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趕集散文
到達白果壩的第三天,恰逢五月十六,是村民趕集的日子。有朋友問我要不要去趕集,她告訴我每月遇一、六才有集市。盡管我不需要買任何東西,但好奇的我很想了解點這里的民風民俗,這里有土、苗、侗等少數民族,有了這樣的機會,我自然不肯放過。
我們一邊聊天一邊步行,沿途看見許多肩上背竹簍的人,里面裝的是準備出售的物品,也有騎摩托車的,三三兩兩邊說笑邊向集市進發。年齡較大的女人頭上包裹著彩色的頭巾,讓你一眼就能辨出她們是當地的村民。年輕的著裝新潮,跟城里女人沒啥兩樣,如若不是她們肩頭的竹簍跟那獨具特色的方言,單從著裝,你敢斷定她們是當地的村民嗎?我不知道這些村民到底是哪個民族?
公路兩旁有不少新建的村居,門前開滿了好看的鮮花,花桿纖瘦比人還高,上面綴滿了大大小小的花苞,開出的花朵是深深淺淺的紅。朋友告訴我這花叫端午花,花期很長,已經一個多月了,沒有半點敗的跡象。還有高大的銀杏樹,銀杏的葉子碧綠如洗。山地的空白處是村民種植的煙葉、玉米與各種果樹。
集市并不太遠,說笑間很快就到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路口賣煙葉的小販,一捆捆的煙葉擺放在竹制的器具上。有幾位顧客很在行,他們認真查看煙葉的成色,之后,又將煙葉碾碎送到鼻子下聞,然后跟小販談價錢。咸豐縣素有“優質烤煙生產基地”的美譽,煙葉是這里的主要農副產品之一。山坡上、房前屋后都種有煙葉,煙葉收上來后,煙農便自己動手烘烤。于是,村里就有了一道特殊的風景,家家戶戶的房前都修有烤煙葉的小房子,那房子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個小碉樓。記得初到的那天,看見這房子我心里還嘀咕了好久。
再往前,是銷售日常用品的商販。商品的式樣較單一,商販報出的價格卻不容商量。這讓我想起市場經濟時代,商店里出售的商品都打上了固定的價格,任你是誰,就算磨破了嘴皮,也沒有半點議價的可能。
緊挨著的是一小飾品攤位,女人用的發夾、頭飾等飾品零零散散地擺放著,有兩三個小姑娘拿起一件件飾品翻來覆去地看,在詢問過價格之后就放下離開了。攤販也并不惱,而是重新將飾品擺放整齊,坐在一旁等待顧客的再次光臨。
前面圍著一大群人,我走上前去一看,原來是賣豬肉的。豬肉的瞟很厚實,白花花的`很是膩人,攤主說這可是正宗的土豬肉,口感好,而且絕對環保。人群里發出一陣哄笑,老板啊,你的嘴是越來越能說了,廣告是越做越好了。這可不是廣告,吃過我賣的肉的人都知道,不信你問問。攤主的刀熟練地割開一條條豬肉、過稱,而后,送到顧客的手里。
肉攤旁有幾家賣新鮮蔬菜的攤位,羅卜、青椒、包菜、竹葉菜碼放整齊,價格也很合理,很快就銷售得差不多了。
水果攤就在蔬菜攤的對面,看見水果攤上的西紅柿,我很奇怪。朋友告訴我,西紅柿在這里是一種時令水果,極少有人拿它做菜。西紅柿的營養跟蘋果、梨、櫻桃等水果比起來,一點也不差,拿它當水果也確無不當之處。我心里不由有些佩服村民的見地。
賣水果的是一位中年婦女,高高瘦瘦的,樣子看起來很憨厚木訥。朋友拿起一串葡萄問價格,她說每斤十二元,朋友看了她一眼說,剛問過別人十元一斤呢。你就是這樣,賣給當地人便宜,賣給我們就加價。怎么可能?她不急不緩地說,這里只有我最公道,你要真想買的話十一元一斤好了。好一個深藏不露的精明女人!我在心底嘆道,朋友的那點小伎倆一點也逃不過她的眼睛。最后,朋友買了一串葡萄,以十一元的價格成交。女人問我們要不要買桃,自家產的,又甜又便宜。就這樣,她將一堆桃也順便推銷給了我們。
街道盡頭還有一賣鹵味的攤販,鹵味葷素搭配,品種還算齊全,鹵豬頭、豬心,鹵牛肉、牛肚,還有鹵干子、鹵千張、鹵海帶,鹵水的香味在空氣里擴散,極易勾動人的食欲。店主并未高聲叫賣,只是不停揮手驅趕聞香而至的蚊蠅。
從集市回來時,我們走的是小路。路旁荊棘叢生,路上是大塊小塊的石頭,趕集歸去的村民們,帶著滿足的微笑輕松地行走在路上。相熟的彼此問一聲好,說一說趕集的收獲。村民從我們身旁走過,沖我們友好地笑笑,而后熱情地問,趕集呀。我禁不住有些感動,如此純真的笑容,我有多久沒見了?如此淳樸的問候,我有多久沒聽了?
【去趕集散文】相關文章:
去鎮上散文12-03
春去哪兒散文11-03
春去情相惜散文11-13
暑假干嗎去800字散文11-19
小猴趕集睡前故事11-18
趕集的作文650字03-23
緣來緣去緣如水散文11-16
十月天去賞菊散文11-03
夢見趕集有什么預兆11-09
我用這樣的方式去愛你散文11-09