽媽,我依然那么地愛你。如果可能,我愿意放棄我所有的一切,來換取我家庭的完整。世界是虛無的,我們活在彼此的心中。她住在我心里,可是我卻沒有容身之地!時間會讓人變得寬容,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淡然的看待生活曾帶給我們的不幸,那么,也許我們真的長大了。那時,并可微笑著說,那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相比于電影中的女孩,自己缺少的就是這種對待生活的勇氣。我沒有辦法輕易的忘記生活中的不幸,并且無法執著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夢想這個詞,突然變得那么遙遠。大學生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我很贊同這個觀點。可是我們不會一直都是弱勢群體,只要肯付出努力,而不是一邊成長一邊迷失。當你開始為夢想而努力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是的,努力的孩子會得到上天的眷顧,努力的孩子運氣一定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