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知已,蒼天不負,有此人足矣散文
當生命的無奈只剩下一聲嘆息時,心底的蒼白就如陰郁的天空,任居高遠眺,也走不出荒茫天青。唯揮筆留詩,方展一腔苦楚。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出《詩經.國風.王風.黍離》,有解釋說這是周大夫行役,到了宗周故宗廟時見到處處禾黍,早無昔日繁華之景,全不可同日而語,心生感慨而作,是一首悲痛的亡國詩。想必周大夫當時定有人去樓空之感。昨日不復,天地換了顏色。世事變遷,滄海也變為桑田。舊景不再,如要尋得當日繁盛,只有貼近記憶的海,去打撈沉淀的往事,可是記憶在這離離黍稷之前,越發支離破碎了。所以,他慢慢的走在田垅邊,內心蒼涼與悲痛同生。
一個人在孤獨無助的時候最需要有人安慰,哪怕默默無語的陪伴在身邊,都會感覺到一種力量。但是,彼時彼景的周大夫,或許旁邊也有隨從相伴。但是想到周平王東遷,如今的格局讓此前的泱泱大國變得連諸侯國都不如,怎么能不心生惋惜與痛楚。偏偏眼前離黍不懂人情,還自顧自的生長,讓前朝人怎能不嘆今日事!
哎!了解我的人一定知道我為何煩憂,不知就理的人還以為我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呢!蒼天啊,多么想找到一個理解我的人,可是,知已何生?
一直以來,很喜歡《詩經》的句子,雖然難以想像三千年前人們生活的樣子,但從留下的一首首詩來看,似乎可以觸摸到在時光的彼岸,他們雖然用著最古樸的工具過著農耕的生活,但是用以抒情的文字卻是現代文學無以超載的。就如這篇《離黍》,全文三個部分以莊稼的'“苗、穗、實”變化,來沖擊內心的“搖搖、如醉、如噎”以外,其他均重復出現。這樣看來,就把內心的呼喚拉長了、加重了,似乎走過了春秋,走過了季節,時光在輪回,下一季,黍稷仍然要重復著出苗、生長、結穗、收割,可是我的內心啊,一直重復的就是失落與傷感,有天為證!
一遍遍讀著這首詩,就像歌里唱的“讀你千遍也不厭倦”。撥開歷史的塵埃,是因為找到了在目不可及的時光隧道里有一支琴曲正在彈奏今世的心聲,暗合了內心的尋找,怎能不一讀再讀。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是多么貼心的一句詩。常常,走在人群里,看眾人如歡,快樂如聚,可是誰也走不進誰的內心,誰也不懂誰到底在想些什么。是彼此的心墻太厚,還是藩籬太高,終是不可逾越的鴻溝藏在內心深處,隱于笑容背后。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我身邊,我卻不知你在想什么。所以,詩人一次又一次的呼喚,也讓萬古長天寄于后人,歲月悠悠,心最難懂。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幅對聯: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可見人人對于“知已”渴求,也足見知已難求了。所以高山流水覓知音也自是人心向往。跨過山水,為你而來,泥壺清茶只因你最懂我。那么,再遠的路又何妨,風塵落盡,還兩心相清。知心一人,縱繁花亂入,也知文心相印者唯你。
懂得,最難。假如再遇亂世紅塵,若有知已者,也算蒼天不負,有此人足矣!
【若得知已,蒼天不負,有此人足矣散文】相關文章:
你若安好散文11-14
你若成風散文05-01
夜得深沉,漂泊得徹底散文欣賞11-12
若相識意相知散文04-29
淡若清風幾回眸散文11-16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散文11-10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散文11-19
若世如輕描淡寫的傷散文11-19
浮生若夢流年成殤散文05-03
花似美人氣若虹散文欣賞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