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20年農信伴我行散文
白駒過隙,驀然回首,我參加農信工作二十載,見證了新河縣農信社的發展歷程,經歷了風雨,跨過了泥濘,鑄造了輝煌。我像一粒種子扎根農信沃土,茁壯地成長。20年,一個走出校門的懵懂學子對農信生活充滿了好奇,從一個門外漢到對業務認同感,再到對信合的歸屬感,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我一路走來、一路感動、一路希望、一路收獲。
1996年7月,我踏出學校大門,帶著夢想,帶著學校的派遣證,從省農行到市農行然后到縣農行,換簽了一道道通行證,來到了縣城最南邊唯一的農信社分社。8月份,當我來到分社的時候,我的夢幻隨著一道道通行證變換,夢想化作了泡影。說起來是分社,其實就是一間臨街的門店,一年四季屋里亮著燈。冬天只有以蜂窩煤爐子取暖,為了保證不發生中煤氣事件,大冬天還要開著一扇窗。夏天,只有梁頭上銹跡斑斑的電扇在“咔咔咔”的旋轉著,帶來一絲涼意。
生活實錄1:在一個黑暗的小屋里,一個懵懂的小伙子在接待著儲戶,從儲戶手里接過到期的存單,夾帶1000元人民幣。小伙子拿著1000元錢在紫光燈下,一張張仔細的掃描驗證著鈔票的真假。然后按照存單號碼查找存單底賬,確認是本網點的存單。他按照存單的年限,抬頭看了看墻上的存款基數表。為了計算準確,小伙子以1000元為基數,按照3個月、6個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折合成到期利息數,把活期折合天數計算,分成1天、兩天到九天。這樣計算起來一目了然,減少了差錯率。小伙子按照存單,在算盤上一撥拉算出了利息,開出利息單,然后把本金利息加在了一起。按照客戶填寫的憑條,開出了三聯存單,嫻熟的蓋上公章,把本金利息在算盤上噼里啪啦的核對一遍,剩余的零頭找給了客戶。
這就是當年剛剛走出校門的我的一個縮影。曾記得,信用社和分社在一個鎮上,分社在鎮子西邊熱鬧的大街上。分社南邊就是農行營業所。當時的制度沒有現在這樣的規范,每天,我騎著大28自行車,在車把上挎著一個黑提包,這就是我每天的辦公室。里面裝著三五萬塊錢,從總社到分社,穿梭來,穿梭去。和我作伴的是一個年近70的農信社退休老職工。在這里,我一呆就是三年。
鎮上鄉親們的淳樸善良讓我對生活充滿了熱情。有農業銀行營業所和農業銀行下屬的信用社和分社的存在,就像一家親兄弟一樣,共同在這里辦公。我所在的分社和農業銀行營業所相鄰,業務上是一家,業務互通往來。
我始終遵從父母囑咐:出村在外半里地是外鄉人,要懂得尊敬別人。我干的是和錢打交道的行業,時刻要保持頭腦清醒,避免出差錯。善待每一個客戶,也是給自己鋪路子。一旦出了岔子,找上門也絕不會給我使絆子。我帶著這種想法下,微笑耐心相待每一位客戶。我的舉止得到了儲戶的肯定,他們愿意和我來往,覺得我實誠可靠。也許我真心待人的緣由吧,我在前臺工作期間沒有出過差錯。走在街上,老鄉們和我熱情的打招呼,辦公之余,總是有老鄉來這里和我嘮嗑,讓我不再寂寞。
1996年8月《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行社分家”,農信社又重歸央行直接管理。一家人分了仨鍋頭,形成了農行、農信社、農發行,三兄弟“鼎立”。從此農行和農信社之間開始了競爭。
1999年,我離開了分社,來到了家門口的信用社,在這里一干就是10年。
本鄉本土,我處事靠得住,老少爺們心里都有數。善良父母好家風,讓我在臨近的十里八村擁有了好人緣。從前臺到外勤,通過各個工作崗位的不斷磨勵,逐漸了解了農信社會計業務流程與內控要求。
農信社進入改革活躍期。2003年后,新成立的銀監會,又成為農信社的實際監管者。農信社開始了“花錢買機制”的改革,農信社至少受到省級人民政府、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央行及其分支機構、信用社省級管理機構四個方面的管理。期間,我不斷豐富自己,多次參加縣聯社的業務比賽,多次取得良好成績。正基于此,聯社抽調我參加業務檢查組,深入到機關科室幫忙,我對全縣農信社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活實錄2:一位儲戶走進了信用社營業廳,柜員看到儲戶到來,急忙站起來打招呼,本鄉本土相互認識。儲戶從衣兜里掏出了存單和一萬塊錢,交給了柜員。柜員和儲戶邊聊天,邊把一萬塊錢通過點鈔機快速清點了一遍,確認準確。柜員按照存單通過微機熟練的查找出存單號碼,并迅速的打出了利息清單。客戶在存單和利息單上簽上字。然后按照儲戶填寫的憑條機打出了存單,扣上公章,把剩余利息和存單交給了儲戶。
全轄的手工帳逐步被微機帳所代替,由“雙人臨柜、換人復核”的操作模式轉變為綜合柜員制。
2005年6月份,省聯社成立了,農村信用社實行以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接著,全省業務聯網,規章制度逐步規范化。我曾經呆過小鎮的分社撤并了。農行營業所也從小鎮撤走了,鎮上只留下了信用社。縣聯社逐步撤并了信用站,全縣留下了16個營業網點。營業網點里各個方位安裝了攝像頭,各項工作按照操作流程認真辦理。
