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彥散文系列輕盈無瀾散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散文吧?散文是抒發作文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那么,你會寫散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葛彥散文系列輕盈無瀾散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輕盈無瀾》
葛彥
窗臺上的薄荷葉,隨手擇幾片,放入茶水,一股清涼襲來,像一縷仲夏的晚風里,聽一首絕句,靜待蟬鳴。
周末,去湖邊聽藝術講座,賞文人畫,日子充盈飽滿,如同初生嬰孩。回來的路上,在湖邊逗留一下,無意間在街邊的書店翻到一本攝影集,一根輕盈的羽毛帶來的極致震撼,幽微之美,在心里烙一下。能被突然間擊中的,只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藝術,一個是感情。回想起剛才看到的一幅畫,暗香盈袖,一股清幽,像一尾魚,在心間,游移不定。
午后,借一盞煙雨,煮茶。焚一炷香,裊裊煙霧,徐徐上升,一轉頭,窗外樓上的爬山虎,風過,如翠碧的手掌,顫顫抖動,靜謐無塵。室內,人心安妥,寧靜無瀾,閉門即是深山。一個人若能守住一種氣味,也就守住了靜氣,從而守住了做人的本色,心遠地自偏,大隱于市了。讀到張曉風的,當心空無一物,它便無邊無涯。伴古琴一曲,虛靜高雅,心湖便起了隱隱波瀾,一層層的鋪墊加深,像山水長卷,年代久遠,徐徐打開,古代的僧人,與云的關系倒是密切得很,“萬松嶺上一間屋,老僧半間云半間。三更云去作行雨,回頭方羨老僧閑。”
云之飄渺,禪意超脫,在南宋陳居中的《桃源仙居圖卷》中淋漓盡現,一面湖水,人云素凈,仙逸之氣與周邊的景物形成反襯,山石樹木,在古舊的氣息中愈發淡遠,悠古的詩意成了一根人與自然的隱秘臍帶。如果說起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那么自然想到了倪瓚,從其早期追求實而滿的畫風,到中期深得董源的“平遠式”影響,寂靜幽淡,離形去智。而后,一路直往蕭散空靈的路子上走。逸筆草草,不求形似間,其一生的痕跡都凝在了“空、靜、簡”的'意蘊里,用空靈之心品讀一個“真我”,從無到有,直至忘我之境。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凝視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視覺在無邊無際的悠遠中,心底的逸氣,呼之欲出。達到一種虛靜空明,天真幽淡的格調。畫中無人物、鳥禽和舟楫,唯樹木、空亭及山石。無層巒疊嶂,茂樹叢林,而冰痕雪影,一片空靈,殘山剩水,全無煙火,足成一代逸品。“畫里空疏處,個中盡是詩”,無畫處皆成妙境矣。這一點正契合了蘇軾詩中“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的空靈之美。留白處不著一筆的空里,皆為湖水,就像人生的得失在自然風景中,渺茫而無痕,在畫境中領悟人與自然的融合,心境來一次微妙的浸染,似乎入了不染塵俗之境。仲夏之夜,邈遠時光,尋幽歸來,不亦樂乎。
若游離于香氣之下,研墨、翻書、寫文,或索性什么也不做,心境也會生出一些美感來。香氣虛無,無從把握,迷離朦朧,凝成了浮世的一彎夢境,亦或為了某個感動的瞬間吧。一支焚燒中的香,經歷了灼熱的過程,慢慢的,緩緩的,灰燼落下,悄無聲息,每一縷香霧都那么自然隨性的飄散,一陣風就走失了自己。不爭,自然從容,像一個人走到中年,越走越淡,素心如簡,那個山間別墅就成了他的心室,從斑斕到無色,于喧囂歸靜寂。
