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把花養(yǎng)在別家庭院散文
記得東晉名將、詩人謝玄有一句名言:“芝蘭玉樹,欲使之生于庭階耳。”意思是說,像芝蘭、玉樹這樣珍美的植物,每個人都希望它們能夠長在自家的庭院。它表達了人們一個共同的心理——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永久地與己相伴。是的!芝蘭吐芳、玉樹臨風,猶如含笑少女、英俊少年,人見人愛,人愛人憐——有誰不生出幾分愛羨而回想自己當年的風采?
可是這世上有人愿意把芝蘭玉樹養(yǎng)在別家的庭院。
我常常看到一個老人每到傍晚時分,便匆匆地從我家住的樓前走過。他是與我同住一幢樓的鄰居,是個退休的教授。他住一單元,我住二單元。他進出必須經過我家單元樓前。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記得他身材不高,身板硬朗,精神矍鑠,神態(tài)樂觀,步履穩(wěn)健——好像是個心靜如水、超然脫俗的老人。
有段時間,我有意觀察他,發(fā)現他竟然每日如此,風雨無阻。
我問一個老太太,那個老爹爹為何每到傍晚就出門?他要去干什么?答曰:去看他的花,去看他的樹。
我又問,他的花、他的樹在哪?答曰:在他的朋友家。
我愕然——竟然有人把花和樹養(yǎng)在別人家!
我所住的這幢樓是教授樓,大多數教授已經退休,沒退休的也大多年過五十。我是學校引進的博士,所以享受著與這些老教授們一樣的住房待遇。每套住房面積約在200平米——四室兩廳兩衛(wèi),還有兩個很大的陽臺。空間開闊,采光充足。為何那老人不把花和樹養(yǎng)在自家的陽臺?我很納悶。
后來我明白了。他的朋友是個農民,住在離學校好幾公里的郊外,有自己的磚瓦房。我們住的房子雖然寬敞,卻仍似鳥籠,讓人多感局促;陽臺采光雖好,終究比不上他朋友家的后院。
花花草草本是自然之物,本該生長在自然的懷抱,可是因為人的貪婪與自私,改變了它的生長環(huán)境,以致使它失去了經受風雨襲擊的生存能力。它變得嬌弱、慵懶,也不再淳樸、不再勤勉。
花因為人的自私而墮落、而變質。
我在想,人又何嘗不是花與樹?
我漸漸地懂得了退休老人養(yǎng)花、養(yǎng)樹的道理。他付出的是汗水,享受的是快樂——是付出的快樂。他若是想,我來養(yǎng)花,你來享受,豈有此理!他便不會快樂,他所愛的花和樹也不會快樂。這樣的愛,盡管滿足了自己的私欲,卻毀滅了他所愛的花和樹。我想,這種愛,太殘酷,不是真愛。
當你深愛一個人而不得,是把她搶來,置于華屋,奉以美食,還是還她自由,令之得其所?
我常常聽到有人說:“愛是自私的。”所以也就有人說:“我不能得到的,別人也休想得到。”“我要得到你,是因為愛你。”“我罵你打你,也是因為我愛你。”如此等等。我想,這大概是為自己的私欲找一個借口吧。
可是,我怎么也不明白——愛怎么能自私?自私的愛怎么會是真愛?你愛你的父母,是因為惦記你父母的錢財?你愛你的妻子,是因為你舍不得她如花的容貌?你愛你的丈夫,是因為你的丈夫能給你依靠?你愛你的孩子,是因為你希望將來得到孩子的回報?如果是這樣,愛便成了交易。
我想真正的愛,應是為對方著想的愛。男人如此,女人亦如此。父母如此,兒女亦如此。丈夫如此,妻子亦如此。兄弟如此,姊妹亦如此。
真正地愛一個人,我想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是奉獻,是給予。
真愛不是獲得,而是付出。愛不是索取,而是犧牲。愛不一定要擁有,而有時要放手,要順隨其自然的.本性,幫她找到最適合她生長的環(huán)境。
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事物不是變化的,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說:“那是我的。”不能!她既是你的,也是她自己的,也是她父母的,也是她兄弟姐妹的,也是她的朋友的,也是社會的。你只能說,她在某個時間某個空間,她的某個方面是你的——不是全部。即使是某個方面,也許今天是你的,明天可能就成了別人的。當然,今天是別人的,也許明天是你的。這就好比你手中的鈔票,不斷地在你我他之間流轉,直至它破損了,沒了。你的,我的,他的,都只是相對的。就是寫上了你的名字的存折、房產、婚姻,也不是鐵板釘釘的,都是會變化的。
人如此,宇宙萬物又何嘗不是如此!人本是宇宙萬物之一種!
若有此等境界,若有如此胸懷,若有如許智慧,可謂得道矣!
所以我說,何妨把花養(yǎng)在別家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