2006年全面推行五級分類后,2007年實行五級分類為主、兩種數據報送的“雙軌運行”,仍有四級分類作參照。全省開展了五級分類培訓。我也多次到邢臺參加了培訓,這一年,全縣農信社實現了貸款四級分類向五級分類過渡。
2007年我縣進行了綜合系統改造、貸款分級分類系統的建立和央行票據兌付等系列改革。按照規定,如果農村信用社在規定時間內,不良貸款降幅、資本充足率、經營機制轉換和法人治理結構4項內容滿足規定條件,中央銀行專項票據就應該予以兌付。但是否真正滿足,就需要對規定的各項指標內容進行真實性檢驗,以確保“花錢買機制”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那年,央行票據兌付成功了!它的成功兌付,標志新河縣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又走上了一個新臺階。
我在前臺、外勤和聯社機關科室間游弋,不斷的`開闊著視野。金融競爭日趨激烈,農行、郵政儲蓄、小額貸款公司重新回歸農村,農信社不能不再高枕無憂了。全轄干部員工逐步適應金融新常態,轉變“等客上門”為“找客上門”,開展“農信進萬家”活動,深入千家萬戶為民服務。
生活實錄3:前幾天,我本家叔叔來找我。叔叔說前些日子在衡水打工,老板說把工錢通過信通卡轉過來。讓我幫忙,我為他在信用社辦理了一張信用卡。這天,叔叔告訴我,老板打電話說轉過來了。我說:“你收到短信了嗎”。他說沒注意。我帶著他來到了我們村的助農取款商戶家。我讓商戶老板小林子給他查一下。小林子拿著卡在電話機模樣的機子上一劃,就顯示出了卡的余額,確實打過來了。叔叔讓小林子給他取了500元錢。我給叔叔說,以后轉賬或者匯款存取1000元以下的小額款項,不用去信用社,在這里也能辦理。叔叔高興的說:“現在的人太能了,在家門口就把事都辦了。”
2010年,我來到聯社辦公室,轉崗從事文字工作,利用文字敘述著新河農信社發展改革的動向。信通卡逐漸普及到了每家每戶每個人。在外打工人員逐漸體會到了信通卡的方便快捷高效。2011年以來,POS機逐漸在商場、企業推廣使用,緩解了收款壓力。現金支付方式存在諸多不便:大額現金不便攜帶、數錢找零費時費力、真假鈔票難以分辨、票款結算易出差錯。因此,安裝銀聯POS機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各大企業及商戶的現金管理風險,減少了人工收鈔、點鈔、找零,從根本上杜絕了假鈔、存儲現金方面的工作量。EPOS助農取款村村通的普及,只要有信通卡,村里有助農取款服務點,就能24小時辦理小額存取款和轉賬業務,老百姓“在外打工掙錢,家門口取錢”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生活實錄四:這天晚上8點多了,我在家上網。鄰居二狗哥,風風火火的跑到我家來,把2000塊錢往我這里一扔,“你說咋辦,你侄子明天急需2000塊錢。家里有錢,他那么遠,咋給他匯過去。你看咋弄”。原來,他兒子在北京上學急需2000塊錢。我說這事好辦,我拿出了U盾,插在了電腦上,讓二狗哥把我給他兒子辦的學子卡賬號給我。我通過登錄“河北省農村信用社網上銀行”,把錢轉了過去。稍等了片刻,我讓二狗哥給他兒子打了一個電話,確認一下是否收到轉款短信。對方回信收到了。“嘿嘿,真是神了。幾分鐘,就把錢飛到幾百里地以外了。”二狗哥露出了笑容。“幾百里地,幾千里地也不成問題。只要有對方的賬號,哪個銀行的都可以,通過河北省農信社網上銀行幾分鐘就到位了。”我把網上銀行的用途給二狗哥講了一下。
互聯網拉近了城市和鄉村的距離,手機銀行、農信村村通和自助服務存取款設備升級換代,讓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ATM機入住農村,讓老百姓享受到了更貼心的服務。跨行轉賬業務,銀聯卡持卡人可在全國任意銀行ATM機上向其他銀聯卡跨行轉賬。普惠金融加快了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量身定制開發了“農貸寶”“商貸寶”“創業寶”“消貸寶”“學子卡”等系列產品,助力“三農”,幫扶“小微”,服務“縣域經濟”發展,讓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看到了希望。
農信社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創新彌補短板,提升農信社的形象。強化管理,對員工開展培訓,提高員工素質,開展“網點創星”活動,開展“五小建設”活動,老百姓感覺到了把錢放在“自家銀行”里踏實,職工感覺到了農信社就是“自己的家”。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回首20年,我為自己所謀的道路而高興;展望未來,我為信合前途光明充滿信心,因為這是一條在拼搏中勇往直前的路,是一條在創新中奮斗不止的路。夢想盡管任重道遠,讓我們懷著美好的信合夢,繼續發揚信合人團結一心、攻堅克難的拼搏精神,新河信合夢變成現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