于淡淡流年中,閃過一道微光,能烙上心的,少之甚少。像小說,張愛玲的,“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這支香用的是霉綠斑斕的銅香爐,如果換了古瓷瓶呢,某個很深很黑的夜,靜謐無語,貼近它,似有微弱的光影折射,聽到輕微的聲響,啪……啪的,像一陣陣心跳,那是裂紋在隱秘的重生,它的沉重在不斷加深,裂紋和香氣一樣拓展了時間的深度,仿佛是從時間和空間而來,沉于心底千年的憂傷,讓它有了訴說的激情和可能,就像找到一個出口,不是最重要的,但卻是最后的。
雨后清晨,蟬聲聒耳,路過江邊水產集市,人頭攢動,那片地面,永遠濕濕的,對面教堂整點的鐘聲,忽兒響起,幾個攤主,不約而同地望了一下教堂灰灰的尖頂,繼續著自己的叫賣,“新鮮的水產哦”,只有他緊鎖著眉頭,手里拿著幾條海魚,不自禁地抖動著,泛著冷冷的白光。
在浮世,尋一日,游走褒禪山間,感受與自然契合的妙處,靜心品味禪意。石洞下,隱隱的,有水聲傳來。三面石佛,真切煥然。千年鐘乳石的水滴聲響,嘀嗒嘀嗒地落下,像時鐘的沙漏,直擊吾心。走出洞口,仍在心間,隱約流連。洞口石塊上,苔痕處處,藤蔓隨意地垂下,不遠處的千年古藤,在時空深處纏繞,似乎有著古老而芬芳的神秘。
走在靜謐無塵的下山小道上,慢時光的節奏,就跟在身后,一抬眼,一低頭,都是一次不經意的重逢,鳥兒劃過輕盈的幻影,掠過一縷生命的詩痕。
遼遠的浮世,悠悠地,在那里晃動。一抬頭,忽兒想起顧城的句子: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恰如此刻,自然在靜謐的心湖,一瀉千里,無邊無瀾……
個人簡介:
葛彥,安徽蕪湖人,出生書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在省市級雜志《散文百家》、《安徽文學》、《時代文學》、《未來》、《作家選刊》、《青年作家》、《歲月》、《作文與考試》、《讀書》、《蕪湖文藝》;報紙《中國供水節水報》、《合肥晚報》、《江淮晨報》、《蕪湖日報》、《大江晚報》;及網絡《作家在線》(中國作協主辦)、《紅袖添香》、《榕樹下》、《且聽風吟》(登月度熱榜)上發表個人文集、《中華網》、《起點中文網》、《中國文苑》、《中國》、《中華》、《美文網》、《》、《湖北寫作網》等各種媒體發表文學作品百余篇。有作品入選2015年《第二屆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第二卷)、中國文聯出版的散文集和《蕪湖作家散文選》、《繁昌文化叢書》(文學卷)等,并被專業文學雜志選為優秀范文和高中寫作素材。
祖父葛召棠先生畢業于上海法政大學,曾是審判“南京大屠殺”元兇谷壽夫一案的五大法官之一;安徽繁昌柯沖窯的第一發現人,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古韻蕪湖之青白瓷”專題中有詳細記載;民國著名書法家,曾與郭沫若、沈尹默、于右任、張大千、齊白石、馬公愚、徐悲鴻等諸位先生聯袂展出。父親葛文德先生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高級美術師,安徽蕪湖書畫院專職書法篆刻家,安徽省篆刻研究會理事,蕪湖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安徽著名書法篆刻家,擅書法篆刻,尤精草篆,自成一格,2001年出版《葛召棠文德喬梓書法篆刻集》,安徽省電視臺曾多次為其拍攝藝術專訪,其作品被國內外諸多藏館、廟宇和碑林收藏。
【葛彥散文系列輕盈無瀾散文】相關文章:
水韻菊瀾的散文02-08
無求散文02-12
河無魚散文02-02
處事不求無難散文01-29
無夢的日子短文散文02-10
真愛無言歲月無痕散文02-04
今生,若能讓過去無痕散文02-08
行者散文03-02
期盼散文03-01
黎明散文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